(原标题:见微知著:漫谈当前光伏的投资价值)
8月14日晶科发布了近百亿的定增方案,第二天却又抛出要回购3-6亿元的公告,这样令人费解的操作究竟公司是缺钱还是不缺钱,或者可以变相说这是在用定增的钱来回购?与之对应的是,当前晶科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N型电池产能55GW,2023年上半年全球组件出货量31GW全球第一。
从一年前的A股上市,到8月初的百亿定增,再加上4月份的可转债,短短一年时间里,3次大额融资换来了实现超越的第一称号,留下的是在光伏主产业链中,公司2022年自由现金流为-108亿,缺口最大,有息负债率从2021年就开始大幅上升。而做出如此疯狂决定的背景是光伏技术进步缓慢,多种电池技术并行发展,各环节产能严重过剩,作为对比,之前陪跑十年,当过两年老大的隆基开始蛰伏,从2021年开始,固定资产几乎没有多少增长,减少capex,囤积现金,避免为保持份额去争抢硅料,拒绝押注某项技术并大规模上产能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如以上分析,我依然对光伏产业链的态度是静观其变,前两年由于硅料、石英等辅材一再拖延的价格战被下游旺盛需求所掩盖,在没有实质性产能出清或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股价上无论回调多少依然是下跌的飞刀,表面上的低估值,其实是价值陷阱。
了解背景后,肯定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有公司愿意在行业供给过剩,技术“转型”期,这么激进坚定的扩产,实现在产能/销量上的“弯道超车”?我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对所谓“第一”的执念。李东生谈到当年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拥有最多的彩电专利),这次收购后可以让TCL在彩电领域瞬间收获欧美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一,当时他坦言自信到过头,“那时飘到自己都不知自己是谁了,当时确实有一个老大情结,这个吸引力是很大的,(收购成功后)中国将在一个主流产品领域做到全球第一”。就是对第一的执念导致他忽视了眼前可见的风险,降低了对风险的容忍度,只看到了收购完成后的高歌猛进,结果在没有能力接管汤姆逊整个系统的情况下,第二年收购公司的经营数据远低于预期,最后也证明这项收购的失败。
回头来看,即使是在产业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成功的企业家在一路高歌时都无法抵挡住顺风时的盲目,更何况在光伏领域现在看得到的需求高增长和技术混沌期,管理层出于各种原因的可能,为了实现第一的执念激进扩产,而小股东如果无法认清现实,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会为梦想窒息。
回顾近两年的新能源热潮,光伏主产业链的公司普遍跌幅都在60%以上,但面对过剩的旧产能包袱,目前行业的投资价值仍难言显著。笔者8月初调研了与晶科能源同属一个大股东的兄弟公司晶科科技,对产业链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效率和盈利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体会,作为记录和总结如下。
公司整体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运营的电站总共4.5GW,其中2.6的地面电站,1.4的工商业,还有0.5的户用。公司目前负债率65%,目标控制在70%以下。
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两块:自持电厂+转让电站收益。转让电站收益,地面电站差价净利润5毛/w,工商业8毛/w,户用是3毛/w。(今年Q1卖了50兆瓦工商业电站给港华,净利润有7毛5/w)
未来目标方面,地面电站计划每年开发2-3GW(当前项目储备3GW),工商业由于极其分散每年也就400/500兆瓦,户用今年1GW,明后年分别3/6-8GW,未来三年户用保持150%的增速,户用基本以出售为主,保持高周转减少资金沉淀。
光伏电站成本方面,在1.2元组件价格水平下,地面电站35亿,工商业33-35亿,户用30亿出头(户用电站的成本结构:公司成本2元/w+代理商1块/w多一点)
一、江西丰城2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该项目利用小时数1040h,22年达到1100h,整体去年的光照资源是历史上最好的,不具有参考价值;项目规划装机年发电量2亿度,上网电价0.413元/度,22年收入9000多万,收益每年2000万,投资水平在7-8亿,项目ROE 8.3-9.5%(由于是22年10月投产的组件价格在1.7/1.8左右,对比现在最新的采购价格已经在1.2了)。
该项目是渔光储一体光伏电站+电化学储配配置,功率20MW/20MWH,充电电价2毛5,售电价格5毛(价差只有0.25元?盈利性绝对无法保障)利用率不高,去年10月投产,只调用了20/30次,今年前七个月调用了50/60次,基本无法产生收益,但是作为电站并网的必要条件(利用率基本在30%左右)。
二、晶科能源五厂工商业屋顶光伏电站
工商业屋顶电站容量4兆瓦,每年发400万度电,100%用于工厂自用,占到20/30%的用电量,不需要储能。售电价格晶科自己的项目是工商业电价的9折,其他的项目折扣要去谈。工商业项目盈利性好,无补贴,但极其分散,开展进度慢。目前主要的工商业分布式玩家有,南网1.5GW左右,晶科科技1.4GW,芯能科技800MW左右。
三、户用电站
合作模式是采用租用农户屋顶,每年租金1000元左右,容量30kw,每年发电30000度,相较之前的融资租赁模式,目前户用的产权主要是地方国资委下面的城投公司或发电运营商,降低了农户被坑骗的风险。签约时间为25年,除了租金还有给农户的一次性初装补贴大概有5000/6000元。主要的竞争差异在代理商,对合作代理商的争夺导致各家项目收益率偏低,由于收购方要求5%的全投资irr,之前自持户用电站的全投资irr有7%,因此公司出售户用电站可获得2%溢价。明年收益率差可能达到4%,后续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四、整体感觉:公司战略在近两年实现转型,前两年主要想轻资产做代运维,现在更看重户用市场发展,公司向市场交流多次强调,公司近三年利润会每年上一个台阶,目前处于下游组件价格的下行阶段,公司作为运营商的盈利性将较前两年更好兑现。结合目前行业的发展阶段,具体到对公司/行业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电价,确实现在各家都在积极着手应对,建立市场化电价交易队伍,最优市场化交易策略。造价成本的下降会导致后建电站的成本必然会小于先建电站,一起进行市场化交易,肯定不利于先建电站。目前能看到的调节方式有降低保障性利用小时数,和增加储能配比。(其实都是对应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全电量参与电网交易的话,目前无解看政策走向,电站要根据自身收益率/建造替换成本/储能成本综合考虑是否投资项目,影响因素较多。
2、消纳,未来消纳压力上升后,电网接入指标是一个稀缺资源,也是各家电厂上网需要配合电网的地方,必须保证不对现网产生波动性和威胁,意味着增加了电力调节成本,会增加风光电站投资成本。
3、补贴,公司存量补贴共50亿元,22年收回15亿历史最多,今年H1只收回了3000万,公司现有补贴的电站有1.6/7GW,补贴项目平均电价1元/度,平均每年新增的补贴量为1.6*1*100万*1000*60%=9.6亿元,公司利润几乎完全都对应无现金流入,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和瑕疵。
#2023投资展望# #2023投资炼金季# #雪球星计划#$隆基绿能(SH601012)$ $晶科能源(SH688223)$ $晶科科技(SH6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