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熊市的故事(2)1997 初入市)
96-97年的牛市是97年5月份基本结束的。到了97年的10月初,券商开始降低入市门槛。我在10月初,终于等到了入市机会。我住在海淀区的花园路,离北航很近,在北航南门的对面,有一家君安证券知春里营业部。在那里开户前,我还必须去铁狮子坟的中登公司先去登记。还好,中登离家里也不远,我是骑着我那辆28凤凰牌自行车去办的手续。
我记得买的第一只股票是青岛海尔,当时张瑞敏是非常知名的企业家,海尔也是两市有名的绩优股。当年的市场流行绩优股这样的一个名词,基本上就是长虹海尔春兰深发展等等,还有一个板块是科技股,是东大阿派和深科技领头的,一个是软件的代表,一个是硬件的代表。买入后不久,海尔配股,10配3股。我当时100股海尔,当时32元的股票,我用6.8的价格就配了30股,但是第2天就进行了除权,股价又回到了28元,我手里有了130股海尔。(这次搬家居然找到了当年的一些收藏下来的老文档)。
我在股市学的第一课就是不能随便相信别人,要独立研究。当时25.88元买入清华同方。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有一天,我站在交易大厅,听老股民聊天。就问旁边一位口若悬河的大哥,清华同方怎么样。他说,这个股没戏,具体的原因早就不记得了。他的结论就是你快点卖掉吧!我稀里糊涂就给卖掉了。
结果不到3个月的时间,同方涨到了53元。这个教训很深刻。到现在,即便是行业专家,我也是只听他们讲述的事实部分,从不相信他们的结论。
1997年,我买的股票是青岛海尔,深发展,清华同方,仪征化纤等等。前几家都是按照基本面买入的。代表了当时我的投资风格,而仪征化纤是靠K线选出来的。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脑,更没有地方上网。我记得第一次上网,还是在我加门口的英特尔北京办事处上网的,也是在1997年。
每个周末,都去小月河的桥边买一份二份报纸,那时候的报纸都是厚厚的一沓,里面有所有上市公司的K线图。我们根据K线图的走势从里面选取牛股。这是最早技术面的来源。那时候,还买了一本青木的技术图形分析的书。印象中97年并没有赚到什么钱。那是熊市的初期,机会并不大。
但是,97年的4季度,却上市了2家后来的大牛股,中兴通讯和中信国安。这2家的上市招股说明书,我也都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看到过的。可惜,当时并没有能力系统读招股说明书的能力,和两只大牛股擦肩而过。其实,我自己没有拿住的那只清华同方后面也显示出大牛股的风范,在10年后, 涨到了235元(后复权),最接近的一个Ten-Bagger。我心里有也很清楚,虽然我曾经买入过10倍股,但是当时的认知和拿到10倍还是存在在巨大的鸿沟,根本不可能在几年内逾越的。投资之道,路远且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