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定价出发谈比亚迪的竞争策略)
$比亚迪(SZ002594)$ $赛力斯(SH601127)$
定价策略有三大类别:
成本导向定价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边际成本定价、盈亏平衡定价
需求导向定价法:包括认知导向定价法、逆向定价法、习惯定价法
竞争导向定价法:包括随行就市定价法、差别定价法、密封投标定价法
最早的合资车企定价是认知导向定价,就是消费者觉得产品值多少钱,那就定多少钱。例如80年代引进的大众桑塔纳,德方建议定价8万元,而在中方的运作下,实际早期市场售价一直二十多万元,并且供不应求。
随后的合资车企定价从认知导向定价逐渐往成本加成定价发展,对于一些高端车型,例如奥迪A6、阿尔法、普拉多这些,仍然是超高定价上再加价,爱买不买。而中低端车型,雅阁、凯美瑞、朗逸、君威、凯越、卡罗拉等,则是成本加成定价,以稳定的价格走量。
在并行发展的日子里,国产自主车企主要还是紧盯竞争对手的差别定价法,通常的做法是匹配或者接近同级别合资车的性能,但是提供折扣近半的价格。例如比亚迪F3、长城哈佛、奇瑞瑞虎等。强大的性价比使得自主车企能够农村包围城市,掌握一部分稳定的用户群。
岁月静好、风平浪静、泾渭分明、相安无事。
就这么过去二十年。
直到特斯拉以新能源崭新物种的雷霆之姿,闯入了一潭死水的燃油车旧世界。当然了,仍然用的是认知导向定价法,因为都是以性能为锚,和燃油车跨越N级对标,而且竞争者寥寥,所以特斯拉M3、X、S使劲定价,毛利之高晃瞎了资本市场的狗眼。
大家发现没有,其实到这个时候,整个汽车旧世界仍然安详的一批,国内自主车企把持低端车型,合资车企在中高端老旧车型上安心躺着差价,外国豪华品牌连一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国外的世界更不用说,旧军阀,老格局。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地有祸福旦夕,中国新能源军团,他来了~~~~~~~
蔚小理上来就高举高打,以新能源之性能,豪华车之设计和服务,拿起国内企业擅长的差别定价法(性价比大法),舍得自己连年亏损,也要把国外中高端品牌拉下马。零跑、埃安、五菱在20万以下区间,接连猛戳合资车的肺管子。比亚迪呢,哈哈,使出性价比大法的升级版,超级性价比!不仅价格油电同价,性能远远领先,使用成本还低到不可思议,价格区间更是从6万打到110万。
旧军阀们不怕新势力军团,他们才多大量,我就用燃油车的盈利陪新势力玩,自己再慢慢转型,熬不死你我是孙子。这个战略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新势力军团一个亏损赛一个,出局的车企比留下来的多几倍。可是奈何有比亚迪这个BUG玩家,不仅全产业链自研、自产,而且三年内进行前所未有地超级扩产,将自身产能从100万辆/年,扩产至500万辆+/年。这种背水一战的方式,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合资车企是真的遭不住了。
如果用定价策略来描述,那是竞争导向的差别定价法为基石,加上成本加成定价,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是“都得死”的玩法。投资者都知道,有戴维斯双击,盈利和估值同时上涨导致股价加速上涨。比亚迪这是产学研三连,在成本(供应链+规模)、科技(研发成果+速度)、新能源市占率(美誉度)上连续三个COMBO。当强势品牌全方位对标弱势品牌玩“性价比”,那弱势品牌只能公平地全回家。
所以迪友为什么老盯着30万+区间的销量呢,那是蔚小理问界特斯拉的基本盘,因为他们成本降不下来,只能在这个区域厮杀。这个时候下重手参与这块的竞争,能讨的了多少好呢?我们应该好好地学理想,用大房子车错位打豪车,凭借自身领先的易四方+云辇+混动体系,站稳没人竞争的仰望级别,以及竞争者单一的方程豹级别。混动的D9,已经是这种战略的又一个成功案例了。
新能源车企里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达到了完全规模效应,埃安和理想摸到了规模效应的边(30万辆/年),别的车企都是亏本赚吆喝,那么就让他们再多卖点,帮助车市更早地完成油到电的转化。反正在制造业里,从没有听说过卖的越多亏的越多,还能活下去的先例。好心肠插自己的友军,我恨不得来个两打。
比亚迪这个时候就应该疯狂卷20万以下区间,卷国内合资份额,卷完国内卷国外,海豚、海鸥、元PLUS、宋、秦组团上,单型号月销量做到8万+,甚至10万+,把对手的基本盘都卷没了,对手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鱼,以后的中高端还不是听之任之、手到擒来?
世界是由中低收入人群组成的,全球80亿人,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人口比例是1:6;美国3.28亿人,其中50%人拥有的财富仅占全美家庭财富的1.9%;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16.5%,有6亿人官方年收入不到12000。汽车是大型工业品,就要回归工业品的属性,好用便宜就应该是他最闪亮的属性。
世界销量第一车企丰田,单车均价18.5万,第二车企大众,单车均价16.2万,第三车企现代起亚,12万。为什么他们拿了前三,因为他们把基本盘占住了。均价30万的特斯拉,顶着全球车企第一市值的光环,占着可谓吃独食的美加市场,可他的销量增长如意吗?
有迪友说,产品价格由低往高难打,由高往低容易。其实这只是消费品领域的惯性思维,我们的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从低往上打,十多年过去,高端的索尼、松下、西门子如今在哪里?份额有多少?华为从下往上打,从仿造、到制造、到创造,从通信、手机到算力底座,靠的是研发的投入,科技的引领。当全世界都没有卫星电话,仅此一家时,难道你的产品还不是高端吗?你不是,那谁配?
所以,比亚迪的策略我理解为,先解放全国,再打扫战场。当美元充满了五大洲,那就再没什么新大陆旧大陆的分别了。美联储的印刷机哗拉拉地出美元,那都是利润啊,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