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股票公募,过去这一年)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李蓓:人民币和A股或进入牛市#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在WIND数据库之中一共有11256只公募基金存在基金业绩数据,其中9723只存在超过1年的基金业绩,本文就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带我们了解一下这么多的基金在过去一年之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注:前半年(2022年Q4和2023年Q1)、上季度(2023年Q2)、本季度(2023年Q3)的定义在后文之中将延续。
过去一年(从2022年4季度到2023年3季度)总体基金业绩为-5.93%,全年呈现出先扬后抑的特征。前半年所有基金平均可以取得5.85%的投资回报,而后半年投资回报为-10.27%,上季度和本季度的平均季度收益率都在-5%左右。
从总体的数据角度说话,那就是如果投资者错过了前半年市场反弹的机会,在后半年进度市场的话,其投资回报非常差。而且因为没有行情反弹,投资者不仅投资回报差,投资体验更差。
市场上关于投资是否需要择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数据清楚的摆在面前,如果不进行择时投资,在过去一年的投资回报基本都是负数。
在对于这个数据有了认知之后,方能研究择时的逻辑和择时的参数选择。
为了具体了解所有基金的业绩分布范围,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基金在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按照10分位数进行排列打分,使其呈现的更加清晰:
在前半年,大约收益排名在前70%的公募基金都能够取得正收益,其中排名前20%(分位数为9、10)的公募基金可以取得超过10%的投资回报;而到了后半年,只有收益排名在前10%的公募基金可以取得正回报,而且平均正回报也分布只有2.5447%(本季度)和2.1819%(上季度)。
一般来说,当基金净值在最近上涨的时候,更容易为普通投资者发现。这是和目前大部分基金投资平台的设置有关,基本上会按照最近一段时间的涨幅排列基金,而普通投资者对于基金业绩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其净值是否上涨。
假如我们回到2023年3月底,对于公募基金过去半年的数据进行了排列,未来的投资回报如下:
以半年前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为例进行说明,其半年前的分位数为10分,而这一组基金在上季度的平均业绩排名分位数下降到3.96,本季度进一步下降到3.79。其含义是前半年业绩前10%的基金在后半年平均排名都在后40%;
而前半年业绩分位数是1分的基金(代表当时业绩排名后10%的基金)在随后的2个季度业绩排名分别是5.06和2.81,这一类基金也没有实现业绩的反弹;
前半年业绩分位数在7分以上的排名的基金在后半年都出现了显著的业绩下滑;
只有前半年业绩分位数在3-5分区间的基金,其后半年的业绩排名相对上升。
结合基金的平均收益来看,前半年业绩分位数在4-5分的基金在后半年相对亏损最小,然而这一类基金在前半年的平均收益也只有2%左右。
这些数据的背后有两个评价基金的结论:业绩最好的基金很可能是因为行情脱颖而出,追涨容易造成投资失误;而业绩最差的那部分基金很可能就是真的业绩不好,或者没有经历市场行情,逆向投资需要非常谨慎。
以最近半年的数据来看,只有在9分的分位段的基金在随后一个月的下跌最少。在市场普遍下跌的环境之中,回撤控制能力可以被观察到。
如果投资者是按照基金的业绩买基金,那么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将是基金净值上涨会吸引投资者申购基金。由于普通投资者观察到的信息存在滞后性,因此基金净值上涨会在后续一段时间持续吸引投资者申购基金。而基金的份额是按照季度的频率进行公布的,这就会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信息,产生信息差。
从Wind的总体数据来看,上半年有10241只基金公布了份额变化(部分基金存在A类、C类份额,而最终公布的是合计份额,因此基金数量比前文有所减少)。
2023年1季度公募基金呈现总体赎回的状态,每只基金平均净赎回0.11亿份;而在2023年1季度市场普遍上涨之后,公募基金总体呈现净申购状态,每只基金平均净申购0.058亿份。然而从2023年2季度起,市场总体呈现出下跌趋势,普通投资者很可能因为追涨的交易习惯而亏损。
这里同样使用基金在前半年的收益率分位数研究:
以半年前的业绩(2023年3月底)的数据分析基金在前后一个季度的申购情况,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在二季度的净申购规模显著增加。例如前10%业绩的基金在一季度平均净申购0.5456亿份,而在二季度则增加到1.0788亿份。数据证明了普通投资者更多是通过追涨的方式在选择基金。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涨不跌的基金最容易被投资者赎回,上表之中红色区域的基金在前半年呈现微小的盈利,这些基金在一二季度都呈现出最多的净赎回;前半年业绩最差的10%基金在一二季度都呈现净申购的状态。这个现象之中可以看到处置效应的影子:人们偏好买出小盈利的资产,却会长期持有亏损资产。
将基金在2023年1季度和2季度的净申购规模进行排序,绘制净申购规模与未来业绩的关系图。一季度申购规模最大的基金(排序为10分的基金)随后的平均收益率最低。且基本上伴随申购规模的增加,基金在未来两个季度的平均收益率下降。
2023年2季度净申购与未来3个月的收益情况也大致相同。
这些数据清晰的显示,基金规模永远是基金业绩最大的敌人,在全体公募基金的样本之中,基金申购规模越来大,未来的业绩便越差。
公募基金的高换手率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创造额外的价值,那将是对于投资利益的侵占,类似于代理问题一样。代理问题是指当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来源不一致的时候,管理人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做出损害持有人利益的行为。
以上半年基金公布的换手率数据来看,当投资者观测到基金的换手率数据之后,卖出换手率高的基金可能会避免随后的损失——即换手率越高的基金可能收益越低。因为基金在交易的过程之中需要承担交易费用,交易费率*换手率便是交易过程之中对于基金价值的损耗。从数据可以看出,换手率更高的基金往往随后业绩更差。
注:换手率最低和最高的部分基金的换手率被部分ETF基金的加权而改变。
前半年和后半年的市场风格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后半年的市场基本上以缓慢下跌为主,后半年市场的风格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一般认为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基金业绩会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是一旦市场整体风格发生改变,其延续性会中断。
对于上季度收益分位数排名=10的基金进行检索,可以验证市场风格的确发生了特别巨大的改变(前半年市场是总体反弹的格局),前半年高收益的基金几乎都在随后无法持续业绩,部分稳健型的策略(极端正收益不高)在后半年逐步实现更好的回报。
对于本季度收益分位数排名=10的基金进行检索,发现在上季度的基金业绩有一定的延续可能,尤其是9-10分的基金,之前业绩太差的基金有一定的业绩反弹可能(1分),而其他基金在没有发生巨大环境改变的市场脱颖而出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在分析基金未来收益预期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未来总体的市场格局。在实际的数据建模过程之中,对于市场的牛/熊环境进行控制之后,也是存在类似的结论。当市场总体风格发生了改变之后,基金盈利的风口必然发生切换。在此之中,并没有任何一种策略是可以实现全天候战胜市场的表现。
如果以基金的换手率指标来看,低换手的基金显然比高换手基金更容易在本季度跑赢市场。从最近的市场交易也可以得到印证——因为市场的成交量比之前下降明显,市场交易没有热点,高换手的基金是无法在没有市场热点的环境下通过交易创造额外的收益。
从择时-选股模型(TM模型)的数据分析,对于最近三组收益10分的基金进行特征分析,发现择时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低,这符合市场在弱势的特征,但是也表明当前的市场环境越来越极端,极端的市场环境是否会长期存在,个人持保留意见。在市场表现好的时候,部分基金更容易借市场的东风起飞。如果我们不能找出其中的问题,误将市场环境当做基金的赚钱能力,通过简单外推的方式投资,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势必高位买入成为接盘侠。同时,不需要择时的那部分基金在熊市相对表现不错,但是市场发生反转的时候,也未必是最好的投资选择。我们对于市场需要保持理性,不论在任何市场环境之下,被过度发掘的基金都不一定在未来可以实现可持续、合理的回报。
从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与收益10分基金的关系变化图可以看出,本季度的市场表现是非常极端的。择时在本季度完全不重要,选股能力在本季度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相对来说,有正向选股能力的基金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在前半年、上季度、本季度的收益排名之中,低选股能力的基金普遍季度收益排名靠后,这是一条可以穿越市场环境并应用的标准。因此如果一只基金的选股能力评分比较低,建议需要远离。
未来的投资决策与我们对于市场的判断密切相关,如果对于后市持有悲观的态度或者不认为市场到达底部,按照之前延续的标准,更多筛选出的基金会偏向于红利低波策略和部分表现不错的公募量化基金,这类基金的特点是最高季度收益率很低,回撤不大,除了量化基金换手率很低。相反的,如果判断未来市场存在反弹的可能(至少是持续半年以上的反弹),那么思路就要考虑择时属性,适当考虑兼顾净值上涨的能力。
但是无论任何一种观点,当基金被大量申购的时候,就意味着基金的持仓股票被大量买入,一旦价格上涨,便有人会减持,所以需要关注并远离规模上升过快的基金和策略。
本文以及研究方法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