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银行全球化的高质量样本

来源:市值观察SZGC 2023-10-11 10:34: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银行全球化的高质量样本)


作者:徐风,编辑:小市妹

在国内国际新形势下,银行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效走在了前列,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秀样本。

【全球化引领者】

对于银行业而言,未来新一轮竞争高地就是国际化。

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来看,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8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仅3.47%,排在第5位,远低于美元、欧元的48.03%和23.22%的份额占比。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开放型经济体制战略的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必将逐步提高。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银行业在促进对外贸易、跨境结算及资本市场发展等相关国际化业务上都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对比全球顶尖银行机构相对较低。未来国内银行要做大做强,全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行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红利。

放眼国内银行业,中行的全球化走在了行业前面,已成为国内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

从业务来看,中行的全球化业务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及支付清算业务,多项业务在全球处于同业领先。不仅在熊猫债券、离岸债券、跨境理财通等特色业务的引领优势不断扩大,在跨境人民币清算、跨境托管等业务同样位居同业第一。

中行的海外优势的形成,与其百年的历史积淀密不可分。

作为国内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中行早在建国前就曾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的职能,建国后同样作为国家的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管理国家外汇结算业务,并于1994年改组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与此同时中行还是国内首家“A+H”的上市银行,旗下的中银香港、澳门分行分别担任当地的发钞行。

在此背景下,中行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便拥有了先发优势。当前中行的境外业务收入贡献度已达到了中资同业第一。

2023年上半年中行内地以外的地区收入为633.87亿,同比增速达36.36%,占整体营收比重由15.78%增长至近20%。相比之下,大多数同行占比多在个位数。

在行业弱势时,中行的全球化优势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年来银行业企业绩增长压力普遍较大,而中行的收入却出现了明显的逆增长。

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行实现收入3192.07亿,同比增长了8.88%,增速明显反弹,接近2019年水平。

这样的增速不仅在六大国有银行中增速位居第一,对于整个银行业,据券商统计,42家上市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95万亿,同比增速仅为0.5%,很明显中行增速要远高于行业的均值水平。

中行明显跑赢行业的原因,主要是在海外不断加息的带动下,依靠自身的海外优势,相应地抵消了国内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分散经营风险。

中行在奠定国际化地位的同时,所建立的全球业务协同优势日益凸显。

同海外相比,我国银行业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业务能力都存在差距。中行依靠海外引领者地位,能更好地汲取海外机构的发展经验,在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领先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综合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双循环”发展大局。

【普惠金融彰显大行担当】

当前普惠金融已上升到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普惠金融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扶持民营经济、扶贫助农以及校园群体等多个方面都大有可为。

中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的重视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虽然普惠金融已经不是新概念了,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难题依旧存在。例如融资成本偏高、空间距离远、服务不便捷、客户金融素养不足等。而中行在探索解决普惠金融的痛点问题上已走出了一条成熟的方案路径。

首先在企业战略上,中行对普惠金融的布局时间节点较早,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在集团层面建立了“1+2”的事业部架构,还推行了“五专”经营机制,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普惠金融的细分领域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解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需求特点,中行在创新推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的同时,还推出了“中银企E贷”“惠担贷”“E抵贷”等线上普惠产品,并打造了“惠如愿”APP,持续拓展数字化服务渠道,大幅提高了融资效率。

近年来中行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增长较快,2023年上半年为1.55万亿,是2018年规模的5倍以上。

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也是中行小微领域的投放重点。

在服务“双创”群体上,近年来中行产品从“惠如愿·专精特新贷”到“专精特新信保贷”,再到“科创贷”“知惠贷”等的推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由于经营年限、缺乏抵押物等造成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2022年中行为1.8万户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超3480亿,其中为1万余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1875亿,授信覆盖率超过20%。

农业同样是中行普惠金融关注的重要一项。旗下中银富登银行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2023年上半年,中银富登在全国共设有134家村镇银行,是国内机构数量最多的村镇银行集团。

在产品上中行加快了惠农产品的创新步伐,先后推出了“农文旅贷”“种业贷”“农机贷”等产品。近年来中行涉农贷款增速同样较快,2023年上半年贷款规模突破了2.4万亿,较年初增长了3461亿,同比增速达16.75%。

中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当下成就的背后,同样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应用创新。

【数字化高质量增长排头兵】

对于国有大型银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数字化和智能化则是重要的转型方向。

而中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战略性改革工程,并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早在2017年中行就提出了科技立行的口号,并将每年集团营收的1%用于金融科技研究;在“十四五”规划中还提出了“2+2+5”的数字化转型战略;2022年还成立了金融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优化金融数字化委员会设置,并深化“揭榜挂帅”机制等,都体现出了中行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

反映在专利数量上,2022年中行新增专利申请超4500件,同比增长翻倍。布局的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专利累计申请超1300件,在区块链和5G领域的专利累计申请量保持同业领先,并率先公布了元宇宙有关专利。

据研究机构PatSnap发布的2022年专利分析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7家企业来自中国,其中包括3家银行类企业,中行的专利申请量排名银行业第一。

近年来中行重点打造的“绿洲工程”企业级架构平台,是中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建项目,被称为集团的“1号+”工程,目的就是推动集团业务管理的数字化,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中行的“绿洲工程”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以“数据+技术+生态+场景”为核心的数字化能力正加速形成。

具体来看,其自主研发的“瀚海”“鸿鹄”“星汉”等5大技术平台持续迭代升级,针对海量高频的借记卡和信用卡业务,支持每秒10万级交易处理,日处理交易规模超过20亿笔,并支持超10亿的客户规模,为业务发展和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石作用。

数字经济下,数据资产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数字化的关键要素。当前中行海量的数据沉淀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竞争力。

自2019年中行就开始了“三横两纵一线”的企业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到2022年累计梳理了280万个数据项,形成了22万个数据字典项,为全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在人工智能大潮下,中行以金融科技创新为引擎,并将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营销、风控、管理等多业务领域,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

例如除了已搭建的中银“e企赢”跨境智能撮合平台外,在财富管理上落地了“智惠达2.0”数字化营销体系,建立了以手机银行“财富号”为载体的线上社区运营品牌;消费金融领域“中银E贷”等线上产品的加速推出;面向公司金融客户的一站式企业数字化经营平台“中银企业e管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当前手机银行已成为中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交易规模快速扩大。2023年上半年为31.72万亿,同比增长了38.27%,线上新增贷款占比提升至近80%,月活客户数达8171万户,成为活跃客户最多的线上交易渠道。

在风险防控方面,中行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不断提升主动预警、智能审批和决策能力,助力提升三反模型的精准度。

此外反洗钱系统也迎来了升级重构,通过组件化的设计理念进一步优化了业务流程,并利用大数据赋能,加强了洗钱事中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

综合而言,面对新局势,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中行也迎来了自身的发展机遇期。业务的综合协同优势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普惠金融和数字化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也使自身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中国银行(SH601988)$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 产 品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