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投研理念|科创100值不值得?(聊成分股为例)

来源:雪球 作者:琪瑰珠琐 2023-10-30 06:58: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投研理念|科创100值不值得?(聊成分股为例))

说实话,对于主观多头而言,聊指数可能不是特别适合,往往内部关键考核就是要跑赢指数。但转念一想,其实也适合,如果指数本身都值得长期投资,那能够跑赢指数就更好。

国内大部分机构对标的是沪深300指数,原因是涵盖着蓝筹白马以及成熟赛道里龙头股。当然,中国股市的未来,肯定不会只有“喝酒吃药”,一定还会有科技助力,设立于2019年的科创板,就是另辟新战场。

我理解:愿意拿大票,希望获得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沪深300等大指数是不错的选择;愿意和希望承受大一点的波动,从而博取更好收益弹性的投资者,科创板就是很好的土壤。

同时,由于科创板有50万元投资门槛,为了投资者能通过指数化投资、分享科创板成长红利,2020年科创50ETF率先登场。在时隔3年后,科创100指数也横空出世。

那到底科创100值不值得关注?看球友们已经介绍得蛮详细,我就简单做个观点分享。

一、科创板的重要性

这点是最适合套话的,毕竟科技兴国,大部分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我觉得,从科创板定义就已经足够明确:

一方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另一方面,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再简单点,看名字就很清楚,科创板,就是要帮助科技含量较高的公司发展壮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兼具研发投入能力和创新意愿的公司往往能够获得“研发->业绩”的良性循环。

挺过硬的是,2022年科创板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已经超过10%,而创业板仅5%不到,科创板确实体现出了科技领先。

甚至看到有同行这样形容:科创板的科技属性或将长期受益于供给创新下的科技产业升级,类似70年代美日半导体产业、10年代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

二、科创50 VS 科创100

简单理解,科创50,是由科创板内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组成;科创100,是由科创板内市值排名51-150的100家公司组成(还要考虑一些流动性因素)。它们之间并没有包含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的覆盖范围。

除了定义外,更多区别在于:

1)市值:科创50成分股的市值更大,基本都在200亿元以上,中位数330亿元左右;科创100相对要小盘一些,大多市值在50-200亿元之间,中位数120亿元左右。科创100指数成分股市值呈现中小盘风格,与中证1000指数非常接近.

2)行业:科创50里面,电子芯片占比高达50%,然后电力设备20%,比较集中;科创100主要包括医药生物(27%)、电子芯片(24%)、电力设备(19%)、高端装备(11%)等,明显均衡许多,前十大龙头股累计权重仅为22%-23%。

3)业绩:科创100指数成长性更明显,历史上指数的营收同比增速持续高于科创50。同时,市场对科创100的业绩增长预期较高,从2023年一致业绩预期看,营收/盈利增速分别为27%/58%,盈利增速领先万得全A/创业板指/科创50。

4)弹性:回顾历史,科创100更具成长弹性。在20Q2、21H1、22Q2这3段科创成长行情抬升期,科创100表现均强于全A和科创50,是成长行情回升期优选。

总之,相对于科创50而言,科创100指数的市值更偏中小盘、行业更分散、业绩增速更高、股价弹性也更大。

三、科创100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关键,指数出来后值不值得买,看到市场上大部分机构都是比较偏正面态度,有点像当时科创50刚推出时候的情景。

我觉得,对、也不对,稍微展开说一下。

先说说“不对”。

看到机构们都在分析说,科创100现在估值偏低,性价比很高。

比如PE估值中枢在40-50倍,分位数在1/4左右,分母端已在低位有望改善。

再比如有量化团队研究,反向DCF模型显示当前科创100指数的业绩透支年份为4.1年,指数的业绩透支年份相比科创50指数具备优势,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向上空间远高于向下风险。

但实际上,哪怕是40倍PE估值,要说很便宜,似乎要分情况看。毕竟科创100指数里,还是有很多行业的,有些制造业相关赛道,我认为可能40倍估值已经偏贵。

将科创100成分股按市值排序后,我仅就自己了解过的一些上市公司,简单聊聊估值情况,不一定对,供参考。

做个说明,由于主要是想看看科创100指数里标的估值是否偏低,因此主要就聊估值方面,基本面不做展开,不然怕刹不住车,以后有机会再另外做分享。

1)孚能科技/珠海冠宇:

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两家电池厂商,毕竟在新能源板块风靡时,她们也被经常提及。

孚能上半年亏损近8个亿,并且2020年至今只有1个季度实现盈利,全年到底能不能盈利,说不清楚,PE估值没法给,看起来只能按1-2倍PS来估。

冠宇做消费电池,今年看一致预期给到4个多亿,那200亿市值差不多就是40-50倍,明年机构们直接给到10亿净利润预测,那就是20-30倍,但看看宁德时代明年才 15倍不到,我觉得冠宇就不算太便宜。

2)奥特维/联赢激光/杭可科技/海目星/利元亨:

这批算是设备类企业,平时聊得也比较多。有意思的是,不管做光伏、锂电还是半导体设备,哪怕业绩增速都挺不错(基本都在30%以上),统统都是给10-15倍PE估值。

我觉得还是要看下游,锂电依然对标宁德就好,毕竟先导智能估值给得更低,光伏要看技术路线,但整个新能源板块扩产最猛的时期,我觉得应该已经过去。半导体或者通用设备,或许还好一些,现在估值应该算合理偏低。

3)中信博/海优新材/嘉元科技:

新能源中游材料企业,这两年是真的比较惨,基本没啥人再关注。

有些壁垒的支架环节,中信博能保持在30倍,徘徊于百亿市值;供需影响较大的胶膜环节,海优只给到周期股的12倍;格局稳定的铜箔环节,嘉元营收每年增长,但净利润要到2025年才能回到21-22年水平,即净利率不断下滑,这种背景下有着45倍PE估值。

我自己对中游材料环节关注度不是很高,原因是短期需要跟得很高频,而且更多是在看供需和上游价格带来的波动影响,远期则都是赚辛苦钱,因此这个估值也不算很有性价比。

4)虹软科技/经纬恒润:

经纬算是智能驾驶标的,虹软也带有智能汽车业务,这两家在今年市场并不算好的前提下,还是带有着一定溢价。

经纬今年给到60倍PE估值,我觉得算是信心比较足了,何况后面华为很有可能改变第三方智驾厂商的格局。

虹软应该是今年的大牛股,最高时候翻倍,到目前也有近60%涨幅,PE估值给到100倍,明后年增速在50%话,2025年估值就是50倍,说便宜应该不至于。

5)绿的谐波/思特威/亿华通:

这几家应该都算是比较新兴或者有增长性的行业,有个共同点就是估值弹性比较大。对应行业发展如果超预期,那确实能够有向上空间,但发展也可能低于预期(机器人放量不及预期,或者氢能行业落地不及预期等等),那估值就会比较难说,因此不确定性比较高。

绿的是人形机器人概念,虽然从180元/股高点回落不少,但今年依然有超过100倍PE估值,哪怕到2025年还有60多倍估值。

思特威是从安防CIS往手机和汽车去做,今年给到100倍PE估值,但后面2年增速空间比较大,2025年能做到5个亿,就是30多倍。

亿华通搭着燃料电池概念,属于上市即巅峰,21年底开始回落,去年中开始基本横盘,主要是增收不增利,营收可能到明年是爆发点,但要实现扭亏为盈不容易。

因此,从这10多家稍有了解的上市公司来看,我认为大部分估值还是比较合理,不算太便宜。当然,也有部分赛道具有想象空间,并且曾达到过更高的高度,因此值得期待。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己覆盖制造业比较多,因此聊到的基本都是“硬科技”,这些都是估值相对比较有确定性的赛道,而像医药、半导体、信息技术等赛道,估值区间就会更大一些,比较“艺术”。

再说说“对”。

如果真的是看好科技股,并且自己并不具备深入跟踪上市公司的能力,那确实科创100指数是不错的选择,涵盖了大部分的高科技细分龙头,同时还不乏新能源相关标的,待赛道反转时也能有所贡献。

或者,如果觉得想投科创,但觉得科创100市值偏小,那甚至能同时投资科创50和科创100指数,相当于自己创造个“科创150”指数,相信曲线能平滑不少。

要强调的是,我还是非常呼吁分散投资,各类资产最好是能都有所配置,如果真的非常看好权益类资产,那也尽量不要押宝某条赛道。

到底值不值得?我个人结论就是:科创100指数值得成为配置中的一环,但目前不值得过于重仓。

其实,我不觉得有其他任何指数或标的值得太重仓,这样风险会很大。做长期投资,保护本金是第一要义。

四、科创100要买谁?

如果真的想要投资科创100指数,直接买ETF最方便,大致拉了下现在已经上市的4只有一定规模的ETF产品,分别是博时$科创100指数ETF(SH588030)$ 、国泰$科创板100ETF(SH588120)$ 、银华$科创100ETF(SH588190)$ 、鹏华(SH588220)等。

这4只产品感觉都可以选择,区别不算太大。当然,每个人有选基金的喜好,比如有人重视单日成交额、有人只看总市值、有人会考虑到回撤、有人就信任某家公募机构等等,供各取所需吧。

#尖端科技顶流来袭,认准科创100ETF# #雪球星计划#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