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创企业颠覆性创造力法则:用10%的投入押注不确定性)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王婷
VR 图源:pixabay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我国亟需在科技上突破,以提升国家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
颠覆性创新的主体不仅是院校、科研机构,还有科创企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今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创新。
对于科研企业而言,在产业、市场“内卷”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实现颠覆性创新可谓保持竞争力、长续发展的法宝。
科创企业要如何打造颠覆性创造力?四位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专家、资深从业人士接受了时代财经的采访,畅谈科创企业打造颠覆性创造力的路径、条件、难点等话题。
“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发布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开启了生成式AI 的时代。
“为什么今年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开创者是OpenAI?就是因为其创始团队一直坚信通用智能一定会到来,任何人都挡不住。”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对时代财经谈到。
杜兰表示,OpenAI的科学家很早就意识到,当神经网络模型足够深、足够大时,它的通用智能水平就会跃升,他们坚信大力能够出奇迹。而当时国内外很多人认为,模型太大是没有用的,“大力”是不会“出奇迹”的。
杜兰认为,科技企业一定要有源于初心的热爱,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那些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科技企业,往往对自己所坚持的科技方向有持久的热爱和信心”。
同时,她提到,科创企业对技术的坚守也不能完全靠精神信念,还要解决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她认为。科创企业应当采用“721模式”去布局 。
“721模式”,即企业把70%的资源投入到当前的主导产品,20%投入到战略新产品,10%投入到前瞻性、探索型、不追求一定要有回报的研发中去。杜兰说,这样的模式为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雨荍长期做科技投资,她也认可“721模式”,并表示之前全球很多大企业都是按照“721模式”做的,但在近几年有了变化。
她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全球不少大企业缩紧创新性研发的投入,在当今时代,坚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并不容易,但企业还是要把一些精力、资金放在能带来可能性的研发上,虽然有风险。
“我也会把10%到20%的资金投到一些我自己可能也想象不到、看不懂、想不明白的东西上,可能有很高的风险,但也有极大的爆发可能性的。”王雨荍认为,如果投资的全都是确定性很强的项目,那必定没有太高回报。
芯片 图源:pixabay
需要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ChatGPT能够突破的背后是和马斯克、微软等投资者对Open AI公司的长期坚定投入。”在采访过程中,杜兰提到了金融支持对科创企业的重要性。
身处投资机构,王雨荍表示,在科技领域创业门槛非常高,已经成为了资本密集型的事情,需要买入很贵的设备,需要很多人力,也需要积累,这对于中小型企业很难。
她观察到,很多时候中小企业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没有资金支持,所以她一直呼吁政府、社会将更多资金投入民营企业、投入风险投资领域。
“只有风险投资资金进入,大家才没有后顾之忧……经受得起失败,才敢去做创新。”
王雨荍坦言,目前华为、中芯国际这类能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都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他们最难被中小企业效仿的就是资本能力,而不是创造力。
她提到,在国内外,很多中小科创企业资金链断裂是因为银行抽贷、金融紧缩。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很多公司会减少研发投入,优先做原有的成熟的技术、业务,创造力由此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研发时有很多想象不到的支出,特别是人才方面,所以资金一定要够。” 当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安徽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林谈到,除了资金,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很重要。
他也是一名科研人员,他认为,颠覆性创新即从0到1的创新,他曾在手机故障检测领域实现过产业化,当时团队用了两千万元以上的开发资金,耗费了差不多近5年时间,但是马上被“模仿”。
“我们没做出来之前,大家谁也不敢做,因为不知道方向、方法,但是做出来之后,完全一样的东西马上会在市场上出来,只用半年时间、几百万元就够了。”
张晓林无奈指出,如果对方花钱挖走一个关键技术人员,需要耗费的资金、时间还会更短,因为投入少,模仿者的产品价格会更便宜,原本的技术团队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这是常有的事,模仿者可能还会很快上市,获得资金后收购行业内各种资源,原创团队将面临被彻底吸收。
科创企业的成果被模仿复制,没办法获得回报,自然也就不会再做相应地投入。在张晓林看来,要想让科创企业打造颠覆性创造力,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关键,要让模仿变得更难。“特别是研发团队的保护很重要,同行业内企业间的技术人员流动是致命的,国家在技术追赶期没有办法杜绝,但是在进入无人区的创新时代,杜绝恶性竞争就非常关键了,否则将没有企业愿意进行创新投入”。
从哪些新赛道、新领域突围?
科创企业要打造颠覆性创造力,找准方向是关键。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科创企业应当聚焦制造业领域。
至于要怎么做?龚晓峰认为,一是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二是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三是组织开展前瞻性研究。
他建议,科创企业要重点围绕芯片、光刻机、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力学、星际探测、大数据、人工智能、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以及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方向,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必须彻底抛掉幻想。”他认为,要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六基”领域投资力度。
他谈到,中国企业今天所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原理没有掌握,基础教育也严重欠账。科创企业要像华为那样重视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研究。
在他看来,科创企业要实施“产学对接”“产研对接”“产军对接”,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省去大量的研发费用和时间,大大增强成功率和竞争力。要强化军民融合,军工企业拥有着比较先进的技术和顶尖的研发人才,掌握了大量的颠覆性技术,另一方面出于生存需要,军工企业会参与民品的规模化生产,这样两者可以各取所需,互相取长补短。
另外,龚晓峰还提到,科创企业有没有颠覆性创造力还要看成果,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才是真正的创造力,“我们要把整条产业链打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把原创性的颠覆性技术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张晓林也表示,科创企业要找准技术应用的市场,如果在技术上实现颠覆性突破,但是应用范围很窄、没有市场,那也不算是成功的。“颠覆性技术常常面临着产品生态的开创。科创企业必须要跨过产业化鸿沟,将颠覆性技术变成产品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需要国家进行初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