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河南首富,熬出头了?

来源:市值观察SZGC 2023-11-03 20:08: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河南首富,熬出头了?)

作者:大师兄,编辑:小市妹

2020年,秦英林迎来了人生最高光的一年。

凭借猪肉价格和猪肉概念股的暴涨,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身价突破2500亿,不但登上河南首富宝座,而且超越众多地产和互联网富豪,进入中国富豪榜榜单前三,仅次于马化腾和马云。

彼时的秦英林踌躇满志,按照牧原多年一贯的增产计划,也许过不了多久,养猪出身的秦英林,将成为中国首富的重要竞争者。

刚刚公布的2023年胡润富豪榜显示,秦英林的身价已经跌到了1450亿,排名第13位,比上一年又下降了5位。他或许不会想到,仅仅过去了2年时间,牧原股份会陷入重重困境,自己的财富也经历了巨大动荡。

【重重困境】

秦英林最近有点无奈。

已经低迷了两年的猪价,今年仍然没有起色。2023年大部分时间,猪价一直维持在每公斤15元以下,牧原股份因此在今年前三季度亏损18.42亿元,在此之前的10年里,牧原从来没有在前三季度出现过业绩亏损。

资本市场上,牧原股价已经连续三年下跌,今年更是一度下跌超过30%,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相比历史高峰期,牧原市值已经蒸发超过3000亿,作为牧原的第一大股东,秦英林持股市值超过50%,身价损失超过1500亿。

牧原被投资者大幅抛压的背后,业绩亏损只是表象,债务压力才是核心。

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总负债1130亿,约占上市猪企总负债的三分之一,其中流动负债高达844亿,流动资产只有593亿,短期偿债压力明显。

牧原的债务问题,其实不是从今年才开始,导致债务压力的核心,在于秦英林一贯的扩张野心。

2021年,猪肉价格已经从高位进入下行周期,但是牧原仍然在保持快速的产能增长。当年牧原生猪出栏量高达4000万头,比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公司负债从565亿增长到增长到1000亿以上,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底的46%上升到2021年底的61%,随后两年多,牧原的资产负债率几乎都在60%以上,相比3年前已大幅提升。

事实上,在秦英林带领下,牧原养殖规模的扩张一直是行业内最快的。

2014年刚上市时,牧原股份的出栏量还只有185.9万头,只有行业龙头温氏股份的七分之一左右。

2022年,牧原股份的出栏量已经高达6120万头,8年时间增长了30多倍,养殖规模已经远远超过温氏的1790万头。而且其在全国生猪养殖市场的份额接近10%,也远超过温氏在发展高峰期的行业份额,几乎相当于其他上市猪企的市场份额之和。

牧原扩张这么多年,为何直到现在才出现债务困境?主要原因自然是猪价超长时间的下跌。本轮猪价低迷期已经超过3年,远远超过平均2年左右的下跌周期。

面对行业困境和资金压力,牧原似乎撑不住了。

最近网络传言,牧原股份内部将实行承包制度,自育自繁自养模式或将调整,还称牧原大规模裁员,各种负面消息导致牧原股价萎靡不振。

近段时间,牧原股份在一周之内连续抛出了两份增持计划,先是秦英林之子秦牧原计划增持5-10亿元公司股票,后是公司部分董监高及核心人员将合计计划增持金额为10亿元至12亿元股票。这才让资本市场对“猪王”降到冰点的信心重新找了一些回来,最近10个交易日其股价反弹了将近20%。

【艰难自救】

每次猪价低谷期,都是考验猪企的重要时刻,而牧原的应对经验,往往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容易引发争议。

上一轮由于“非洲猪瘟”导致的猪价低谷时,很多公司吸纳外国专家意见,认为防控非瘟不需要太多措施,做好隔离和消毒就行了。

秦英林没有照抄国外的做法,而是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和对中国独特养殖环境的认识,在牧原实行了空气过滤、多重隔离、多重洗消、全进全出、拔牙等多种防疫措施。

此举当时引起了较大争议,但是最终结果证明了秦英林的决策的英明:

虽然牧原的疫情防疫成本上升,但是防控能力在行业中也保持领先,生猪病死率大幅低于同行。随之而来的是公司养殖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牧原在上一轮猪周期中顺利突围,成为行业老大。

本次猪价低谷时,很多猪企大佬都是通过降低养殖规模的方式度过危机,但是牧原并没有降低出栏量,秦英林的做法是在员工管理和经营模式上打起了主意。

今年6月,牧原股份联合多家同行发起了一个“互不挖人公约”。作为行业老大,牧原员工是各猪企挖人的重要对象,牧原的这一操作,直接目的无疑是为了降低了留人和用人成本。

公司裁员的传言,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

公开数据显示,牧原股份的员工数在2022年为14.04万人,今年6月公告人数是13.9万。

与此同时,牧原宣布在员工中试行的“承包制”,被外界看成向员工转嫁风险和成本,是牧原资金困难的表现。

对于市场的各种解读,牧原做出了公开解释:

员工减少只是人员结构优化,目的是增加一线养殖人员比重,降低生产成本;

所谓“承包制”只是共创共享激励机制,目的是将优秀员工发掘成合伙人,激励他们积极运用更先进的养猪技术,进一步降低养猪成本,没有改变公司自创立以来的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

但是,牧原股价随后几天的大跌,说明投资者的担心并没有消失。

市场情绪低落到极致的时候,热点公司任何的自救措施,即使有很大积极作用,都可能被解读为即将暴雷的前兆。

【“猪王”会倒下吗?】

本轮猪周期最先倒下的巨头猪企,是江西的正邦科技。

上轮猪价大涨时,正邦创始人林印孙曾以超过300亿的身家登上江西首富宝座,但是随之正邦股价大跌,其身价已经缩水九成,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160%,早已是资不抵债的状态。

跟牧原一样,正邦也是过去几年猪企中扩张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

2014年,正邦的生猪出栏还不到150万头,到2021年已经接近1500万,超过行业老大哥温氏股份,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牧原股份。

按照林印孙的规划,正邦科技2022年-2024年的出栏量要达到2000万、4000万和6000万,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年出栏一亿头的目标。

但是在周期特征极其明显的养猪行业中,面对猪价的强烈波动,猪企要想逆势扩张而不陷入危机,控制成本才是重中之重。

成本控制能力正是正邦最大的软肋。虽然公司名字中带有科技二字,但是正邦的养殖技术似乎并不高,养猪成本超过20元每公斤,是头部猪企中最高的,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在没有控制好成本的情况下扩大规模,一旦猪价下跌,产量越大导致亏损越多,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021年,正邦亏损188亿,2022年亏损,2年时间正邦亏损了,要不是外界的帮助,正邦可能已经没有翻身的机会。

与正邦科技相比,牧原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其成本控制能力,这是秦英林远强于林印孙的地方。

依靠自繁自养的独特养殖模式,以及一体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牧原的生猪养殖成本一直在行业内处于最低水平。今年9月份,牧原股份完全成本在14.7元/公斤左右,到年底可能降到14.5元以下,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过去几轮猪周期,即使在全行业面临严重亏损时,牧原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靠的正是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有些人担心,牧原熬不到下一次猪周期景气阶段,还有人担心牧原当下面临的债务困境会让其成为第二个恒大。

如果牧原熬不过,试问哪个猪企能熬过?牧原不会成为第二个恒大,秦英林也不会步许家印后尘。

养猪和房地产面临着完全不同的行业环境,牧原的60%左右的负债率远比恒大安全,扎根主业的秦英林也比许家印低调和务实。

截止9月29日,秦英林累计质押牧原股份2.86亿股,合计占牧原股份总股本的5.24%,只相当于自己持股的10%左右。即便身价大幅下降,秦英林仍然是河南首富。

随着7月份的猪价回升,牧原第三季度已经实现盈利,今年全年也可能实现年度盈利目标。一旦低迷已久的猪周期迎来行业出清和价格反转,牧原的债务问题将迎刃而解。$牧原股份(SZ002714)$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牧原股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