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北全力打造低碳冶金产业链 五大行动培育5000亿级产业集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实习生王忆 武汉报道
作为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湖北省正全力推进冶金工业转型升级。
日前,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湖北“低碳冶金产业链”相关情况,湖北经信厅厅长刘海军指出,湖北省将低碳冶金纳入9大新兴特色产业之一,制定出台《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加快培育5000亿级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低碳冶金产业基地。
《方案》指出,到2025年,湖北省培育2家营收过千亿元、8家过百亿元的冶金企业,全省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前4家企业产能占比超过80%、80%以上钢铁产能达到A级环保绩效水平、40%以上钢铁及铜冶炼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刘海军表示,将重点实施“五大行动”推进《方案》落地。
首先,实施千亿企业培育行动。支持武钢有限充分利用1600万吨优质钢产能优势,打造汽车用钢、工程用钢、高端压延钢、精品薄材“四个百万吨”专用钢产品群,实现“千亿跨越”;支持大冶有色做大做强铜延伸产业链,实现营收超千亿元目标,跻身全国铜行业第一方阵。
其次,实施优特产品唱响行动。支持武钢有限加快实施50万吨高等级无取向硅钢、22万吨高端取向硅钢结构优化等项目,打造全球领先硅钢生产基地;支持大冶特钢发展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高端模具钢及军工高温合金钢等优特产品,打造国家特殊钢产品研发生产中心;支持黄石建成华中地区重要铜基材料生产基地,打造“华中铜谷”。
另外,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央企在鄂设立研发中心,推动设立中国宝武武汉研发中心;依托大冶有色成立湖北省铜产业发展创新联盟,打造产业交流促进平台、供需对接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再者,实施绿色低碳跃迁行动。加快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能效标杆示范企业培育,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大非高炉炼铁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高效电炉等低碳冶炼技术的推广应用。
最后,实施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冶金企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支持武钢有限争创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国斌表示,按照《方案》要求,大冶有色将结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发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
“一方面,着力将4座在产矿山打造成‘安全、高效、稳定’的数字化矿山,将新建的40万吨弘盛铜业项目打造成世界冶炼智能化标杆工厂;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开展6N超高纯铜、5N金银、5N碲等技术攻关。”胡国斌指出,当前,冶金产业处于“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关键期,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据介绍,武汉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将为湖北冶金业提供智力支持与科研支撑,更好地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倪红卫介绍,将从优化交叉学科设置、打通学科群链条和科技创新链条、积极推进与产业链融合等三方面着手,创新科教培育模式。例如,以创建“项目制”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与地方政府和大型钢铁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推进“一学院一城市一基地”“一团队一企业一平台”科研合作模式,引入专家团队与企业有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