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观察|澎立生物IPO背后的三重疑问)
实验猴对CRO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CRO企业大举“囤猴”引发业界关注,在供需紧张下被拉高的猴价成为CRO企业不可承受之痛。而随着猴价的回落,这些企业也开始体会到囤猴酿成的苦果。
澎立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澎立生物)是一家聚焦于创新药研发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评价的 CRO 公司,目前正向科创板发起冲刺。
2022年澎立生物大举购入229只实验猴,而随着猴价回落,这些实验猴也成为澎立生物沉重的负担。在此背景下,澎立生物选择IPO,有三重疑问需要其给出合理解释。
疑问一:涉猴业务仅占20%,为何大举囤猴
对CRO企业而言,实验动物在业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临床前研发重最重要的原材料。2019年以来,由于野生动物进出口受阻、国内新药研发需求旺盛等原因,国内实验猴资源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持续增长。
澎立生物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NHP(涉猴)项目所使用的实验猴采购单价分别为2.3万元/只、5.51万元/只、13.71万元/只。
2019年至2021年,澎立生物分别购买实验猴347只、205只、186只。值得一提的是,在猴价高点的2022年,仅前9个月澎立生物就买了216只。
对此,澎立生物解释称,综合考虑未来实验需求、市场供应及价格波动情况、资源储备计划等因素,在合理区间内对实验用猴进行备货。
但实际上,涉猴业务仅占20%,澎立生物需要囤这么多实验猴吗?
根据澎立生物回复,公司各类业务中仅药物临床前CRO项目涉及实验用猴,报告期内,公司涉猴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20.6%、13.25%、19.84%、20.94%。
2022年,澎立生物合计采购229只实验猴,截至2022年底,实验猴尚未完全领用。
数量众多的实验猴也给澎立生物带来不小的压力。根据澎立生物回复,2022年公司自然淘汰死亡实验猴高达38只,澎立生物解释到,系公司为给新引进的实验用后腾出笼位而对部分库存实验用后执行了安乐死。
此外,大举囤猴还让澎立生物并不宽裕的现金流雪上加霜。
疑问二:高价猴如何消耗
澎立生物采购的实验猴一般为3-6岁、体型正常的健康成年猴。而据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介绍,实验猴可用于实验的时间窗口在3至5岁的两年时间左右,其时间窗口有限。
尽管业务中早晚会用到实验猴,可澎立生物的猴能等多久呢?
此外,申报材料显示,澎立生物对涉及实验猴的药物研发项目报价时,实验猴的价格是报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位囤猴,已经拉高了澎立生物的成本。降价抢单,带来的无疑是成本压力;若不降价,澎立生物或许会因失去价格优势而业务受影响。在如今CRO已进入价格战竞争的当下,无论怎么选择,对澎立生物而言都是两难。
疑问三:全行业低速增长下,如何实现的高增长
12月初,CXO龙头药明生物下调全年业绩指引,引发CXO概念股集体下挫。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公开表示,“整个CXO行业下行周期是从2021年第三季度就开始了,前期我们仍处在高增长状态,直到今年才感受到行业寒冬。我们的失误在于,低估了行业的调整程度。”在业绩指引中,药明生物更是将行业增速下调至个位数。
美迪西、昭衍新药(603127)、药明康德(603259)等五家企业是澎立生物选择的同行业可比公司,2023年该五家企业收入增速平均值仅11.37%。
而澎立生物同比增速却高达73.87%。澎立生物的解释是,“2023年1-6月收入同比增长率较高,主要系受2022年4-6月上海地区居家办公影响,2022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基数较小所致。”
而这也引发监管关注,上交所要求保荐机构、申报会计师对相关事项进行核查,说明发函、回函的金额及占比,未回函、回函不符的原因、金额及占比,对未回函客户所采取的替代程序,对回函不符情况的调整过程,并对收入的真实性、准确性发表明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