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欧洲芯片,四面楚歌

来源:锌财经 2024-01-13 19:40: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欧洲芯片,四面楚歌)


作者|叶子凌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ID|kechuangych


2023年,德国人闯入半导体补贴大战。一家工厂补贴50亿欧元,终于换来了台积电与英特尔的回眸。
然而,台积电并不看好这趟赴欧建厂之旅——因为德国没有配套的供应链。负责台积电化学品供应的李长荣化工,跑去德国的英飞凌工厂调研了一趟,发现别说供应了,德国人压根没见过最先进的化学品长啥样[2]。
做个简单易懂的类比:这就相当于受邀去非洲搞移动互联网,然后发现当地人还在用功能机。


英飞凌在德国的工厂

豪掷千金换来一顿嫌弃,可见德国政府有多憋屈;但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来说,这笔钱又省不得:


过去几年,日益诡谲的地缘环境,推动欧洲踏上了“半导体自立”的道路,撸起袖子准备做大产能。然而,欧洲本土的半导体企业正值“中年危机”,难以挑起重担。


别无选择的欧洲人,只能低头抱紧台积电与美国人的大腿。


但在踏入“中年危机”之前,欧洲半导体产业也曾经历过一段意气风发的岁月。


如果按照整体收入进行排名,在21世纪的头十年,来自欧洲的半导体企业几乎一直处于全球Top5。只是在互相搏命的半导体战争中,欧洲人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沦为了东亚与美国的背景板。


一个业务、一家公司的落后,可能是管理、技术和资金等问题造成的;然而,整个产业集体溃败的背后,显然有更复杂的成因。


辉煌与倒退

虽然各家机构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但无可争议的是:欧洲半导体的爆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彼时,欧洲巨头在功能机、燃油车等终端市场一路攻城掠地,为其提供原材料的半导体产业也跟着吃香喝辣。


在那个年代,芬兰诺基亚,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各个都是一手造手机,一手造芯片的全能冠军。


以功能机为起点,欧洲半导体产业在此后20年迅速开枝散叶,覆盖了多条关键赛道。当时的盛况,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满手好牌。


例如在存储领域,欧洲的英飞凌就曾是一方霸主。

2004年时,英飞凌的市场份额挤进全球前四,与今日垄断该市场三星、SK海力士、美光打得有来有回。同一时期,英飞凌为了和韩国人打擂,还准备投资建造全球第二座12英寸晶圆厂。


英飞凌当时的内存工厂(红色部分)

而英飞凌的另一个业务基带芯片,当时则包揽了初代iPhone到iPhone 3GS的订单,风光无限。


不仅如此,连如今备受关注的手机处理器,欧洲其实也早有布局。2009年,意法半导体和爱立信两家欧洲巨头成立了合资公司,其生产的手机处理器,一度吸引了包括三星在内的手机厂商。


至于汽车芯片,那更是欧洲半导体的看家本领。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三家巨头,至今仍是该赛道的前五名。


然而,刚爬到半山腰的欧洲半导体企业,却仿佛吃错药了一般,纷纷做出了一个毁灭性的决定——分拆。


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没有企业不喜欢“高科技”这一光环;但彼时的欧洲人却认为,拆分掉财务表现较差的半导体部门,可以让公司聚焦于高利润业务,且更受二级市场青睐。


例如在2005年,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受到行业周期冲击,一年时间利润率从10%降到了2%。同年年底,飞利浦CEO公开表示,会将其拆分或出售,专注于更稳定的医疗系统、照明、电器等领域。


此言一出,股价当即暴涨,突破了该年度的历史新高。


但出乎欧洲人意料的是,许多被拆分出去的业务,很快遭到了逐个击破。从西门子半导体独立出来的英飞凌,就是个典型案例:


2006年,它先是让内存部门自立门户,改名成了奇梦达。


英飞凌固然在内存市场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由于内存是门典型的周期型行业,经常在盈亏线上下反复横跳。因此在英飞凌眼中,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生意。


结果在2007年,存储市场进入下行周期。三星主动发难,高举反周期的大刀疯狂扩产,准备加剧行业严寒。奇梦达没扛过冬天,很快以破产告终。


后来,由于基带芯片业务反复被高通吊打,又丢掉了苹果订单。2010年,不耐烦的英飞凌又将该业务出售给了英特尔,最后又辗转落入苹果手中。


英飞凌的故事,就是欧洲半导体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0年前后,曾经与美、日、韩四分天下的欧洲企业,仿佛被下了降头一般,接连遭遇了多场大败,将内存、基带芯片、手机芯片等传统艺能丢得一干二净。


全面收缩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内忧与外患

欧洲半导体一路连跪,直接的原因,显然是前文提到的拆分。


在半导体产业,不论是埋头研发还是发动战争,都需要天文数字级别的投入。美国与东亚企业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离不开大股东、现金流业务乃至政府的输血。


2007年,三星之所以敢举起反周期屠刀,拉着整个内存行业一起流血亏损,是因为有整个集团和韩国政府撑腰。


相比之下,分家后的奇梦达只能孤军奋战。


走到生死边缘时,奇梦达曾向老东家英飞凌以及德国政府寻求援助,没想到英飞凌却在关键时刻选择见死不救,德国政府见状也撤回援助,成为压倒奇梦达的最后一根稻草。武功再高强,也架不住猪队友不帮忙。


英飞凌之所以如此绝情,本质还是因为手头的汽车芯片业务正蒸蒸日上,何必蹚奇梦达这趟浑水。


有了老大哥打样,其他欧洲巨头纷纷开始抄作业。


在三星“杀红了眼”的2007年,意法半导体也将存储器业务分拆,和英特尔成立了合资公司。新公司刚刚“闯荡社会”3年,就被韩国人打得满地找牙,最终被美光所收购。


频繁的分家,让英飞凌与意法半导体在当时得到了一份漂亮的财报,和二级市场的欢呼;然而代价就是,日后这些重新定义世界的时刻,也与欧洲人再无瓜葛。


当然,奇梦达的失败,也不能完全怪英飞凌六亲不认。

存储是个典型的东亚式产业,需要卷产能卷成本。一年30天法定假日的欧洲人,显然没法和血管里流着美式咖啡的韩国人竞争。然而,欧洲不仅失去了存储,还失去了手机芯片等一手好牌。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被改变了。


欧洲人更擅长给工业品造芯片。


工业品的特征在于机械化:每一个功能都被封装在了特定的零部件内,不同的零部件机械式组合,最终构成一个产品。


诺基亚早年的功能机,就是个典型的样本:手机中的音频、视频解码、信号处理等功能,其实都是由不同零部件支持的。


彼时,如果诺基亚想在新款手机中预装《愤怒的小鸟》,只能从硬件端入手,生产支持该游戏的零部件。因此,工业品中并不存在软件的概念,且各个零部件价值较为分散。


诺基亚第一台互联网手机7110,只支持预装的应用

然而,消费电子产品的崛起,打破了欧洲人熟悉的游戏规则。


消费电子的特征是智能化:产品的多数功能被集成在了一颗芯片之上,提供了一种兼容的方案。一众开发者可以根据该方案,来开发各种各样的软件。因此,智能手机不需要加装新的零部件,就能畅玩《愤怒的小鸟》,还能下载《原神》和飞书。


但代价就是,原本分散在各个零部件供应商手中的价值,渐渐集中到了通用芯片开发商手中。


因此,苹果和高通站在了收入金字塔的顶端。而擅长工业制造的欧洲人没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一步步退守,最终只保留下了“汽车半导体”这最后一张王牌。


以iPhone15为例,手机处理器直接吃掉了近1/4的成本

考虑到德系汽车厂商需求庞大且稳定,以及汽车芯片技术壁垒较高的特点,光靠汽车半导体其实也能过得不错——直到美国人和中国人加入了战争。

当年,发动内存战争的韩国人,只是从欧洲人口中抢下了一块肥肉;如今,美国人和中国人打算直接把桌子给掀了。


危机重燃

欧洲人最不愿见到的事态发生了:当年发生在手机行业的“消费电子化”,如今正在汽车行业上演。


传统的汽车制造中,一个车身功能由“一个机械零件+一个配套芯片+一个专门软件”来执行,三者构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和当年的功能机一样,燃油车每增加一个功能,都需要添加一个全新的子系统。


和功能机类似,传统的燃油车并没有统一调度的操作系统,所有子系统平时各干各的,互不干涉。


因此,大众汽车想进行功能迭代,需要先让博世等Tier 1出一套关于子系统的技术方案。随后,博世再和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Tier 2进行二轮沟通,再由Tier 2来判断需要采购哪些新的零部件,并将需求分发给Tier N。


在这个过程中,底层供应商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话语权,也掌握了产品迭代节奏。


这是欧洲人更熟悉、更擅长的游戏。


然而,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却又一次改变了游戏规则。特斯拉采取的方案是“中央集权制”。具体而言,就是让整个车身的零件都能听命于中央控制器的核心。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企之所以能整出将“座椅加热”拆出来卖这类骚操作,正是受益于中央控制的特性,可以直接将特定功能锁住。相比之下,如果燃油车就没法复刻这一商业模式,除非把加热的按钮给扣了。


而这个掌控一切权力的核心,便是特斯拉自研的FSD(自动驾驶)芯片。


英伟达与特斯拉的FSD芯片

和当年的手机处理器一样,FSD芯片内含CPU、GPU和用于AI加速的专用芯片NPU,提供一种通用方案。FSD芯片的出现,使得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芯片的需求大幅缩水:


传统燃油车通常都配备了上百个芯片,但一辆特斯拉却只需要十几个芯片。


进行功能迭代时,特斯拉不需要层层沟通到Tier N,只需要升级操作系统。因此无论有多少供应商参与,汽车的核心权力始终掌握在特斯拉手里。


欧洲人擅长工业化的传统汽车制造,马斯克却把汽车变成了美国巨头扎堆的消费电子产品。


生产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价值的迁移:汽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变成了特斯拉自研的FSD芯片。


以特斯拉的新能源车为例,两块自研的FSD芯片,足足占据了整个HW3.0价值的61%;而欧洲巨头英飞凌所擅长的MCU芯片,其价值量占比仅有5%。


特斯拉成功之后,原本在消费电子市场称王称霸的芯片巨头们,也纷纷加入战场,开启降维打击。而欧洲人,则又一次被拖进了陌生的领域。


在FSD芯片领域,英伟达、高通以及被英特尔收购的Mobileye(现已再次拆分)是主要玩家;而在智能座舱芯片中,高通、英伟达、三星、联发科、英特尔均有布局。


恩智浦虽也有涉猎,但和它在传统汽车芯片市场的地位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过去,每当遭遇挫折,欧洲人的第一反应总是后退,毕竟他们还牢牢掌握着汽车芯片这一肥沃的自留地。如今,欧洲半导体最后一座孤城的外部,已然群狼环伺。


尾声

和起步较晚的中国大陆相比,欧洲半导体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在欧洲刚刚开始高速奔跑的90年代,如今这些叱咤风云的科技企业,其实才刚刚起步:


彼时,三星电子刚从日本东芝手中抢来内存市场的冠军宝座,但尚未站稳脚跟;


隔壁的宝岛,台积电刚刚开始起步,其独特的代工模式,让习惯了自建工厂的半导体业界感到新奇;


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黄仁勋的工程师,刚刚意识到电子游戏将会对电脑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于是便和两位好友创办了英伟达,埋头开发出了第一款GPU。


然而,满手好牌的欧洲人,却眼睁睁看着机会一次又一次从眼皮子底下溜走,最终沦为了他人叙事中的注脚。如今,欧洲只剩一颗产业至高明珠阿斯麦——内里流着的还是美国人的血。


2016年,诺基亚被被微软收购时,其CEO曾含泪说道: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我们什么都没做错,却不知为何,我们输了)。


然而在半导体的语境中,只靠“不做错”,显然是不够的。如今,几乎所有的半导体企业都羡慕英伟达押中了人工智能;然而,大多数人却不曾看见,在人工智能爆发之前,英伟达默默在黑夜中独行了多远。


孤注一掷的勇气,才是半导体世界最强大的武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