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成立仅三年,这家商业航天公司火箭般追赶SpaceX

来源:牛刀财经 2024-01-15 16:03:1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成立仅三年,这家商业航天公司火箭般追赶SpaceX)



文丨前哨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要研究商业航天,就绕不开特斯拉和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引人注目的是,2023年5月他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中国的航天工程计划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更加超前。”

如今,这位商业奇才的话就得到了印证。“三年磨一箭”,中国商业航天火箭迎来了高光时刻。

1、为实现规模化、便捷化商业火箭发射开了一个好头

2024年1月11日,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观礼台上,很早便挤满了各路媒体、摄影师。他们用镜头等待见证——东方空间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一)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

当天下午13时30分,伴随着两股巨大的烟云,“引力一号”腾空飞起,穿破苍穹。

牛刀财经现场了解到,这是“引力一号”首次飞行,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要知道,能否发射成功是衡量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唯一的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东方空间为实现规模化、便捷化商业火箭发射开了一个好头。



(图片来源:云上天境)

这家商业航天公司有何来头?天眼查数据显示,东方空间成立于2020年,主营业务太空运输,是一家运载火箭和新型空天运输工具设计制造服务公司。

该公司已完成四轮融资,累计筹资超11亿元,米哈游、红杉资本、经纬中国、联想之星(联想控股的早期投资机构)等参与投资。

目前,东方空间在山东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中心建立火箭总装集成测试中心。

与之同步的是,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有了国家政策加持,这也给到了商业航天企业大展身手的机会。“‘引力一号’的海上首飞只是一个开端。”东方空间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姚颂在朋友圈写到。

可以预测,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或将开启一个新的投资与发射井喷。

2、中国商业航天迈上技术上新台阶

据山西证券统计,2023年全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成功12次,创下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八年来的新记录。当然,也离不开国家对商业力量在许多方面也实现了更多协作。

这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迈上技术上新台阶。

作为国内首个捆绑构型的民商火箭,引力一号用小型火箭的身高实现了中型火箭的运载能力。

除了运载能力大,“引力一号”的装载空间也大。火箭顶部配备了直径4.2米、高9.3米的整流罩,与我国用于空间站运输的长征七号载货方案整流罩直径相当,是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最大的一款整流罩,可以容纳更多数量、更大体积的卫星。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为适应海上发射需求,引力一号创新采用了适应公路运输(传统是铁轨运输)的灵活机动的垂直转运模式,扩充了商业航天中型运载火箭海上机动发射能力,进一步丰富了商业航天火箭海上发射支持技术和能力。

未来,东方空间除了打造中型运载火箭、扩充单发运载能力,也在谋划适应更高频次的发射模式,将实现引力一号“一周一次”的发射支持能力。

据报道,东方空间公司的目标是让引力二号在2025年首次亮相,它能够向近地轨道运送15-20吨重量。

为了实现高频次的发射,引力一号火箭研制团队在海阳东方航天港附近布局了一整套的基础设施,在5公里范围内可以实现火箭的总装测试、港口登船等关键流程,从而实现“前店后厂”。这种模式可以大幅缩短火箭发射所需的时间,并且降低成本。

东方空间联席CEO、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布向伟称,“引力一号”作为一型中型捆绑运载火箭,在专业耦合程度、大型壳段生产,乃至日常使用流程及保障方面,都与小型火箭差异巨大。

对此,布向伟进一步分析道,引力一号追求创新性和可靠性的统一。通过2.65米级固体发动机模块化、组合化捆绑设计,实现运载能力的跨越;优化飞行时序,解决固体助推器不同步导致的分离难题,有效保证助推分离过程及控制的可靠性;通过构型优化,大幅降低‘三垂发射’模式保障要求,提高地面使用过程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作为中国目前运力最大的私营商业运载火箭,东方空间在技术创新突破上也是肉眼可见的。

例如,在发射支持设备上,引力一号首次应用柔性充气式防护罩,临时为火箭在转运过程中提供温湿度保障,相比金属勤务厂房式结构节省上千万费用。

另外,在发射准备流程中,采用机械式翻转架,实现可靠翻转起竖百吨火箭子级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制造和后期维护成本。



(图片来源:云上天境)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酒泉等基地的陆地发射,海上发射的优势在于发射灵活、测控方便、节约土地、火箭尺寸无限制、无落区问题且易于火箭回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年高效研制出引力一号的同时,东方空间同步在研“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运载火箭,再用两年时间攻克可回收技术。

毋庸置疑,这也为后续更大体积和重量的液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海上回收统一「打样」。

3、解决了‘航天’技术难题,更关键要实现‘商业’

能成功造火箭、发射火箭当然很酷,但商业航天本质是尖端制造业,最终一定要找到商业模式和机制。

与此同时,尤其当企业要做大批量的发射的时候,就必须得考虑成本问题,优化整个的产业链时间周期等等。

对此,东方空间副总裁彭昊旻认为,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在研制设计、火箭生产制造、流线转运、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优化。

因此除了构建基于卫星星座的业务系统,更需要可落地的商业化场景,而这些场景必须是足以覆盖巨额的星座建设成本。

据了解,引力一号自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成本因素。箭体结构设计通过适宜快速批量化制造的设计,芯级和助推直径均为2.65米,柱段结构通过集中备料、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设计源头简化制造工艺等方式大幅提升制造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片来源:云上天境)

众所周知,商业航天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行业。据泰伯智库预测,到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规模将达2.8万亿元。

此外,商业航天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据媒体公开报道,在政策导向已相对明确的背景下,中国星网近1.3万颗卫星的发射计划,将是未来商业火箭公司主要的“大蛋糕”

正如东方空间副总裁彭昊旻所言,商业航天现在已经从技术验证阶段逐步转入商业验证阶段,基本都解决了‘航天’技术难题,更关键要实现‘商业’。

换言之,只有技术和商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并推动行业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航天发展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