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教育的三个目标

来源:雪球 作者:陈嘉禾 2024-02-10 09:54: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教育的三个目标)

陈嘉禾

在生活中,教育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里的教育,指的不光是对孩子的教育,而是泛指一切对人的教育,包括公司对员工的教育,朋友之间的互相规谏,伴侣之间的相处等等。

可以说,会教育的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让别人和自己产生良好的配合,因为他会教育别人和自己一条心做事、把事做好。

那么,这么重要的教育,目标有哪些呢?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有三个,重要性依次递减,这就是让人想做、会做、能做。但是,在今天的教育领域,许多时候我们却正好把次序搞倒了。主次颠倒,教育焉能取得好结果?

想做:教育的第一要务

在教育的体系中,让人“想做”恐怕是最最重要的目标。如果说整个教育体系的总目标是10分,那么“想做”最少占到8分。没有了“想做”的发动机,即使再“会做”、“能做”,也很难教育人们、让他们有所作为。

在中国,我们有一句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看今天成功的企业家,早年许多非常穷困。郭德纲自述在北京曾经穷困潦倒,晚上错过了回家的车连家都回不去;李嘉诚14岁丧父,不得已小小年纪就出来工作,结果因为长得太瘦弱四处碰壁。查理·芒格早年因为孩子太多、家庭开支太大,也一度捉襟见肘。

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早年都有穷困的经历?原因很简单,因为受过穷,所以对金钱的渴望异于常人,所以非常想赚钱。当然,不是每个想赚钱的人都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如果根本不想赚钱,那么基本上就不会赚到钱。

赚钱如此,打仗也一样。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都告诉我们,人们想打仗是非常重要的。不想打仗的军队遇到想打仗的军队,那么甭管装备多么好、人数多么多,往往也只有挨揍的份。

根据汉代刘向编制的《新序》一书记载,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后,韩信给刘邦出主意如何打败项羽,讲了两条非常重要的计策:“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韩信的意思就是,今天我们以天下的城池分给有功的将领,大家就都会愿意跟我们打仗。我们手下的军队,大多是从东方来的,这些人都想回老家(当时谈话地点在今天陕西境内,而刘邦士兵的老家大多是徐州附近),利用他们想回家的心理打回去,谁还挡得住我们?

看到没有,韩信这两条计策,都是让人们愿意跟刘邦干、也就是想干。将领想发财升官,我就封你们城池;士兵想回家,我就带你们打回去。

当人们“想打仗”的意愿被韩信和刘邦调动起来以后,即使是古今第一勇将项羽,也无法阻挡。

关于“想做”,我父亲还跟我说过一个故事。他早年在江苏乡下插队的时候,有个朋友非常无赖,因为他爸是个小官,家庭条件一直养尊处优,所以养成了公子哥的脾气。我父亲的这个朋友天天游手好闲,不好好当知青做农活,打架喝酒斗殴追女生倒是啥都做。

后来插队结束,大家散伙,彼此就很久不见面。直到许多年以后有一次聚会,才知道这个朋友居然当上了南京一家规模挺大的企业的老总。我父亲非常惊讶:你小子还能管这么大个企业?

这位朋友一脸尴尬,因为自己当年做的破事大家都知道,接着说出了原委。原来插队刚结束,他父亲就过世了,家里一下子没了依靠。当生活的重担压下来的时候,他一下意识到自己得奋发努力,否则以后再也没人管自己吃喝。在商场上奋发了几十年,终于成了大企业的老总。

所以说,在教育的三个目标、即“想做”、“会做”、“能做”中,“想做”是绝对的第一要务。如果人自己想做,那么即使没有条件,往往也能创造条件做出来。反之,如果人不想做,那么条件再好也不顶用。

会做:教育的方便法门

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会做”。什么叫“会做”呢?就是说知道怎么做、知道用什么聪明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拿运动来举例,今天许多城市里的白领,都知道运动很重要,都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去做运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这些白领天天在电脑前面工作时间太长,也确实需要运动,“想做”运动的意愿也足够。但是,我却发现,许多人不知道怎样去运动、也就是“不会运动”。

要谈得上“会运动”,我们得注意许多方面。比如,我们得选对运动项目。由于上手快、不需要学习和场地,跑步成为了今天许多城市白领的首选。但是,在空气污染的城市里,跑步这种耗氧量巨大的运动,实在不算一个太好的选择。

同时,跑步的锻炼形式过于单一、动作过于简单,对全身协调的作用不是太大,对膝关节的损耗过大,而对敏捷几乎没有培养,等等因素导致跑步的运动效果也谈不上多好。

再比如,我们得注重运动的时机选择。许多人错误的以为,运动是工作之余的放松,所以工作很辛苦以后,就去健身房运动一会儿。实际上,运动也是一项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在疲惫的时候并不应该强打精神去运动,而是应当选择精力充沛的时候运动: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下班以后运动、结果猝死的新闻,原因正来于此。

再拿投资举例,做投资的人都想赚钱,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赚得到钱。沃伦·巴菲特在走上价值投资之路以前,凭借一腔“想做好投资”的热血,自己画了整整八年的股价线,试图从股价波动里找到致富的密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直到遇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才变的“会做”投资,最终成为一代股神。

所以说,在“想做”之后,教育的第二个目标就是“会做”。如果没有“会做”带来的善巧方便,那么即使再“想做”,许多时候也是不得其门而入,正所谓“磨砖作镜、积雪为粮”,无数努力和汗水换来的也不过是梦幻空花罢了。

能做:最不需要关注的地方,却往往受到了最多的重视

在教育的三个目标中,“能做”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目标。如果一个人自己想做、脑子又足够聪明知道如何去做,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做,根本不需要我们关心。

但是有意思的是,许多时候人们却把“能做”当成教育的最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在教育的时候一味追求“能做不能做”、“有没有做”。至于人家想不想做、会不会做,则根本不加以考虑。

比如,现在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在饭桌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家长跟孩子说:“你吃这个!不吃你会营养不良!”结果呢,孩子要么还是继续不吃,要么勉强吃一口,教育效果差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现在我们让孩子“能吃饭”这么难?原因很简单,在这个食品大丰盛的年代,家里到处都是口感更好的零食,饭桌上不好好吃饭无所谓,反正也不会饿。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谁还“想吃饭”?既然不想吃饭,也就不会吃饭,到最后变成在餐桌上“不能吃饭”。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眼睛别盯着“能不能吃饭”,把教育重心往前挪,首先让孩子想吃饭。怎么让孩子想吃饭呢?把家里的零食全部收走,下午让孩子多出去玩儿、去打球、去遛狗,干什么都行。如此这般,你看他晚上能不能吃饭?

在公司里,事情也是一样。许多企业管理者过于关心员工能不能工作,进而考核KPI(关键绩效指标)、甚至考核员工的到岗时间,看看员工能不能准时到岗。结果效果不言而喻:有道是“当一家创业公司开始查考勤,这家公司的发展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反之,聪明的企业家知道,如果手下员工都想工作、也足够聪明会工作,那么他根本不用管员工能不能工作。当一个公司人人都想好好干、人人都会好好干的时候,KPI和考勤这种管人们“能不能干、有没有干”的工具,就可以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那么,怎样让员工想干活呢?正所谓“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语出《黄石公三略》。)足够而且设计合理的股权、金钱激励、利润分成必不可少。而怎样让员工会干活呢?这需要企业从一开始就招最聪明的人,然后加之以适当的职业培训。

当以上两点齐备时,企业家还用管员工有没有干活、能不能干活吗?

再拿催婚举例,今天许多父母,看子女找不到对象,担心这家伙老了以后没人管,于是天天催婚,催到鸡飞狗跳、人神不安,甚至年三十都没得过。问题是,子女既不想找对象、也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伴侣,既不想做、也不会做,你天天在那里催,天天关系他/她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对象,又有多少效果呢?

所以说,教育的三个目标,想做第一,会做第二,能做第三。如果一个人既想做事、又会做事,我们根本不用管他能不能做事。反之,如果一个人既不想做、又不会做,那么我们把再多的精力投入到他能不能做事、有没有做事上,天天跟在屁股后面喊“作业做完了没有?饭吃了没有?按时到岗没有?对象找到没有?”也是完全徒劳的。搞明白以上这三个目标,你就会明白怎样教育。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