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猪价涨了,上市猪企要翻身了?)
去产能进度慢,出栏量与市场消费量不匹配等因素叠加,造成本轮猪周期低谷期拉长,也令上市猪企亏损加剧
文|王颖 张云
编辑|杨秀红
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市场,中国人每年大约吃掉7亿头猪。2023年以来,猪肉价格大部分时间都在15元/公斤左右浮动,这样的价格让更多的人实现了“猪肉自由”。
但另一方面,养猪人的日子属实难熬。根据农业农村部披露的数据,2023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全国绝大部分养殖户和农牧企业都在亏损。”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
这点从上市猪企的年报业绩也可见一斑。2023年,生猪养殖企业普遍亏损,行业龙头也无法独善其身。
Wind(万得)数据显示,申万行业分类为生猪养殖的10家上市猪企中,8家亏损。其中,温氏股份亏损金额位居榜首,2023年归属母公司净亏损63.2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2.89亿元。就连以“成本控制”著称的牧原股份也顶不住了,出现上市以来的首亏,预计归母净亏损39亿元-47亿元。
盈利的两家企业*ST正邦、新希望则情况特殊,均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若单纯就其生猪业务而言,仍亏损30亿元-45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多家猪企提及,报告期内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大于成本的降幅。
“从全周期看,2023年的亏损,就是2020年极高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到养猪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带来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尊重市场,敬畏周期。”牧原股份对《财经》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比上年增长3.8%;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居高不下的产能,令四年一轮的猪周期发生变形。“非洲猪瘟促使猪企养殖规模化大幅提升,头部企业出栏量大幅增加。”明康汇智慧牧业集团董事长李长江告诉《财经》。
“按正常规律,现在本该进入猪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眼下这一轮周期明显拉长,行业在底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将近三年。”刘永好表示。
李长江进一步解释,“非洲猪瘟频繁发生,让猪的价格总是小幅震荡,行业难以判断猪价到底是涨还是跌,小户无从下手。更多大企业都在赌猪价上涨,尤其在养殖规模化提升后,大家不愿意去产能,都在熬,出现了多家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提升,部分企业破产重组的现象。”
在超长磨底期之下,多家猪企的现金流压力正在加剧,资产负债率也普遍走高。2023年末,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先后披露了融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下旬以来,低迷已久的猪价呈现出震荡上涨的走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对猪周期拐点的关注。步入2024年,猪价后市将如何演绎,上市猪企又该如何熬过这一寒冬?
在市场仍在热议猪周期拐点之时,资本市场已率先作出反应。3月18日以来,A股生猪养殖板块持续反弹。尤其是3月19日,申万畜禽养殖板块整体逆市上涨4.08%,个股全线飘红。
养猪不赚钱了
2021年,为了防止非洲猪瘟与猪周期共振造成的国内结构性通货膨胀,中国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生猪期货品种。此后两年间,国内生猪价格一直稳步下降。生猪期货主连指数从2021年最高的73088元/吨一直下降到了2024年2月的14280元/吨左右,最大降幅接近80%。
生猪期货月线图(数据来源:Wind)
生猪期货的走势直观地说明了近年猪价走势,而根据Wind数据显示,收录于申万三级细分行业——生猪养殖的10家上市公司均预告2023年扣非净利润为亏损。牧原股份更是创下了200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预计全年扣非净利润亏损37亿元-45亿元左右,净利润则亏损39亿元-47亿元。
申万生猪养殖公司2023年年报业绩预告(数据来源:Wind)
10家上市公司中,扣非净亏损最少的为罗牛山,2023年预计亏损3亿元-3.8亿元之间;扣非净亏损最严重的则是*ST正邦,其预计扣非后净亏损50亿元-70亿元左右。
如果考虑非经常性损益,那么这1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新希望和*ST正邦两家公司能在2023年获得正收益。
其中净利润数额最大的还是此前扣非净亏损最严重的*ST正邦。
根据*ST正邦公告,该公司在2023年四季度迎来了债务重整的转机——经过长达一年的尝试,*ST正邦的债权重整计划终于落下帷幕。2023年12月,依据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确认*ST正邦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并终结公司重整程序。依据法院裁定结果,*ST正邦债权裁定总金额为269.92亿元,该公司实施以股抵债产生的重整收益预计约175亿元-185亿元。该收益将计入当期损益,*ST正邦2023年净利润变成了盈利80亿元-100亿元。
*ST正邦的重整也变更了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江西双胞胎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双胞胎农业”)或其同一控制下的关联方持股,占转增后公司总股本的15.06%,成为*ST正邦第一大股东兼实际控制人,正邦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下降至5.25%,并在后续股份完成处置后进一步下降至0.87%。
双胞胎农业实际控制人鲍洪星、华涛、鲍华悦成为*ST正邦的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开信息,双胞胎农业以饲料业务起家,2022年销售猪饲料近1200万吨,生猪出栏量约为1000万头,位居全国第四。鲍洪星曾在今年第二届生猪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正邦离双胞胎总部的直线距离只有500米,两家公司业务相近。
双胞胎农业在重整计划中承诺,将协助*ST正邦通过外购优质种猪、自培育种猪等方式筹备种猪引种工作;帮助上市公司选择优质养殖户合作,快速投苗,加快恢复生猪出栏规模等;力争重整完成后第一年经营性减亏,第二年实现扭亏为盈,重整完成后的四年内完成相关业务及资产的整体上市。
债务重整不仅仅限于*ST正邦。与生猪养殖相关的傲农生物同样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根据傲农生物的业绩预告,2023年该公司扣非净亏损预计为30.70亿元-36.70亿元;净资产为-7亿元至-10亿元之间。
2月8日,傲农生物公告称,预重整计划已经获得福建漳州中院的同意,该股在公告后股价接近翻倍,上涨91%(截至3月20日)。
3月18日,A股市场出现第三家准备申请债务重整的生猪养殖类上市公司。天邦食品当天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将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债务重整和预重整。公告发出后次日,天邦食品股价下跌了7.42%。
天风证券表示,天邦食品2023年出栏量在同行业中排名第四,本次申请预重整的原因主要是定增周期过长,效果也大打折扣。
天邦食品的定增在2022年6月公告预案,最初拟募集金额约28亿元(其中含补充流动资金8亿元)。直到2024年1月资金募集才到位,实际募集金额仅11.87亿元(其中补流3.1亿元),募集完成度不足50%。
天风证券表示,在耗时一年半的定增募集周期中,商品猪价格快速回落,叠加2023年猪价持续低迷带来资金压力不断累加,债务结构不断恶化。其间尽管天邦食品多次转让与出售子公司股权,但依旧未能改善资金链状况。
有分析师认为,综合三家生猪养殖企业的重整情况,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这一过程将淘汰一部分低效产能,产能优化的脚步依然继续向前。在猪价没有明显改善迹象之前,拼成本、拼效率将成为生猪养殖企业未来主要的关注点。
降成本破局
降本增效、合理管控现金流,成为多家上市猪企的首要任务。
在疫病和低迷行情夹击的2023年,猪企为了保产能不断加大投入,这也推高了它们的资产负债率。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前述10家上市猪企中,有8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50%,有4家超过70%。*ST正邦的资产负债率达162.61%,天邦食品、新希望、新五丰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7%、73%、70%,偿债压力高企。
连续亏损也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备受考验。2023年,*ST正邦、新五丰、神农集团、东瑞股份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入不敷出。
从成本端来看,生猪养殖成本主要是由饲料成本、人工薪酬、折旧、药品及疫苗费用、物料消耗、燃料动力等构成。
在宸睿资本投资副总裁朱莉莉看来,猪企的降本增效可从三方面着手:降低饲料成本、提升养殖场的管理效率、采购高效能种猪。
“首先,饲料是养殖成本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现在部分猪企通过使用一些新的替代蛋白原料,减少饲料中豆粕的使用以及提升饲料的吸收效率等方法,来降低饲料成本。其次,要提升养殖场的管理效率,包括生物安全的防控,防止疫病蔓延。第三,如果种猪的生产效率很高,健康度很高,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朱莉莉解释道。
对于此轮超长猪周期,各家猪企也采取了多种举措应对困境。
牧原股份告诉《财经》,2024年,将逐步打通生猪育种、营养研发、疫病净化、智能化等技术路径,用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现有资源生产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做好现金流管理,合理把控生产经营节奏,规划资本开支水平,采取稳健的资金管理措施。
据了解,牧原股份2023年全年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5.0元/公斤左右,较2022年下降0.7元/公斤,剔除原料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的成本下降为0.9元/公斤左右。
新希望表示,公司2023年11月的生猪养殖成本已经从2023年一季度的17.4元/公斤降至15.6元/公斤。如果饲料原料价格不大幅波动,预计2024年生猪养殖成本能降到15.5元/公斤,年底可以下降到15元/公斤以内。
就应对策略而言,新希望告诉《财经》,“首先在各个环节(后备母猪、生产母猪、育肥猪)做好生产经营管理,持续提升各类技术指标与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帮助公司平稳健康地度过周期底部;其次是做好投融资与资金管理,逐步降低资本开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融资,同时也做好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
相比个体养殖户,规模猪企更能承受亏损,融资能力也更强。多家头部上市猪企正在想方设法筹资“过冬”。
2023年底,新希望、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均有融资动作:新希望宣布计划募资不超过73.5亿元用于猪场的升级以及偿还银行债务等;牧原股份公告计划申请注册发行不超过30亿元中期票据,不超过5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贷款等;温氏股份则有70亿元的中期票据获准注册。
猪周期何时见底?
中国生猪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般3年-4年为一个周期。当猪肉价格上涨,养猪户增加,生猪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当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部分养猪户退出,产能出清,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循环往复。
但近两年来,传统猪周期似乎失灵了。国泰君安期货研报认为,当前中国生猪养殖市场正处于“非典型”周期阶段。2021年全年生猪产业大幅亏损,价格低迷,带动养殖端去产能,2022年3月加速去化,同年4月猪价开始逐步筑底回升,市场认为新周期已启动,然而,上行周期仅仅持续半年,猪价触顶回落,3个月时间现货价格跌破成本线,且2023年全年维持在13.5元/公斤-17.5元/公斤区间运行。
生猪(外三元)价格波动(数据来源:Wind)
“在国外很少提及‘猪周期’,国内有‘猪周期’这个说法,主要是由于中国养殖产业整体较为分散,小规模的养殖散户还比较多,以往的时候,当散户看到猪价涨起来了,就想要进入这个市场,但生猪的繁殖周期又在10个月左右,会存在一定的供给和需求错配,导致价格波动,从而有了猪周期。”朱莉莉表示,“由于养殖成本越来越高,养殖户压力日渐加大,当前散户正处于慢慢出清的态势,随着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越来越规模化集中化,它的供给和需求就更加平衡,猪价的波动更趋于平稳。”
如此看来,猪价能否走上上行通道,与供给端息息相关。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猪周期规律判断标准之一,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到商品猪供给变化,一般周期为9个-10个月。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7万头,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连续7个月同比减少,为近三年的最低值。
日前,农业农村部出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95%调整至92%。
这样的产能去化,会否增强市场对猪周期反转的预期?猪周期何时真正见底?
华泰证券表示,前述方案的修订整体指向引导生猪产能继续去化,或带动行业继续淘汰低效产能;若后续配套有环保、资金政策,效果或更佳,预计产能持续去化或仍是未来1个-2个季度的主旋律。
牧原股份告诉《财经》,对今年的猪价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供给端,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整体为下降趋势,2024年生猪供应量预计将低于2023年;在需求端,随着经济逐步企稳,2024年需求量预计将有一定上升。
新希望对《财经》表示,此前已经经历了近三年的猪价低位运行,行业也已经开始逐步去产能,投资者对猪价下跌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更大幅度的猪价下跌,反而会带来更明显的产能去化,继而更快地迎来猪周期的反转上行。
2024年2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走势。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生猪均价从2月23日的6.74元/斤震荡上涨至3月20日的7.58元/斤。另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仔猪价格持续上涨,较2023年底累计上涨超30%。
“仔猪价格反映了市场对远期猪价的预期。仔猪价格上涨对于周期拐点而言,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朱莉莉表示。
在多家券商看来,上半年产能去化依旧是主旋律,周期拐点或于今年二季度显现,下半年或可迎来猪价景气周期。
首创证券表示,本轮周期更多是通过长时间持续的亏损去产能,考虑到上半年生猪供给相对充足,猪价有望延续磨底走势,后续随着一部分成本不占优势,负债率较高的规模猪场或将受到冲击,行业去产能进度有望加速。
“很难预估猪价走势。头部猪企比例高,未来猪价很有可能会处于成本线上下小幅震荡状态。”李长江称。
“虽然部分企业,如天邦食品、傲农生物大幅减产,但是部分实力强的企业还是在增加存栏量,导致总数没有出现较大的减少。如果猪价有提升,具备产能的猪企会快速拉升产能,导致猪价又会被平溢。”李长江称,“例如某企业目前出栏量1800万头,而建成的厂房具备4400万头的产能,头部化以后,又有资本加持,和以前小户占比高的情况相比,产能恢复能力大大加快。”
从2024年的产能规划来看,在行业低迷之下,大多数头部猪企仍在保持扩张态势。
温氏股份和新希望的出栏目标分别为3000万头-3300万头、2300万头-2500万头,比2023年实际出栏量均增长超500万头;牧原股份称今年出栏量会有相应幅度增长,但幅度不会很大,其2023年出栏量为6381万头;神农集团的出栏目标为350万头,同比增加200万头。(《财经》读数研究员张雪云对此文亦有贡献)#猪肉概念持续大涨,猪周期底部已现?##万亿产业规模待飞,如何掘金低空经济?##许家印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手段特别恶劣#$*ST正邦(SZ002157)$$牧原股份(SZ002714)$$神农集团(SH60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