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字长文,招行23年报里的十大真相)
昨天,招行公布了自己23年度的年报,营收负增长,净利润正增长,且利润的1/3进行了分红,今日招行股价大涨3%以上,强势带动银行股整体上行,似乎暗示着,资本市场对招行年报的数据,甚是满意。
但是,表舅昨晚仔细学习了一下招行的年报,我不想和卖方一样,挑好的地方一味吹捧看多。因为,在较为严峻的基本面下,银行这种顺周期的行业,经营情况能逆市上行,那是有悖常理的,总体来看,这份年报反映的现实是:
其一,宏观环境来看,挑战大于机遇。
其二,实际经营来看,困难大于成绩。
当然,我再补充一下,我并不是逮着招行的数据说,讲实话,招行作为全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以下所涉及的困难,乘于2倍,就是银行同业普遍的情况,而提到的成绩,打个3折,大概就是行业的平均水准。
所以,更多的还是以点带面,说说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银行业,了解下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实际情况。
我总结了十条,如下:
第一条:降本增效是真的,追索扣回绩效,属于雷声大雨点小。
第二条:营收才是根,银行赚钱能力弱了。
第三条:净利润增速是“挤”出来的。
第四条,可怕的“存款定期化”。
第五条,可能即将失速的保险收入。
第六条,银行推动了债券牛市,债券牛市也拯救了银行。
第七条,把目光瞄准海外。
第八条,非标资产急速萎缩,对应着地产非标融资压降,以及地方债务置换。
第九条,地产的融资的下滑。
第十条,其他的林林总总。
咱们开始吧。
......
第一条:降本增效是真的,追索扣回绩效,属于雷声大雨点小。
2022年,招行员工11.3万人,员工费用706亿,人均成本是62.5万。
2023年,招行员工11.65万人,员工费用703.5亿,人均成本是60.4万。
人多了3000多人,员工费用省了2亿多,平均每人少发了2万多,降本增效里的降本,至少是来真的了,但比起其他行业而言,这个降幅,已经算低的了。
24年情况,预计只会更加严峻,员工人数大概率还会被动小幅新增(校招多,离职少),但只要你是理财经理,你想一下,23年四季度开始保险收入掉的多快,去年年中基金降费后尾佣少了多少,存款价格战下利差降了多少,你就知道,24年的收入还会降多少了,这个我们在后面经营分析中会提到。
另一个,媒体很爱炒作的点,就是所谓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就是以前发的绩效奖金,因为合规等各种原因,现在让你还回来,招行年报显示,执行了4414人,合计4329万,一人1万不到,属于雷声大雨点小。
但是要注意的是,最近小红书上很火,大量中植系相关的三方财富公司的销售,被勒令要求退回佣金。我估计,但凡以前销售过这类产品的,特别是自融类的,尤其是三方财富公司的销售,“好日子”还在后面呢,且对这一块,表舅举双手赞成。
第二条:营收才是根,银行赚钱能力弱了。
降本不解决根本问题,增效才是发展的唯一硬道理,没有企业可以靠少发员工2个月的奖金,做成百年企业。
从营收来看,招行23年一共赚了3391亿,比22年少赚了56亿多,降幅1.64%。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表舅之前说过,银行赚钱的手段,归根到底,就俩个。
一个是净利息收入,换句话说,就是放出去的贷款、做出去的投资的收益总和,减去拉存款付出去的利息,吃的利差,这块负增长1.6%。
另一个是非利息收入,也就是常说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如代销基金、保险、理财,以及银行下面的基金公司、理财公司赚的管理费,等等,这块也负增长1.6%。
也就是说,两块核心业务,全部都是负增长。
净利息收入的降低,说明银行的利差在收缩,本质原因是全社会资本回报率下行的周期中,资产价格下行,但是负债成本(存款利率)反而提高,下面会提到。
而非利息收入的降低,说明这块不消耗资本,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大(你银行卖100亿基金,和1万亿基金,没人会管你)的业务,不但没有了成长性(原本资本市场给招行2倍PB,就是看中了这块业务每年30%的增速),反而成为了收入目标的窟窿。
放大了来看,银行的赚钱能力,反映的是全社会所有企业加总之后,平均的赚钱能力,也就说明这个平均能力,是在下降的,且,其他银行,只会更加严峻一点。
第三条:净利润增速是“挤”出来的。
大家看媒体的快讯,发现,招行营收负增长,但是净利润怎么是正的?
营收掉了56亿,但净利润多了87亿,一来一去,哪里变出来的143亿?
我们把银行的净利润简化一下,也就是去除一些比较小的科目,大概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
净利润=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业务及管理费-信用减值损失-所得税
我们上面讲了,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作为营收,合计掉了56亿,然后业务及管理费就是员工的工资和各类经营费用,这块压降了16亿左右,而所得税今年还多交了28亿,也就是说这几个项目合并一下,对净利润的影响,是-68个亿。
那么,净利润是怎么反而多出来+87亿的呢?
答案,就是,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压降了,少计提了接近150多亿,这就差不多对上了。
什么叫信用减值损失呢?表舅大概帮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比如你作为一家银行,放出去100亿的贷款,平均贷款利率是5%,一年赚5亿的收入,你觉得这100亿里面,可能违约率是1%,也就是1%可能会变成不良贷款,那么你就有备无患,从5亿的收入里,拿出1亿,作为准备金,未来去补这1亿不良的窟窿。
不补行不行呢?也行,但是会有一个问题,也就是银行是周期性的行业,光景好的时候,利润可能会非常好,给员工发了很多奖金、给股东发了很多分红,但是如果遇到基本面下行了,可能企业纷纷暴雷,这时候,可能想去补这个不良,就有心无力了,所以利润波动就会很大,且如果窟窿实在很大,银行可能理论上都会兜不住,所以银行光景好的时候,就要多拿点准备金备着。
而这回招行,为什么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降呢?
从年报看,大头是,应收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以及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合计减少了近140亿。
光说一个,什么叫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大家如果去看一下最新一期,财新我闻的报道(对报道的真实性不负责),有提到,招行的私行条线,为了部分代销的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可能采取银行自有资金的形式,去补上风险,这块,就叫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
本来,既然是表外业务,代销业务,是不应该计入银行的利润表的,但是各种原因之下,当初就是提了这部分准备金,如今,只要这部分准备金少提一点,利润就出来了。
这就是,大家看到的,为何营收是负的,但净利润还能转为正的,这属于以丰养歉,把好的年份留下来的利润,放到现在释放出来。
第四条,可怕的“存款定期化”。
我们讲到,招行的营收,今年是负增长的,营收分为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而净利息收入,简而言之,就是,(贷款收入+债券等投资收入)-存款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贷款收入的压力,本身是很大的,公司的贷款利率下降了0.1%,个人贷款的利率下降了0.42%,票据贴现下降了0.47%(这也是为啥1-2月票据规模大降的原因,因为收益率太低了,过于鸡肋,没有玩儿头了)。
而债券等投资收入(票息部分)是上升的,大涨了20%多,为啥?很简单,贷款放不出去,那就投债券呗,这就回到了我们之前讲过的逻辑,股份行,即使如招行,在贷款市场,也是被挤出的对象,只能主动加被动地增配债券,催生了债券的大牛市。
但更可怕的,其实是存款成本的大幅提高。
我们一直说,去年,23年,一共4次存款成本下调,按理说,银行的存款成本应该是降低的才对,但表舅一直说,银行的存款成本过高,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过高的存款利率,有必要进一步、快速下调存款利率。
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活期存款,大量转定期。
在招行的存款结构中,企业定期存款,从22%,抬升到了24.7%;
更夸张的事,个人定期存款,从14.87%,抬升到了20.4%,大增近6%。
这还是招行,以结算存款出色闻名的招行,其他银行,这类情况更甚。
招行自己总结的原因说的很明白。
企业端,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企业预期修复较慢,企业资金活化程度低,投融资意愿不足,活期存款派生少(结合一下,周末,某分行企业存款开门红负增长后的一封信)。
个人端,资本市场扰动及居民的储蓄需求特别是中长期定期存款的需求提升。
招行提到,存款定期化趋势或将持续,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加剧,也就是银行实际存款成本抬升的过程,可能还会继续,在这一过程中,招行会严控高成本存款的新增,甚至提到的意思是,如果阶段性同业存单价格更低,发同业存单就行了,个人的定期存款就别拉了。
这就是表舅一直强调的,为什么需要降低居民的存款利率,当居民一股脑冲进存款市场的时候,肯定是相比于其他资产,存款资产的性价比过高了,这其实是全社会在补贴储户,应该快速下调,让市场达到新的平衡。(当然,汇率是个制约项)
第五条,可能即将失速的保险收入。
大家印象中,招行卖基金比较强,但事实上,在招行的非利息收入当中,保险才是顶梁柱。
23年,代销收入合计是285亿,同比降了7.9%。
其中,卖基金的收入是52亿左右,同比掉了21%,这里,不仅是权益基金新发卖不出去,新增收入部分,前端1.2%的认购费拿不到,更叠加了去年年中公募基金降费后,主动权益的管理费从1.5%降到了1.2%,相当于降了20%,而银行拿50%的尾佣,相当于存量的收入部分,也降了20%。
卖理财的收入54亿左右,同比降18%,主要的原因是,理财代销的规模可能还是正增长的,但是,卖的,全部都是薄利多销的现金类理财、固收类理财,有前端认购费、有高尾佣的固收+、权益FOF等,都很惨淡。
卖信托的收入32亿,同比降19%,这个很好理解,整个信托业都快被干没了,如果不是家族信托结构的兴起,这个数字只会更惨。
唯一增长的,是买保险的收入,一共是136亿,是上面基金、理财、信托之和,同比增9.33%。
但严峻的是,去年三季度开始,保险定价下调,叠加这两天新的监管意见,万能险利率要进一步压降到3%以下,保险本身的定价吸引力下降,且要求报行合一,给银行的手续费就少了,导致去年四季度开始,保险收入肯定就已经大幅下滑了,这个招行年报中,也隐晦提及了,在24年,这块的收入,预计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大家这两天,都在传保险打破刚兑的事情,这事咱们一切等官方信息、修法的信息为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金融产品当中,凡是特别好卖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着潜在风险的,每个商品在上市的时候,就已经标注好了真正的价格,这个风险,要么是客户承担、要么是代销机构承担、要么是管理人承担。
就好像,定期存款好做,那么存款利率高企,受伤的是银行。
保险大卖的背后,受伤的,一定是保险机构,因为这么高的利率,一定会对其,造成长期的利差损。
所以,失速的保险收入,其实是对积聚的风险的缓释。
但失速的保险收入,也会对整体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带来新的冲击。
目前为止,看不到太多补充的收入来源。
第六条,银行推动了债券牛市,债券牛市也拯救了银行。
我们在讲到上面的利息收入中,已经提到了,银行贷款难放,增配了债券,这块的票息,同比增长了22%,一共是808亿,补充了银行的利息收入,但这块属于线性增长,且和贷款属于置换关系,应该整体来看,不足为其。
另一块值得关注的,其实是银行的交易账户,也就是债券、公募基金买卖以及浮盈部分的资本利得。
我们上面提到,从非利息收入来看,除了保险,其他代销收入全部大跌,代销手续费一共同比掉了7.9%,然后理财子、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也掉了7.9%,信用卡分期啥的收入也掉了8个多点,但是非利息收入整体只跌了2%不到。
为什么?
债券的浮盈,贡献了很大一块收入来源,这块不计入利息收入,而计入非利息收入。
在科目里,算作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包括债券,也包括债券基金等的投资,合计增长了60亿出头,填上了基金收入等的窟窿。
所以,银行自营资金,对债券、债基的增配,不仅通过配置力量,推动了债券大牛市,反过来,债券大牛市,也拯救了银行当年度的利润表。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利率快速下行的过程中,债券投资大头的票息收益(利息收入),在到期再配置后,快速下行,而目前的期限利差、信用利差之下,资本利得(非利息收入)又还能有多少?
也就是说,去年赢麻了,今年1-2月份也赢麻了,但往后呢?往后怎么办?
过低的利率,对银行和保险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
第七条,把目光瞄准海外。
这块,不说太多,只说三点。
一是招行去年汇兑净收益41亿,同比涨14.78%,基本是外币交易的收益在增加,随着汇率双向波动的加大,不同银行外汇交易能力本身的差距,也会逐步放大。
二是服务企业出海的需求,是块增量的收入来源,招行提到,要实现客户跨境业务“主结算行”和“首问银行”的目标,对公涉外收支客户7.5万户,同口径较上年增长14.03%,其中,不仅是向企业客户宣导汇率风险中性管理的理念,针对客户主业场景,为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提供解决方案,为6000多家企业提供避险服务,也包括线上服务的能力。又提到,去年企业客户外汇业务线上化率是75%,同比增加了10个点,随着中国企业出海需求的大增,这块的服务能力,是未来企业客户粘性的重中之重。
三是个人的出海需求,按理说应该写在,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管理描述里的,但是只字未提,只有托管在qdii产品创设上提了一嘴,也可以理解,但实际,各家都应该发力这块业务,即使考虑政治正确,超高净值、高净值、亦或是普通客户,适当做全球化配置,都是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路,没什么可以遮遮掩掩的。
第八条,非标资产急速萎缩,对应着地产非标融资压降,以及地方债务置换。
对比来看。
22年,招行自营投资非标的余额,是1277亿。
23年,这一数字,是870亿。
大幅萎缩超过400亿。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非标资产最大的两个创设方,一是地产,发不出来非标,没人买,二是城投公司,去年开始地方债务置换后,新增非标骤降,存量部分,也在快速通过表内低价贷款置换,这也是1-2月份,社融数据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好,非标快速萎缩的一个核心原因。
再往下一层,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客户,你要知道。
1、银行去买这些非标资产,可以放在自营账户,也就是银行的自有资金,收益归银行,也可以给自家的理财子,放在理财产品里,收益归客户,它赚管理费,现在非标,特别是优质非标供给不足,自营都缺资产,哪里还轮得到理财子去配置?所以结合前期协议存款被禁,后续,理财这类低波动(非标、协议存款,都是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的资产供给也会减少,被迫进一步的市值法转型,今后,你买的各类产品,波动都会相对加大,你要学会忍受波动,迎接进一步的净值化浪潮。
2、媒体会告诉你,有些非标产品,也就是信托计划等,供不应求,额度不够,放开就是疯抢,表舅劝你想一想,真正好的企业,现在会需要用高收益的非标去融资吗,需要用非标融资的企业会是好企业吗?平均的企业贷款只有3点几,你买的,动辄还有6-7%收益的非标,这些企业靠什么还钱?你要的是高收益,会不会他要的是你的本金?假设你美滋滋拿了3年的高收益利息,第四年告诉你产品暂缓兑付了,请问你是喜是悲?
勿谓言之不预也。
第九条,地产的融资的下滑。
分三块看。
一头,招行的年报显示,招行表内的贷款、地产债,合计近4000亿,同比下降13.9%,表外代销的,地产相关的产品,合计是2500亿,同比下降17%左右,银行的资产端压降,就是地产企业融资的压降,其幅度,可见一斑。
另一头,招行一共不良是615亿,其中企业客户、个人客户,基本一半一半,而企业客户的310亿不良里,172亿,是地产的不良,地产的不良贷款率,从22年的4%,提升到了5.26%,质量进一步恶化。
最后一头,个人的需求方面,招行的判断是,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新老贷款利差收窄,对提前还款有一定缓释作用,但由于当前市场投资收益率下行,预计2024年房贷提前还款仍将处于近几年较高水平。
推进的措施,招行也提到了,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非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对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及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服务水平。
这块的实际情况,继续跟踪吧。
第十条,其他的林林总总。
1、银行的年报,会有董事长和行长的致辞,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两者很多是重的,当然,董事长的致辞,更多的会讲战略、将困难、讲股东回报、讲党建、讲风险,从这回招行的董事长致辞来看,提到的四个困难,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讲的都很实在,而战略方面,提到,“要用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及时评估和应对利率、房地产、人口”这三个趋势性变化,大家自行感受吧。
2、行长的致辞里,有两句话,印象很深刻,一是“风险管理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远”,二是“规模驱动的外延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风险‘100-1=0’的效应更加凸显”,现在的金融业、制造业都一样,谁再一味地求大,必定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所谓的风险100-1=0的效应,其实很简单,一个分行,做了再多业务,出了一笔大的不良,基本5-10年内,这个分行就废了,所以说,风险管理能力,决定能走多远,新增收入不容易,过往计提的准备金,能不能尽可能少用,转换为利润,也至为关键。
3、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生成额91.6亿,同比增8.48亿 ;信用卡不良生成额387亿,同比增18.8亿。居民收入下降,伴随着个人贷款不良的增长,特别是信用卡,使用的主力人群是年轻人。而信用卡不管是流动卡、流通户、交易额、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全部同比下降,体现了消费场景下滑的趋势。
4、不良清收,可能是银行未来重要的核心岗位,招行,去年现金清收就达到了112亿,很多分行,与其辛辛苦苦做一些投产比很低的业务,不如好好利用一下可团结的力量,多捞点不良回来。
5、资本新规的影响,2024年1月1日起,资本新规实施,按理说,新规下,按招行的理解,信贷类业务的资本占用整体趋于下行,体现监管对信贷的呵护,而金融市场类业务则略有上升,体现进一步去同业的决心,银行应该按照资本占用的优先级,优化结构,但现实是,信贷类增长乏力,只能进一步多做金融市场业务,这也使得,事实上,今年资本新规,对提振信贷的影响有限,更多的,还是金融市场业务本身,内部,信用债、利率债等资产结构的摆布,利好利率债的配置,这也是咱们说的,推动利率债、国债大牛市的核心逻辑之一。
6、23年,招行非货公募,合计卖了2970亿,同比降了11.4%,但也提到,下半年偏稳健的债券类基金产品销量环比有所恢复,这虽然某种程度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上面讲了,随着保险吸引力下降,非标断供、理财的稳净值手段逐步被剥离,其实,净值化的债券类产品,未来,本身就会是居民配置的基石品种,以下图片,针对部分其他银行,非针对招行。
7、理财的亮点,是搞了现金理财的24小时超市,这基本是理财目前唯一能大规模打出差异化的产品了。
8、托管业务,必定是困难重重,因为上游的销售不行,资金从表外需要托管的资管产品,回流到了表内不需要托管的存款里去了,未来几年,托管其实最大的业务新增点,表舅之前提过,就是联合行内其他部门、和基金公司,在新产品供给稀缺的情况下,做存量产品的改造和升级。
9、投行债券承销,沦为了比较差的商业模式,主要一是总体供给下降,企业加不动杠杆,发债需求少,二是要发债的客户没有分散化需求,所以赢者通吃越来越盛行,三是这种企业议价能力强的阶段,企业客户的成本要求过高,导致收入越来越少,甚至发一笔、亏一笔,招行的债承已经算同业里做的比较好的了,但是不仅承销规模下滑了5%,债承的收入,归入到“其他手续费收入中”,这块暴跌了近40%。
10、养老金,整篇报告,除了一个开户数字,已经没东西可以讲了,这也是行业的普遍情况,需要等待下一个周期。
11、私行业务方面,招行进行了比较大的组织架构调整,今年讲的东西,比较泛泛了,但整体的趋势,可能是未来,私行部,更多的聚焦客户营销和维护,而把全行的产品选品工作,集中到财富等个别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
最后,再解释一下。
第一,在整体下行,比差的逻辑下,银行相对其他行业,肯定是不差的,至少有政策红利保护下限,招行更是现阶段经营很不错的企业。
第二,公募过往对银行的整体低配,会导致在要求仓位下限的背景下,银行成为了很好的避险品种,推动资金买入。
第三,招行过去从50块跌到25块,是因为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财富管理机构的成长性被阶段性证伪,所以从成长大白马切换到传统的金融企业估值,而当前银行股整体的行情,是在于,一家好的、不良可控、且不作假的、经营优秀的商业银行,pb不应该长期低于1,所以招行从0.7x的pb到0.9x,属于估值的修复,这个进程可能还没结束。
第四,招行依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可能没有之一,这个不需要质疑,再强调一次,上面所涉及的困难,属于宏观性、周期性、行业性的问题,而非个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