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环境部逯世泽:碳市场交易活跃,碳价稳中有升)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碳价整体稳中有升。对比2019年-2020年和2021年-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市场交易更加活跃、数据质量全面改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市场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文|张生婷
编辑|郭楠
“碳市场正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中国碳定价的一种主要形式。”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3月31日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对话及未来之路”论坛上表示。本次论坛由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香港大学联合举办。
按照碳交易的分类,目前中国碳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对应强制履约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对应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体系。”逯世泽表示。
逯世泽认为,碳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中国而言,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机制,它既把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了企业,又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推动了企业优胜劣汰。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碳市场是大学生、研究生,中国碳市场则是刚刚起步的小学生。过去几年中国碳价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整体上涨的速度和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逯世泽表示,“2021年7月16日开盘的那一天碳价在48块钱每吨, 2023年收盘价在80块钱左右,最近最高价格一度突破了90块钱。”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目前已经顺利完成2019年-2020年和2021年-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纵向对比两个履约周期,逯世泽分析:
第一,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相比第一个周期相比,第二个周期交易量增加了19%,成交额增加了89%。此外,“履约前集中交易,履约后处于冷静状态”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履约结束后每天的成交量和成交额依然很可观。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统计数据,第二个履约周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2.12亿吨,总成交额144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亿元。
第二,碳排放特别是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大幅提升。数据质量是建设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根基,碳市场和碳税两种经济手段各有优劣,市场手段更为灵活,但对数据质量要求也更高。
为了抓好碳排放数据质量,近两年生态环境部集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年度报告的基础上,要求企业每月上传关键生产数据和相关辅助数据;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由专门的技术团队进行专门的技术审核,并对每年的排放报告进行专门的监督检查。此外,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也能很好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第三,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以及相应技术文件的修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第一部专门的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开启了我国碳市场的法治新局面。
第四,市场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方面,每家企业都有了固定团队管理碳资产,包括技术服务团队;政府监管方面,通过两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碳排放权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作用,逯世泽总结归纳了四个方面:一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碳交易把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了每一家企业,加深了企业“排碳有成本、降碳有收益”的意识;二是降低了整个电力行业的降碳成本,经专家初步测算,两个履约周期降碳成本减少了350亿元;三是为碳定价锚定了基准的价格;四是建立了一整套符合中国特色的重点行业的统计核算体系,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和技术服务机构,为中国整个双碳目标的实现夯实了很坚实的工作基础。
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未来之路,逯世泽提出,中国碳市场建设还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二是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目前只有电力行业一个行业,下一步要把排放量大、产能过剩相对严重、降污降碳协同效益比较好,同时数据质量比较好的重点行业要陆续纳入进来;三是扩充自愿碳市场支持领域;四是丰富市场功能,对于市场比较关心的有偿分配的问题,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全国碳交易7月16日开市##碳交易概念人气爆棚##工信部: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北证50(SZ899050)$$深证成指(SZ399001)$$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