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信托大结局,投资者兑付比例4-8折)
4月1日,历经四年波折,四川信托正式宣布进入破产程序,这是我国2001年颁布《信托法》以来第二家即将进入破产程序的信托公司,意味着后续相关赔付等工作将更顺畅的推进。
01
违规“输血”大股东
四川信托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本为35亿元,共有10家股东。其中,持股比例超10%的三大股东分别为: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达集团”)、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信托”)和宏股份达(600331.SH),分别持股32.04%、30.25%、22.16%。
宏达集团与宏达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同为刘沧龙,其通过这两家公司合计持有四川信托54.2%的股权,为实际意义的控制者。
四川信托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信托力量之一,曾经位居持牌信托20强之列,一度成为行业前列公司。2016年,其累计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大关,信托收入也进入行业前十。但在这之后,四川信托的业绩开始逐年下滑。
实际上,实控方宏达股份自2014年起便挪用四川信托信托项目资金。此外,四川信托还有部分项目资金被挪用至四川宏达集团及其关联企业。
仅违规“输血”宏达系,四川信托就多次被监管关注。早在2014年12月12日,原四川银监局曾向四川信托作出《现场检查意见书》,点出四川信托存在“不按信托目的使用资金、将资金运用于其他项目或关联方”的问题。
2019年12月31日、2020年7月8日,四川银保监局连续两年向四川信托下发金融监管意见书,指出四川信托存在信托项目资金被股东宏达集团及其关联方挪用的情形,并要求限期改正。
四川银保监局曾在2019年末指出,成都国际商城项目、聚信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部分资金、鑫怡凯盛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部分资金被挪用至宏达集团。其中,聚信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部分资金被挪用至宏达集团,其中部分转回至该信托计划专户。
此外,金沙国际商城项目、锦宜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部分资金被挪用至宏达股份;白鹤滩大型水电站配套项目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部分资金转至宏达集团关联企业。
直到2020年,信托行业开始强监管,多条相关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很快四川信托TOT项目出现了“爆雷”。
据四川信托官网披露,截至2020年7月31日,公司tot项目存续规模251.60亿元。
02
四川信托背后的股东现状如何
2021年4月,大股东宏达股份在2020年年报中对四川信托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归零,导致宏达股份2020年净利润亏损高达22.46亿元;消息披露次日,宏达股份股价大跌4%,收盘价为1.89元。随后实控人刘沧龙被刑事拘留。
随后,宏达股份的状况直转急下,2023年5月控股股东四川宏达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宏达实业”) 被申请破产审查,若宏达实业进入破产程序,可能对上市公司股东及股权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
这其实也是刘沧龙及其“宏达系”的烂摊子后果,表面是其与长城华西银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实则是“宏达系”基本面的全面溃败。
2023年,宏达股份净利润为-8000万元至-9600万元,大额亏损,后续发展情况并不明朗。
另一位股东中海信托情况稍微好一些,据云南信托研报统计数据,2023年中海信托的营收为12.01亿元,同比增长26.72%;净利润为6.36亿元,同比增长16.50%。
作为业内为数不多的“石油系”信托公司。其中,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持有 95%股权,中国中信有限公司持有5%股权。
不过,作为两位股东之一的中国中信,近期两次挂牌转让股权,不惜九折出手中海信托全部股权,耐人寻味。
03
官方托底风险化解
投资者兑付比例4-8折
TOT项目爆雷后,四川信托并未寻觅到妥善的风险化解方案,此外TOT项目252亿元项的风险缺口也仅追回44亿元,好在四川信托持有的川信大厦房产、宏信证券有限公司股权等资产,具有一定资产价值。
据川信大厦官网,目前大厦超过80%产权仍掌握在四川信托手中。
宏信证券的股权早在2019年3月就被四川信托出质给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出质股权数额6.04亿元。目前仍是有效状态。
直到2023年12月,官方入场,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春晓”)正式成立,托底化解四川信托本次危机。
|图源企查查
据天眼查显示,四川春晓由蜀道投资集团与成都兴蜀青企业管理分别持股50%。
其中,蜀道投资集团是由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100%控股,后者由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四川省财政厅分别持股90%和10%;成都兴蜀公司由成都兴青羊建设投资有限公司100%控股,实际控制人为成都市青羊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
随后四川信托的兑付方案正式出炉。受让方案在兑付上适当向中小投资者倾斜,并将自然人持有的全部信托受益权本金规模分五档、以固定比例累进计算报价。
其中,100万以下的兑付比例为80%;100万-300万为70%;300万-600万为55%;600万-1000万为50%,1000万以上的报价比例为40%。
“截至2月26日24时,与春晓公司签约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的自然人投资者已达到8055人,整体签约率达到95.02%。” 签约窗口期结束后,四川春晓将不再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
四川春晓的加入,也算是给投资人们带来了好消息。
04
信托公司业绩整体呈下滑趋势
头部企业“暴雷”
今年1月中旬, 52家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陆续披露2023年未经审计的年报经营数据,2023年信托公司的业绩虽然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据云南信托研发部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营业收入前5位分别为平安信托、上海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兴业信托;上述信托公司2023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145.53亿元、81.41亿元、75.24亿元、49.4亿元、46.35亿元。
从净利润表现来看,2023年52家信托公司实现净利润370.56亿元,其中,上海信托2023年实现净利润49.52亿元,位列第一;平安信托、中信信托排名分列第二、第三,上述两家信托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42.55亿元、26.32亿元。
从净资产指标来看,全行业平均净资产为136.15亿元,平安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排名前三,分别为778.38亿元、390.89亿元、286.13亿元.
2023年全行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一、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净资产排名第一的平安信托,仅仅在年报业绩发布3个月后就“暴雷”。
目前社会各界对信托行业普遍存在恐慌情绪,行业深陷地产泥潭、整体业绩下滑、转型进入深水区等等都让信托公司们沉浸在外界的质疑声中,近期四川信托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更是加剧了这一态势。
05
专家观点:
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法治化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柏文喜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
四川信托作为我国2001年颁布《信托法》以来第二家即将进入破产程序的信托公司,其处理情况对行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法治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体现了监管部门依法治国、依法监管的原则,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四川信托的破产重整案例为信托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破产重整程序的启动,旨在为濒临破产的企业增加一次恢复生机的机会,减少债权人的损失以及投资于债务人的股东的损失,从而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对于其他信托公司在面临类似困境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此外,四川信托的处理情况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风险的积极应对和处置。通过破产重整,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风险的扩散和传染,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最后,四川信托的案例也提醒信托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公司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规范信托公司的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包括加强对信托产品销售的监管、限制非标资产的投资比例、推动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等。
信托行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传统的融资类信托业务受到压缩,而投资类、服务类信托业务得到发展。信托公司逐渐从依赖影子银行业务转向更加注重主动管理和创新服务。
总之,当前信托行业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