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绿色发展基金执行主席桂振华: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绿色项目投融资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4-04-17 11:09: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绿色发展基金执行主席桂振华: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绿色项目投融资)

4月16日,由《国际金融报》主办的“海南机遇:投资与消费大会”在海口举行,绿色投资是本次大会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

中国绿色发展基金执行主席桂振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双碳”目标已取得一定进展,金融业的推动力量非常关键。不过,当前绿色金融领域缺乏统一、明确的国际标准与规范,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另外,在绿色实际投融资上存在需求错配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流向双碳项目。

显著进展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桂振华向记者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各地区和行业提供了指导。二是能源结构调整加速。煤炭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清洁能源比重持续上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国碳强度持续下降,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广泛,碳排放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四是生态碳汇能力增强。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桂振华认为,中国当前绿色金融面临很多机遇。一是政策推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明确指导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二是市场潜力,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项目需求剧增,为中国绿色金融提供了巨大市场。三是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多创新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提升了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规制度和提高市场认知,有望推动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桂振华也直言,绿色金融发展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瓶颈。包括标准与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绿色金融领域缺乏统一、明确的国际标准与规范,导致市场操作中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影响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定价。同时,投资者教育也有待提升,对于绿色金融的认知和理解不足。

金融助力

就推动“双碳”目标而言,金融业如何支持?

桂振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首先,金融业通过提供绿色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开展低碳转型和绿色创新。银行可以通过降低绿色项目的贷款利率、提供长期的融资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开展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其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投资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再次,金融业还可以提供绿色金融咨询服务,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议,帮助企业识别绿色投资机会,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和收益。

除了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如何发力?

桂振华指出,证券公司可以加强绿色证券的研究和推荐,为投资者提供绿色投资标的选择;基金公司可以加大绿色投资力度,通过绿色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绿色金融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投资氛围。

三项建议

桂振华结合自身调研谈及感受,他表示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来看,中国绿色项目的投融资正面临一些挑战。

他指出,由于绿色项目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传统金融机构对其往往持谨慎态度,导致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与资金供给之间存在错配问题。这表现为绿色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低成本资金,限制了其快速发展。

桂振华进一步指出,绿色项目虽然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但其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显现。这进一步增加了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投资顾虑,影响了资金的有效流向。

如何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双碳”项目?桂振华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激励,通过制定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降低绿色项目的投资成本和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投资动力。

其次,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以满足绿色项目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通过完善风险评估和定价机制,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收益特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最后,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绿色项目的投融资。通过与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对接,不仅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