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新发展:收来的业绩,能够持续多久?)
资本市场一笔备受关注的交易被迫终止。
4月19日,在股票多次跌停后,高新发展宣布终止收购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70%股权。
为了挽救资本信心,高新发展主要股东承诺24个月内不减持公司股份。
从拟收购华鲲振宇开始,高新发展股价倍数级增长,到如今的暴跌,这笔看起来美好的交易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3年9月26日,高新发展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具体为计划购买华鲲振宇的股权,股票交易从9月27日起开始停牌。在停牌前的几个交易日,高新发展的股价出现了明显异动,放量上涨。去年复牌收获11个涨停板,几路游资与机构来回抬轿,累计涨幅超600%。
股票异动很快引起监管机构关注。深交所在高新发展公告收购预案后,发出了问询函,要求高新发展结合华鲲振宇的行业情况、商业模式等,说明其收入规模大幅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业绩真实性,以及对主要客户是否存在重大依赖等。
深交所还要求高新发展说明华鲲振宇的高负债率是否符合行业惯例,以及是否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询问了高新发展针对短期偿债风险的应对措施。
高新发展回复称,华鲲振宇处于业绩高速增长阶段,因此静态市盈率较高,相关交易行为不存在内幕交易。
监管介入并未引发市场的理性行为。高新发展股价依然一路狂飙。2023年10月19日至30日的短时间里累计成交额为1.29亿元,其中有97.58%为自然人买入,机构在买方中占比只有2.42%;卖出机构中,自然人占到88.89%,机构占到11.11%。有研究机构观察到,在买入的自然人,清一色的为持股市值300万元以上的大户;卖出的自然人大部分是散户,小部分是持股市值300万元以上的大户,炒作行为明显。
巨量涨幅源自市场对高新发展收购目标公司华鲲振宇看好。作为华为鲲鹏生态链企业,华鲲振宇被媒体捧为“西南算力第一企业”,在华为鲲鹏的11家合作方中出货量排第一。如果并购完成,高新发展将从传统建筑业企业变身AI算力股,化身为纯正的“华为概念”。
有机构预测,如果收购顺利完成,高新发展2024年的净利润有望达到8亿。且算力又是当下的赛道风口,高新发展的市值有望达到400亿。
如今,交易终止,这场热闹的豪赌开始显露出深重的内幕交易意味。
对于终止收购,高新发展解释称,华鲲振宇所处行业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市场预期较高,公司未能与部分交易对方就本次交易作价达成一致意见,且上市公司与部分交易对方未能就交易作价达成一致意见。
价格似乎是导致交易失败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新发展股价从披露并购时的14元左右,最高涨到95元,累计上涨幅度超过600%,而公司定向发行新股最终以股价为基础,以不低于市价或一定时间内均价的80%发行,并且“华鲲振宇100%股权的价值不超过30亿元”
按此计算,高新发展的股份发行价将成问题:价高必然量少,交易对方将只能获得极少股份,在高新发展的权益占比大幅缩水,华鲲振宇未来的发展利益基本上让渡给了高新发展现有股东,华鲲振宇的卖方在此项并购中获利寥寥。
巨大的价差必然导致多方博弈,毕竟没有谁愿意在利益面前妥协。
回看高新发展,这是一家被偏爱的“成都本土明星企业”。
1996年,高新发展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2004年,高投集团受让原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6年,公司实现了股权分置改革目标。2015年,公司完成了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并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工作。高新发展作为高新区下属唯一国有上市企业。
2018年之前,在主营业务方面,高新发展的主营业务为建筑业和功率半导体业务。建筑业是公司目前第一大收入及利润来源,但均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2022年6月,高新发展斥资3亿跨界收购了两家半导体初创企业——森未科技和芯未半导体。森未科技专注于IGBT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开发和销售。通过这次收购,高新发展进入了功率半导体IGBT赛道。
高新发展产业布局多元,涉及期货、橱柜、地产、物业等多个领域。通过收并购并表收入,业绩得以飞速提升,2023年,成都高新发展盈利能力创新高。
2023年,高新发展现营业收入79.75亿元,同比增长21.3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在33,000.00万元至41,000.00万元之间,相比上年同期的19,907.01万元,增长65.77%至105.96%。
在2023年9月26日,高新发展停牌前的市值是57.48亿元。到2023年10月30日,高新发展的总市值增长到了123亿元。截止2024年3月,高新发展市值一度达到300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新发展开始试图聚焦主业,收购倍特、华鲲振宇(失败))、森未科技和芯未半导体等企业,正是其希望在算力产业和功率半导体行业巩固地位的表现。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高新发展的业务动向一直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收购华鲲振宇70%股权计划最终未能成功落地,股价暴跌,导致投资者面临损失,这将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
纵观高新发展历程,大部分业务通过收并购整合而来,其核心业务缺乏竞争力。试图转型的策略又遭遇挫折,这必然让市场质疑公司未来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