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业资产激增,35岁的兴业银行将重获“同业之王”荣光?)
监管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心情其实比较复杂,其对金融的调节作用不可或缺,但比重又不能过重,而作为银行当事方,尤其是中小银行,私下里应甚是喜爱,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头过火”,从而引发监管关注。
由于同业业务的“双刃剑”特点,一家银行同业业务比重过大是好是坏,不能笼统而论,“同业之王”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也很难下定论,兴业银行头顶“同业之王”的称号很多年了,纵观过往新闻报道:一段时间内是对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大加褒奖,而另一个时间段则是对该行同业业务的风险提示。注意到,褒奖和风险提示阶段与行业同业业务发展的起伏相关。
约9年多前,监管开始加大对同业业务的监管力度,经过多年的整顿后,近年来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再有大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加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滑,步入“1 时代”,非息收入增长乏力,营业收入、盈利水平持续放缓,兴业银行也未能跳脱出行业困境,2023年该行营收净利双下滑。
资产规模突破10亿
算起来,同业业务在中国已有90余年的历程,上海银行公会在1932年成立了银行间同业市场,正式拉开银行同业业务序幕,初始目的是方便成员进行白银拆借、避免出现银行破产。后续因政权更迭和计划经济体制重组,银行同业业务暂时地沉寂在了历史的卷宗里,再次出现时已是人民银行1984年以央行身份组织重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重出江湖后的时光里,银行同业业务时而高歌猛进、时而寒冬凛冽,起起伏伏,比如2009年末,银行同业资产还仅仅为11.5万亿元,此后的7年时间内以25.3%的复合增长率野蛮生长。2017年初同业资产规模达到约60万亿。
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起步并起飞,获得了“同业之王”称号。兴业银行的同业模式在2014年-2015年达到巅峰状态,总资产远超“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
根据光大证券固收研究报告,彼时,前期被市场所关注的那些银行通常也是在同业业务领域较为活跃的主体。如2017年三季末,包商银行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这四个同业资产科目的规模合计2463.0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2.7%;与此相对应的,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应付债券这四个同业负债科目的规模达到2762.4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0.8%。在包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同业负债很大部分是同业存单:17年三季度末时同业存单余额为789.2亿元,占同业负债的28.6%,在19年5月24日被托管时,同业存单余额更是增长至了1053.1亿元。包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体现出当时不少银行共有的问题:资产端投资银行化,负债端存单化。
事实上,同业业务是传统信贷业务的必要补充,只要依法合规经营,便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出,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前期一些银行的同业业务中存在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不仅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且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甚至形成了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在这些被埋藏的风险中,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最为突出,此外还有因为金融复杂度上升而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
包商银行就在风险中倒下,2019年被接管,当然包商银行出的风险漏洞很多,同业风险只是其中一项。
同业业务高光中的兴业银行也在监管层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同业业务的管控过程中,不得不主动减少同业业务,以符合监管要求。不过至少从外界的角度来看,并没有看到兴业银行同业业务所产生的具体风险。
近年来,自同业业务经历过一波整顿后,兴业银行同业业务似有再度发力的迹象。
《全球财说》注意到,该行2023年报披露了同业客户数量,2023年该行同业客户数量超过3300家,主要类型同业客户覆盖率超过 97%,价值客户数升至1973家。而2022年报并未披露同业客户数量。
同业资产近几年来也在高速增长。比如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2023年末较上年末增长97.53%,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023年末较上年末增长253.87%,主要是买入返售债券增加。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激增,但产生的利息收入在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却不增反降,2023年较上年同期下降4.78%。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占比增幅大,较上年同期数增长111.99%。
显然从数据表象看,同业资产的扩大对银行资产扩张有很大作用,2023年兴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跨上10万亿,但对收入的贡献似乎没有对资产规模的贡献大。
业绩下滑
2023年是兴业银行建行35周年,兴业银行虽然资产规模再上新台阶,但业绩却表现拉胯,营收净利2023年双双下滑,资产收益率下降、成本收入比上升。
2023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108.31亿元,同比下降5.19%;归母净利润771.16亿元,同比下降15.61%。总资产收益率较上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不到1%,成本收入比上升0.6个百分点,为29.97%。
营收下降的原因该行解释为主要受2022年理财老产品一次性收益确认抬高基数影响,若扣除该因素,按可比口径,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基本持平。
对于利润下降的原因,根据该行的解释主要为营业收入下降、加大费用投入,成本收入比有所上升;计提减值等造成。
从营收结构看,利息净收入2023年微增,达到1465.03亿元,同比增长0.85%;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43.28亿元,同比减少127.73亿元,下降16.57%。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77.55亿元,同比下降38.38%,对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减少该行在年报中称主要受理财手续费收入下降影响,根据该行年报中列示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明细,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咨询顾问手续费收入,除此之外,该行银行卡、担保承诺、交易业务等手续费收入也在下降。
承销业务优势再度抬头。2023年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7305.73亿元,重回市场第1位,列市场第一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境外债券规模54.51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DMI 排名数据);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218.06亿元,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类REITs规模40.40亿元,列市场第二位(Wind 数据),并落地多项市场首单债券业务。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不良贷款率下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84.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03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25%降到1.07%,拨备覆盖率从219%升至245%。
从数据上看资产质量还不错。
不过该行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迁徙率均上升,意味着未来该行不良上行风险仍然较大,拨备消耗风险也比较大。
2023年兴业银行继续加大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注意到,该行去年核销力度也比较大,2022年该行核销不良贷款379.59亿元;2023年该行的核销及转出达633.83亿元。
此外,在兴业银行的几个重要子企业中,仅有兴业信托去年亏损。截至目前,国内四家银行系信托公司中已有建信信托、交银信托、兴业信托三家通过控股股东年报披露了2023年业绩,银行系信托整体呈现出业绩下滑,但仅有兴业信托处于亏损。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