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企出海的新机遇和挑战)
过去一年,出海成为中国企业的关键战略。从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到文娱、电商、制造工厂,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加速出海。
“中企出海已经进入到了新阶段。出海更趋向理性化,从十几年前单一的一个品牌、一个技术或一个考量的角度,变成了一个综合性整体战略的考虑。战略执行中评估风险从广度和深度上越来越成熟。”近日,安永大中华区尽职调查主管合伙人施震强在媒体分享会上表示。
新形势下,哪些行业和地区在出海浪潮中更有优势?企业如何面对地缘政治和监管的挑战?
两种模式
锐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贡亚敏表示,当下中企出海大概有两种模式:一个是新设绿地项目;二是直接做并购。先进的制造业、运输业、医疗、生命科学、TMT、消费,依旧是出海持续活跃的行业。
“具体来讲,第一个热门板块是先进的制造与运输业。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后,对光伏企业的补贴非常强劲,由此,2023年就有几个比较大的交易。比如,2023年9月,天合光能宣布在美国投资2亿美元以上,建造太阳能光伏生产厂。今年1月份,国新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大力倡导中国的电动汽车、锂电、太阳能‘新三样’出口增值的方向。所以,2023年有很多像亿纬锂能、科达利、华友钴业、宁德时代等企业,到一些欧洲国家做相应的投资和建厂。”
“第二个热门板块是医疗和生命科学。比如,深圳的迈瑞医疗有很多海外的收购项目、研发基地的设立;联影医疗也在全球做了很大的布局,即便是美国监管环境比较严峻,它也在30个州与各个顶尖的学术机构和医疗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室、研究室。所以,医疗和生命科学会持续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寻求机会的热门板块。”
“第三个热门板块是消费和跨境电商。比较有代表性的,像中国的阿里、拼多多、腾讯在海外都有大量的布局。阿里巴巴对Lazada的收购,最早拿到控制权是在2016年左右。2023年,阿里巴巴向Lazada又做了进一步的注资。”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庆表示,眼下,中企出海正慢慢远离欧美一些发达市场,而在往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这些发展中市场进一步走近。
“当然,欧美发达市场也仍然存在不少机会。比如像德国,还是有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收购一些跟汽车产业链、电子产品产业链相关的中小型项目。此外,匈牙利正成为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发展的重要基地,像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都在匈牙利有大规模布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国家涉及敏感或高科技的项目,从监管角度来说还是很难。”
王庆进一步表示,在中东,尤其像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在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正从原来的一些传统石油天然气项目慢慢地走向其他行业,包括零售行业、新能源行业,如电池电动车、风电太阳能、光伏等。甚至,近期中国投资人对一些中东教育行业的企业也表现出了兴趣。至于南美,虽然还存在一些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但是他们对吸引中国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很大积极性,而且,中企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寻求进一步增长的驱动力还是很强的。
两大挑战
当然,中企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地缘政治和监管趋严是中企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
锐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尹冉冉表示,现在对于中企出海来说,主要面临的是两大类监管审批:一类是反垄断审批,这是从竞争的角度来审查并购交易;还有一类是当地国家的外商投资审批或者是国家安全审查。以美国的CFIUS为例,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对企业的并购交易进行监管。“反垄断审批是一个常规化的趋势。在大多数的交易里,由于中企在全球或在国外一些市场上的份额有限,通常不会引起实质的竞争问题。而国家安全审查或外商投资审查情况不同,因为每个国家对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因素很不一样,所以,在国家安全审查方面会遇到一些阻力”。
王庆表示,面对一些国家政权的更迭,中企应构建比较全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预判宏观政治和经济的趋势,以便更快速地响应变化。此外,还要和中介机构包括律所、会计事务所等建立一整套的应急预案。从投资策略角度来说,要避免向单一国家集中过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