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曝光台 - 正文

新一轮“以旧换新”助力消费市场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一轮“以旧换新”助力消费市场)

大多消费者都有把旧家电、旧家具当废品卖掉的经历,实际上折成的现金并不多。如何真正地处置好废旧家电和家具?如何更好地把家里的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实际上对每个消费者而言,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众所周知,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3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将重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这也是时隔十五年,我国再次推出大规模“以旧换新”政策。

当下,我国正处于规模化家电和汽车更新置换的窗口期,增量和存量并重。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约3.4亿辆,在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一些家电使用了10多年、20年,平均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超过了标准的安全使用年限。这背后对应着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空间,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

在4月12日,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推动家电以旧换新、推动家装厨卫“焕新”等方面提出22条举措。

《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加快淘汰,高效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50%,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15%;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

伴随着《行动方案》《方案》的出台,多地也开启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活动。

上海市于3月30日启动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政策,对16大类的一级能效家电产品,消费者按照成交价格的10%享受一次立减补贴,补贴金额不超过1000元;进入4月份,湖北省启动“百城千乡万店”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惠民行动,消费者在指定门店参加家电以旧换新,即可享受立减10%的补贴优惠,单件商品最高补贴1000元,单个用户最高补贴5000元;江苏省无锡市也推出“以旧换新”激励措施,消费者淘汰旧车、购置新车,可享受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补贴,同时把34个大类、94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6320款家电家居产品纳入“焕新”补贴范围,最高补贴15%。

广东省提出,加强中央和地方资金统筹协同,联动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以旧换新、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工作;天津市提出,发挥在汽车文化赛事、平行进口车、“老爷车”文化展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制定改装车标准,促进汽车特色消费。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销售商采取旧车折价回购并出售合规新车的方式,开展车辆以旧换新;浙江省明确,未来三年个人消费者在参与政策实施的家电零售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家电产品,按照剔除所有折扣优惠后成交价格的10%左右享受立减补贴。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经历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行动。如果说,上一轮“以旧换新”活动属于大件耐用品普及的阶段,那么,本轮则从“有”到“优”、向“绿”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分析说:“耐用消费品的更新和升级并不是简单的同类产品置换,而是有更高端、更智能、更环保、更个性化的需求趋势,它一定会反映到从制造环节到消费环节的整套体系的打通,无论是产业升级也好,创新发展也好,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好,都必须有这样的牵引。”

目前,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上正在由“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快转变,形成以消费为主导力量的国内大循环。当高品质的新产品进入消费市场,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可以以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带动品牌发展,切实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