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从央妈的角度,深度解析4月社融为何转负

来源:雪球 作者: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4-05-13 01:41: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从央妈的角度,深度解析4月社融为何转负)

文末有关于操作的省流版解读,建议收藏后阅读。

周末,有两件大事。

一是周五晚上,央行发布了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结果还没来得及学习,周六,又发布了4月份的社融数据,2005年以来,月度新增社融首次转负

而事实上,就像练健身的多吃类固醇,虽然肌肉看起来好看,但也会增加内脏的负担一样,二十年难得一见的负增长社融,更像一次超大幅的矫枉过正:4月发起的,对公、对私两条线的,存款手工补息的严查,使得原本可能应该摊销在过往12个月里的实际融资需求下滑,一把在4月原形毕露。

过于悲观,也大可不必了。

负增长的社融,是果,而央行,在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把“因”都解释的很清楚了,表舅今天还是想从“因”讲起,摘取一些央妈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

先说个大的背景,之前在《财爸和央妈又battle啦》中,提及了财政部和央行的配合问题,之后也有很多媒体用了battle的措辞,但事实上,从实际地位来看,央妈的话事权,远不及财爸,分税制后,央地关系大幅逆转,发改委批项目、财政部拨预算和转移支付的局面,使得两者成了真正的实权部门,而“分业经营”的金融发展思路,让原来的银监、保监等行业监管部门的事权越来越大,央妈的事权被逐步剥离,举个例子,去年的机构改革过程中,又将央妈原来的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划入了金融监管总局。

但事权的剥离,也有好处,那就是央妈的观点,基本就是比较中立客观的,因为事儿不是我管的,如果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来讲就不会一个回旋镖打到我自己,可以相对放开来说。

而货币政策报告中,表舅觉得,最值得看的,或者说,最体现央妈观点的,就是报告里面,每季度的4篇专栏

因为,货币政策报告的一二级目录,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正文的内容,更像是填空题,把每个季度的数据更新一下,然后对数据作出解读,这更像是命题作文

而专栏,是针对央妈认为最关键的数据的解读,再作进一步讨论,更加自由发挥,就像是四篇,主题不限、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的作文,能反映央妈内心深处,最想说的东西

我们首先看下,2023年四个季度,分别的专栏,下图,注意,这些专栏,重要性不分先后,因为专栏是穿插在报告里的,报告写到哪儿,专栏就顺势展开。

......

然后,我们重点来看下,24年,第一份货币政策报告,央妈在专栏里,关注了哪四个问题。

为什么说专栏重要呢,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央妈周五发布了货币政策报告后,隔天,又依次,把四篇专栏,用单篇的形式发在了公众号上,依次发布,这样,你就能收到4次推送,用心的央妈,真的很想让你们,好好读读这些内容

从上图的阅读量、分享来看,可以大概看出,大家最关注长端利率,其次是存贷资金流向,再次是信贷数据,最后是来华便利性这一课题。

表舅依次聊聊,每个点,分为“写这个的目的”、“主要说了啥”、“有什么启发”,把核心帮大家提炼出来。

......

一、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原文点这里)

①写这个专栏的目的:

很显然,央妈起草一季度货政报告的时候,就知道了4月的新增社融数据转负,而且清楚市场一定会过度解读,所以用专栏,解释了社融乏力的原因,告诉大家事出有因(需求不足本就存在,严查存款手工补息是事件性原因),就好像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5月低于预期的就业数据发布之前的两天,提前在发布会转鸽,这都是“预期管理”的工具。

事实上,仔细去看,作为讲一季度数据,也就是1-3月的报告,央妈只提到了2处4月份的情况

一是在第18页,提到4月发布了禁止手工补息的通知。

二是在第26页,讨论长债收益率的专栏,提到4月下旬,长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行到2.5%以上。

在1-3月的报告中,提及本不应该提及的,4月发生的事情,说明,这两件事,都是央妈很想让大家关注的事,禁止手工补息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第二天新增社融转负,做预期管理,而4月长债利率上行到合意区间,体现了央妈近期的工作成效,以及对这一结果的肯定态度。

②专栏主要说了啥:

1、信贷增速放缓是符合逻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两大信贷需求大户,都严重收缩了,如果信贷数据还大幅长,那才是不正常的吧?

2、市场里存在着一类很恶劣的行为,比如企业用2.5%的利率,从银行贷款出来,然后搞“招标”,谁存款补息高,谁对公理财报价高,我就再存给谁,补息后,存款价格3.0%,企业一来一去赚0.5%(也可能存/贷不是在同一家银行),轻轻松松套利,白捡的便宜谁不要?但是银行为什么干这个亏本的买卖?因为有规模情节,资产规模负增长,分行没法向总行条线交代,总行条线没法向行长室交代,行长室觉得没法向资本市场(股价)交代,那就层层加码,找企业,循环套,冲规模,最后季报/年报出来,哇塞,本行经营稳健,总资产规模上涨10%,营收增长5%,净利润增长3%,结果打开来一细看,净利润全是少计提拨备挤出来的,新增的全是没有收入的规模,没有利润的收入,一点意义都没有

3、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最终造成产品端的低价恶性竞争(比如锂电、比如光伏),拖累经营高效企业。

4、要增加直接融资占比。

③有什么启发:

1、有媒体,之前说,新能源车,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这是一种很不责任、也完全没有基本常识的博流量的说法,事实上,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地产不行、地方政府平台新增融资受限,那么光靠制造业的需求,是不可能马上对冲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这不符合任何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对社融的放缓、甚至下行,都要有足够的预期。

2、禁止手工补息,利好整体银行业。因为会减少无效的价格战,扩大银行的实际息差,另外,如果还有银行,在季报发布会上,宣传自己的规模增速,破了X万亿大关,那这种银行可以取关了,这些只能骗骗部分散户,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都已经认识到了,银行需要的,是有质效的规模

3、无效产能、低效产能的限制,是一个趋势,在《欧洲的客户太过分了》里提到过,工信部,对锂电池行业的规范,要求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就是一个开始。

4、对企业而言,在信贷总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要看下新增贷款的方向,根据央行的报告,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 27.3%、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20.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 17.9%,如果你的企业,符合以上标签,一定要亮出来,银行需要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也需要有满足监管导向的合意资产,可能会抢着给这几个方向放贷款,你的借贷成本就会下降

5、IPO依然还会重启,我们需要直接融资。关键是要对企业质量把关,原来的注册制,核心是信息披露,但中国的问题是,披露的信息,可能就是造假或者严重粉饰过的,这其实就需要全链条的监管,如果IPO的券商和保荐人,一旦帮企业造假就直接停业、负责人直接入刑,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在造假的财报上敢签字,也把事务所和个人罚个倾家荡产,参与打新的资金方(比如原来无脑打新,不看基本面和定价的部分公募产品),也有相应的制约机制,那么,有序的IPO也并不是洪水猛兽

二、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原文点这里)

①写这个专栏的目的:

为了说明,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不足,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货币政策已经够够的了。

②专栏主要说了啥:

央行挺可爱的,讲了去哪儿、在哪儿俩事。

1、钱去了哪儿?讲的是贷款,说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贷款需求严重不足。

2、钱在哪儿?讲的是存款,重点是居民存款的占比,在总存款中,较疫情前提升了7.1%,而且居民存款中,定期/活期存款比重,由2017年的“六四开”升至目前的“七三开”,存款定期化不断加速

③有什么启发:

1、营收占比中,原来个人消费贷款占比高的银行,目前会非常痛苦,因为需求不足、价格极低,现在的个人消费贷利率,已经卷到了2.8%附近,但是仍然没有提款,为什么?大家都是中国人,没必要装外宾,个人的消费贷,原来主要的实际去处,是房子的首付款,以及股市,如果房价持续在下跌通道、股市没有赚钱效应,个贷自然就起不来。

2、存款利率的下行还会加速,表舅年初开始提的观点,“今年最大的机会是居民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最大的风险是无风险利率下行不够快”,基本已经兑现,监管部门一系列的举措,从降低政策利率,到严查手工补息,目的都是降低实际存款利率,降低存款的吸引力,压降银行的负债成本,也把居民的资产,从存款里,挤出来,去到其他地方,不然,有3%-4%的存款利率,谁会去消费、谁会去投资?所以,一方面,今年往后,市场化的、存款替代的资管产品需求会非常大,另一方面,除了存款,居民的另一块实际无风险利率,活期理财,以及短久期定开理财的部分做法,也必须实质性整顿,和压降报价了,不然,资金只会从一个池子,去到另外一个池子,这也是最近整治完贴息存款后,非银的交易所回购利率,罕见的低于银行剑回购利率的原因,因为,部分热钱,从存款,转到非银的产品里去了,但非银又没有合意的资产配置,那就出回购。

3、保险的整顿也会加速,央妈,首次在报告中提到,研究拟定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附加监管规定。

4、要刺激居民的融资需求,核心是稳住房价的预期,不然万科这样的新闻满世界飞,谁会对房市有信心?

5、消费行业的机会,大概率是结构性的,比如家电板块,国内的需求总体下行,主要是小家电,比如洗地拖地一体机这种,中产阶级有新增需求。

6、存款利率下行,进一步利好高股息资产,文末有靓图,不要走开。

三、持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原文点这里)

①写这个专栏的目的:

明面上,是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持续提及的今年头号工程——引进外资的,述职报告,是向上管理的一部分,这个,咱们之前,在《谁是领导的朋友》中提及过,央妈使出了出奶的劲,证明自己真的有好好执行指示,干事儿。

而实际上,引进外资的目的,从央妈的角度来看,穿透到底,就是涉及汇率管理

②专栏主要说了啥:

说了啥不重要了。

核心是央妈自己说的,逆全球化盛行,剔除少数几个对资本转移征税少或不征税的欧洲国家后,2023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8%,整体在下降,我们的基数大,压力更大一点。

③有什么启发:

1、汇率,仍然是央妈自己的核心KPI,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汇率的政策价格(人民币中间价,央妈希望的汇率),和汇率的实际价格(即期汇率,市场交易认为的汇率水平),价差是1.7%,相较于去年底,扩大了0.5%,所以,汇率的压力是在加大的。以至于,央妈在四季度的基础上,重提了两个“坚决”,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做空人民币),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比如7.3%以上)。汇率的压力,会掣肘货币政策,后续,降准的概率更大,降息的概率比较小,但会同步压低银行的存款利率和成本,这样保持价差,从而保证银行的放贷意愿。

2、从央行报告统计来看,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同比降13%,外汇掉期增13%,特别是隔夜美元掉期交易,大增68%,说明企业对汇率避险的需求快速扩大,这对银行对公条线来讲,是巨大的机会,未来,针对外贸、出海等相关的企业,谁能成为企业的外汇主结算行,可能比成为企业的主要贷款行,更加重要。

四、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原文点这里)

①写这个专栏的目的:

告诉市场,我4月收拾你们的前因和结果。

②专栏主要说了啥:

1、经济增速不错,过低的长债利率,和经济表现以及对未来应该有的预期不匹配,这话之前battle的时候说过了。

2、债券供给不足,是长端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话之前battle的时候说过了。

3、一季度,20-30年的超长债,成交了8.9万亿,同比增长5倍,主要一是公募债基规模涨了36%,拉久期做收益的比较多,这些相对排名的产品,天然有寻找收益来源的冲动,二是农商行交易比重增加了10.5%,比较突兀,这是新的内容,统计给你们看看。

4、我一季度流动性放的比较松,主要是为了经济平稳发展,也为了对冲一季度“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影响,你们看,一季度的DR007回购利率是不是稳如狗,但不是让你们买长债的,虽然你们的行为,也是市场推演后的行为(债券供给不足)。

5、今年财政政策力度比较大,你们等着看吧,后续发行节奏会加快,供需会进一步平衡。

③有什么启发:

1、长债的风险,央妈已经用实际行动说了,MLF-10bps,可能就是央妈容忍的下限,也就是说,30年国债收益率的下限阈值是2.4%,所以仅考虑央妈的意愿的话,后续上下的空间都有限。

2、流动性宽松的局面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买短债基金、存单基金、买宝宝类的现金产品的性价比更高。

3、如果财政发力还是慢,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

总结一下全文:

1、对企业来讲,如果你有制造业、专精特新等等的标签,一定要亮出来,这是银行偏好的新增贷款方向,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2、对银行对公业务来讲,在汇率管理和专业性上的差异,下阶段可能是决定客户粘性,和银行口碑的关键,这在《招行年报的解读》中,提过了。

3、对银行的个贷,特别是消费贷业务来说,下阶段,依然会很痛苦,两条大腿,地产可能中短期都靠不上了,希望在于股市的结构性回暖,产生持续一定时长的赚钱效应(举个例子,如果借3.0%的钱,买7.5%的港股高股息,能够持续赚钱,那就会有资金后续的正反馈),以上,都不考虑合规因素。

4、对银行的财富业务而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是明牌,重点是存款替代的资管产品,或许应该进一步关注高股息,红利的细分方向,核心是和资管机构的产品创设,比如之前提过两次的港股红利相关的二级债基,就是一种可能性。

5、对券商的投行以及拟上市企业而言,ipo的重新开闸,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的表现和民意,另一方面取决于监管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全链条监管,打补丁和进一步建章立制的速度,换句话说,你们自己本身,就是ipo何时能重启的决定因素。

6、对二级市场投资而言,一方面,要想一下,如果财政力度加码,中央和地方拿了钱之后,资金会去哪里,除了夯实地产的基本盘之外,会不会是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控制低效产能也是明牌了,对光伏、锂电这些行业而言,核心是看产能是否能顺利去化,以及后续龙头能否掌握一定的定价权。

7、对固收产品投资而言,长债投资的难度加大,上下空间有限,掣肘很多,机构投资的管理人自己可能也比较犹豫(周六社融出来后,长债只下了2bps左右),从性价比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明朗,建议大家如果择时能力有限、不想忍受大幅波动,那么还是谨慎投资长债产品,多配置短债、存单、宝宝类产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