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21条”医保新政开辟支持“专区” 广州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迎加速度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1条”医保新政开辟支持“专区” 广州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迎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 实习生李佳英 广州报道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上市加速,据国家药监局批件信息,2023年共有超过80款新药在我国首次获批,其中1类新药有32款(不含诊断类药物和疫苗),创近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相关政策,助力打通创新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广州市医保局印发《广州医保支持创新医药发展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涉及加快进院使用、促进临床应用、拓展支付渠道、加强服务支持等四方面共21条措施。

总结来看,《措施》从“加速应用”与“支付保障”两方面为创新药商业化落地带来加速度。一方面,建立GPO平台创新药械绿色挂网采购专区,并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自主议价,进一步简化挂网流程,加快创新药械的入院速度;另一方面,优化医保政策,调整DIP病种目录库,剔除与创新医药相关的费用增长指标,为创新医药的普及使用创造宽松环境。

对此,丹麓资本运营副总裁刘玉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措施》为医药创新引入了正向机制,指引相关企业加快入院和商业环节,并给与更多自主空间,进而保障创新、激励创新,实现医药创新‘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当下环境尤为可贵。”

今年1月,广州就印发了《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此次广州市医保局出台的“21条”正是对上述政策的回应与细化。无论是采购平台的建设、药械采购流程的简化,还是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以及医保政策的支持,都体现出广州在全面推动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决心与力度。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正处于仿制药进口替代及创新发展齐头并进的发展阶段,广州应该在政策与风险投资方面进行发力,发挥政策产业引导排头兵作用,在21条新政落地执行后,可适当推出2.0升级版,如将创新药不纳入DRGs,一步到位松绑创新药的临床使用。”南京循证生物总经理郭新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多措并举支持创新药发展

本次《措施》主要围绕创新药械临床使用展开,包括不对定点医院下达医保总额预算指标;国谈药品等创新药品实行单独支付管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不纳入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待遇限额等,从“加速应用”与“支付保障”两方面支持。其中,新规通过加快创新医药进院使用、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推动,推动创新药械进入临床,直达患者端。

具体来看,为激励医疗机构更多地使用创新药械,此次新规主要从政府部门推动企业创新药械加速进院、为医疗机构药械使用松绑等方面入手,如建立广州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交易平台(GPO平台)创新药械绿色挂网采购专区,除国家谈判药品和集中带量采购的药械外其他药械由企业和医疗机构自主议价等。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GPO平台(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成立已接近6年,此次《措施》提及建立GPO平台创新药械绿色挂网采购专区,实为一次更进一步的支持措施创新。对此,郭新峰认为,这在全国来看是首次推出,是特意为医药创新产品开辟专区,特事特办,有利于医药创新产品快速准入市场,具有标杆示范作用。

在药企关注的挂网之后的入院环节,广州市医保局将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召开药事会并及时将国谈药品、创新药械纳入医疗机构采购范围。不定期举办国谈药品落地使用“医保-医院-企业”交流会,推动国谈药品进院使用。

多措并举,企业端的创新药械产品入院有望进入快速通道。与此同时,广州市医保局尝试进一步纾解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械的困难与顾忌,如优化医保政策、不对定点医院下达医保总额预算指标、调整DIP病种目录库、剔除与创新医药相关的费用增长指标等。

梳理可以发现,广州市医保局一方面为创新医药进入医疗机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激励医疗机构更多地使用创新医药和医疗技术。在郭新峰看来,广州市医保局推出简化挂网、优化医疗收费项目申报、督促及时召开药事会纳入采购等一条龙服务,意在打通创新药进院使用的“最后一公里”。整体看来,此次《措施》更加务实,追求实效,同时在DRGs控费环节予以豁免或松绑,从而解除创新医药产品限制的紧箍咒。

此外,为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支付相关的措施被着重细化。比如,及时将创新药械、创新医疗技术按规定纳入本市医保支付范围;对国谈药品等创新药实行单独支付管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不纳入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待遇限额。

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的调研结果,88%的医院对用药目录品规数量限制存在一定顾虑,对谈判药品的引进态度趋于保守。此次新规出台,实则疏通了创新药使用的政策限制、减轻院方使用顾虑与患者医疗费用难题。

目前,在行业看来医保控费是大势所趋,但国家医保局曾多次公开表示,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控费”,而是为了支持新技术应用、保障重病患者的充分治疗。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此次《措施》进一步拓展创新医药支付渠道,创新药医保支付的宽松环境似乎已近在眼前。

“国谈药品以创新药为主,价格高,在DRGs控费方面不占优势。在医保支付方面给予宽松环境,对国谈药品实行单列结算(豁免)或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予以分值加成(松绑),更有利于国谈药品的普及。”郭新峰指出。

由此看来,创新药械进院使用全流程得到政策扶助。刘玉龙直言,《措施》中可以看到广州市医保局作为支付结算单位,对于创新医药从进院到临床应用到支付,全链路端到端的关注支持,这将进一步促进广州地区创新医药产品的临床可及性。同时,为创新药的商业风险提供了相应政策保障,也必将增强广州创新药企的发展信心。

多地出台支持创新药政策

此前,上海北京也先后发布了创新药扶持政策。4月17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九部门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研究型医院,为创新医药的研发及审批按下了“加速键”。更早的2023年7月,上海市医保局等7部门联合出台《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对比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扶持政策各有侧重。广州、上海均发力完善医保支持政策,促进形成关于创新药械的多方共担支付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提出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后,此次广州市医保局出台的《措施》也在商保方面做出尝试,如深化“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试点,对自费药品不限病种范围、不限药品品种按规定纳入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国谈药品、创新药品在待遇水平上予以倾斜。

继北京之后,广州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助力创新药发展,《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广州南沙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先后出台,全力推动建成支持生物医药全流程、全链条的政策扶持体系。此外,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也于日前揭牌。

此次《措施》,更是从采购平台的建设、药械采购流程的简化、到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以及医保政策的支持等多个方面,加快创新医药进入医疗机构并纳入临床使用。

郭新峰指出,国家医保通过集采发挥战略购买,通过谈判发挥价值购买,提高药品可及性,同时守住医保钱袋子的安全。地方医保更灵活,可通过点对点支付支持推广医药创新产品使用,从而推动医药创新产品走向研产销的良性循环,从而活跃本地医药创新产品的投融资,推动本地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

地方创新支持政策频出,也与国家层面对创新药发展的侧重也有关。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副主任韩祺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地方都希望能做具有示范效应的“第一人”。

郭新峰也指出,尽管国家层面的政策更重要,但是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出台此类政策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地方政府在推动创新药发展上仍大有可为。

从近期各地出台的新政来看,地方政府正在真金白银地加大支持力度。如广州市对全球顶尖项目,政府资助金额最高可达50亿元。

由此看来,医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春风已至。平安证券也在其研报中总结称,行业政策渐显回暖迹象,尤其是创新产业链相关顶层设计和地方配套支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创新医疗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