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俊: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市场、政府共同发力)
近年来,有机农业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机农产品的相关争议也此起彼伏。记者近日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教授,请他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李俊分享了他对有机农业的思考。
有机农业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李俊教授认为,应当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农业生产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
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禁用化肥和合成农药,不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加土壤碳储量,同时能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而其生产过程中注重应用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进行利用等,必然有助于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机农业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即使近年来面临经济波动起伏,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中国是一个消费需求多元、多层次的巨大市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为市场提供更安全、品质更高、品种更丰富的有机农产品,才能激发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李俊教授谈到,当前我国有机农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据相关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有机农地面积占农地总面积为2%,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区域的占比分别高达10.4%、14.8%,中国的占比只有1%,可见,我国的有机农业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从推动有机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李俊教授认为核心在于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样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就市场机制推动有机农业发展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供给端的有机农业生产者必须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管理,最终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二是购买端的消费者应提高有机农产品意识和判断能力,根据自身需求和购买能力,理性选择有机农产品,并支付体现优质优价原则的合理价格。三是解决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沟通供需两端,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撑。比较而言,当今有机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有机农产品的质量信息供给问题。
有机农产品质量信息供给,既需要有机农产品生产者充分有效披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包括生产者、产地、执行的有机标准、产品的主要成分及指标等,也需要第三方机构对该农产品是否符合有机标准进行检测、认证。
只有生产者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充分提供有机农产品质量信息,认证检测机构严格规范检测、认证,出具公正、权威的检测、认证结论,建立起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充分信任,有机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正常循环才能建立,市场机制促进、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发挥。
规范有序的有机农产品市场
李俊教授提及,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要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这必然要求政府发挥应有作用。
规范有序的有机农产品市场,首先需要较为完善的有机农产品法律法规和标准,这是规范相关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基础。应该说,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为建立有机农产品市场秩序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持。但也应认识到,近年来有机农产品市场中多有发生的虚假认证问题、网络直播中的虚假宣传问题、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职业索赔问题等等,都对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存在着生产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产品质量容易出现波动。
同时,有机产业的发展社会关注度很高,广大消费者对“健康生态”的有机食品农产品充满期待的同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市场出现的负面信息,而对有机产品行业充满质疑。
为此,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监督抽查,对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也是建立规范的有机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一些法律法规标准缺失或不明确问题,也应尽快解决。
李俊教授认为,尽管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相比价格较高,但有机农业天然是高成本、高投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如果没有规模效应,是很难盈利的,这必然会阻碍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角度讲,政府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鼓励有机农业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同时,有机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对社会具有正外部性效应,参考欧盟及一些发达国家经验,政府也可以考虑以生态补偿等方式支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