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ADC药物如何前行?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ADC药物如何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6月18日,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Nasdaq:DAWN)宣布,其以潜在总金额超12亿美元获得MabCare Therapeutics(麦科思生物)旗下MTX-13在全球(大中华区除外)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MTX-13是一种靶向蛋白酪氨酸激酶7(PTK7)的新型ADC(抗体偶联药物)。2024年4月,美国FDA已批准MTX-13 的研究性新药(IND)申请。Day One 预计首位患者将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或 2025 年第一季度进行 I 期研究。

2024年开年以来,我国ADC交易依然如火如荼,MNC(跨国药企)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和下一个盈利点,不断寻求高质量ADC产品,持续对ADC管线甚至是企业进行收并购。方正证券更是在其研报中直指,“ADC无疑将成为2024年的顶流赛道。”

但硬币的另一面,也有企业在ADC药物研发中遇阻。日前,BioNTech SE(Nasdaq: BNTX)披露公告称,其从合作伙伴MediLink Therapeutics (Suzhou) Co., Ltd (宜联生物) 处获悉,美国FDA已对其在研产品HER3 ADC药物BNT326/YL202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首次人体I期临床进行部分搁置。

“FDA的Partial Hold(部分搁置)并不少见,有些临床试验曾在被叫停几个月后恢复进行。”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MNC面临的专利悬崖问题,缺口大约有上千亿美元,未来MNC还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BD项目,ADC作为一个风口,刚好中国有一批优秀的ADC企业成长起来,将与MNC‘双向奔赴’。”

重磅交易频现,安全性不容忽视

YL202/BNT326是BioNTech在2023年10月,以超过10亿美元的潜在总金额,与宜联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和全球许可协议的ADC项目。

根据宜联生物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首次报告的YL202临床数据,截至2024年4月16日,在中、美同步开展的I期临床爬坡共计入组55人(非小细胞肺癌40人,乳腺癌15人),累计爬坡7个剂量组(0.5 – 5.5 mg/kg Q3W)。

其中,安全性方面,爬坡过程中,5.5mg/kg剂量组下出现一例DLT事件(三级粒缺伴发热)。在回填过程中,4.0mg/kg和5.5mg/kg剂量组下分别出现2例(中性粒和血细胞减少)和1例受试者死亡(新冠感染后间质性肺炎)。基于以上剂量探索观察,该研究在结论中指出后续将着重于4.0mg/kg以下剂量开展YL202的进一步开发。

或是基于上述数据,BioNTech公开的资料显示,美国FDA已向宜联生物表达了担忧,即BNT326/YL202在较高剂量下可能会使受试者面临不合理的重大疾病或伤害风险。这也是FDA对BNT326/YL202的临床进行部分搁置的主要原因。

业内有观点认为,若问题集中在YL202药物本身,则风险相对可控;若根源在于ADC技术平台(TMALIN),目前宜联生物有8条在研管线依托于此平台构建,潜在的连锁反应不容忽视。

“为满足FDA的要求,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审查临床和安全数据,并与该局共享现有的药理学数据,同时在研究者手册中提供更多有关安全性结论的信息。宜联生物已采取行动暂停在美国招募新患者。”BioNTech公告显示。

而就在上个月,BioNTech刚与宜联生物达成一项新的战略合作,BioNTech以超18亿美元获得宜联生物TMALIN® ADC技术平台开发针对限定的某几个前沿创新靶点的ADC产品的独家选择权及相应全球独家许可。

此次BNT326/YL202临床的意外搁置是否为双方的持续合作增添不确定性,尚待观察。

但不容忽视的是,继PD-1之后,ADC药物将我国License-out推向新的高潮,2024年来依然频现重磅交易。

举例来看,罗氏以10.5亿美元获得宜联生物的YL211;ArriVent以6.155亿美元获得康宁杰瑞的ADC技术平台。Genmab此前也宣布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普方生物(ProfoundBio, Inc.),从而获得普方生物三个处于临床阶段的ADC候选药物的全部权益。

“ADC其实特别适合中国公司,中国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有很多CDMO(定制研发生产)企业。受益于这些平台,可以高效链接到不同的靶点,变成很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进入临床。”有企业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过往ADC的重磅交易中也可以验证,可以说是我国首次在新药领域有如此亮眼的表现。”

我国创新药企频频License-out背后,企业如何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把控风险?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首先,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其次,要对合作伙伴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其技术实力、市场表现、管理团队的能力等。同时,还需要对合作内容和条款进行详细的谈判和确认,以防止未来出现争议和风险。最后,需要设立合理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合作关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全球销售额已突破百亿美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ADC技术逐渐成熟,成果持续落地。据开源证券研报统计,截至 2024 年 6 月 7 日,全球已有超过370款ADC药物进入临床阶段,15 款药物获批上市。在我国,有超过 160 款 ADC 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 7 款已经获批上市。

随着产品获批上市,ADC全球销售总额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1.4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77亿美元,药融云医药大数据显示在2023年已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ADC领域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其中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ADC药物有2款,分别是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Enhertu(23.15亿美元,+113%)和罗氏的Kadcyla(22.29亿美元,+4%)。

据MNC陆续披露的2024Q1财报,肿瘤和自免是创收的重要领域,ADC是重点布局增收策略的一环。报告期内,罗氏的ADC产品Polivy (靶向CD79b)营收增速达到81%;Enhertu全球销售额达4.61亿美元,同比增长79%。

而随着入局者众多,市场对ADC是否会重蹈PD-1“内卷”之覆辙也多有担忧。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统计,目前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ADC靶点中,HER2占比超过20%,获得第一三共、罗氏、辉瑞等海外大型药企的青睐,赛道较为拥挤;其余像EGFR、TROP-2、Claudin18.2等热门靶点也有多家企业进行布局。临床前的ADC靶点则布局较为分散,多样化靶点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内ADC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3-5年内会有一批优异的差异化产品上市。”在上述企业高管看来,未来ADC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突破,一方面是做好下一代ADC平台,另一方面,从靶点的维度出发,从疾病领域来看,抗体偶联药物未来发展趋势是从肺癌、乳腺癌扩展到尿路上皮癌,结直肠癌等其他癌种,从肿瘤治疗扩展到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等慢性疾病。

而对于创新药企,常面临着资金匮乏和新药上市前漫长等待期的困境,布局ADC的Biotech也难以幸免。如此,“牵手”跨国药企成为现下众多Biotech的选择之一,这也意味着ADC“出海”迎来加速度。

“ADC本身要具有全球竞争的实力,意味着投入不菲,需要企业储备充足的现金流。MNC达成海外授权,获得的收益可以支持进一步研发。”该企业高管补充,“随着实力逐渐增强,可以在海外搭建独立的临床团队,建立自己的商业化团队与渠道,从而实现中国药企走向全球的目标。”

华金证券研报显示,随着ADC在研管线适应症及靶点布局不断丰富,全球ADC市场有望继续以30%的高复合增速增至2030年的647亿美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银河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