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隆基太“轴”,通威太“狡猾”)
——————————
▼
当前的光伏产业,到了最考验光伏企业智慧的时候。
为什么是最考验光伏企业智慧的时候?
当前的光伏产业,面临惨烈的产业整合,更面临决定企业不同维度的产业升级;当前的光伏产业,来到了“无人区”,来到了中国企业都还没来得及适应的时代,前进路上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只有企业智慧能够帮助企业前行。
对此,关注光伏产业10多年的老红感觉尤为突出: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确定,能看清明天的方向,却看不清通往明天的最佳路径,更看不清明天的结果。但有一点却看得很清:企业选对了,一战成名。选错了,一败涂地。选择了,就选择了本轮产业整合后活下来的企业排序,这个企业排序未来10年轻易不会变化。
当前,主流技术方向不确定,光伏企业却又必须选择,此时资本规模很可能反而害了你。不像过去,不同时期技术路线确定、加工装备确定,光伏企业不需要太多选择,只需要拼尽资本规模。
当前,加工链每一环节都有不确定,硅料有棒状硅、颗粒硅之争,电池片有Topcon、HJT、XBC之争,组件有尺寸、单面双面之争,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做生死选择。不像过去,晶硅与薄膜之争,大家很容易站队晶硅,单晶与多晶之争,除了阿特斯,大家也很快站队单晶,只有快慢之分、没有生死选择。
当前,光伏企业干什么都像选盲盒,有多种可能。就说到美国去投资建厂这事儿吧,去还是不去?去了是全资还是合资?谁也不知道三年后的结果是什么。不像过去,结果就摆在那里,只要有足够规模、低成本的钱,你就赢定了。
当前的光伏加工业,不缺技术,更不缺资本,缺的是确定取胜的企业智慧。
当前光伏企业都有那些智慧表现?
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无论对错,坚定地选择一种技术路线方向;一类是生怕选错,小心翼翼地选择一种技术路线为主、一种技术路线为辅。前者的代表有晶科和隆基,只是晶科不那么“轴”,先挣钱就好,隆基则是太“轴”,不挣长期的钱不行。后者的代表是天合、晶澳和通威,只是前两者不那么“狡猾”,多一种选择就行,通威则是太“狡猾”,所有可能都要选择。
隆基的太“轴”是因为“老大思维”突出,宁可错失市场,也要不惜付出巨额成本,只选一种能够一统天下的技术路线。就像前两天李振国说的“五六年之后。BC一定是市场的完全的主流”,结果是隆基2019年Topcon技术研发领先但不量产,2022年才迟迟选择BC却又一时不能量产,不但失去了出货量第一、市值第一的位置,还沦为龙头企业中亏损最严重的。
通威的太“狡猾”是因为风险意识突出,通威做事的一贯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可这一次不是,因为看不清,选择了不惜承担巨大成本也要每一种可能都试试。“从通威目前跟踪的HJT,XBC,钙钛矿等路线电池片技术来看,通威极有可能会上60G的HJT产能,并且分三期投产,逐步升级改造”。首先是什么都要跟踪,其次是60GW的产能还要分3期投产,真是“狡猾”之极。
因为隆基和通威行事都很极端,极端到老红用词只能是“太”,而不是“有点”。
如何看当前这两种智慧选择?
自信的表现。当前的产业整合,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惨烈。对于惨烈的程度,李振国说过:“当时我们预计组件价格可能会降到1.2或1.3元,极端情况下会降到1元”,可他没想到会降到0.8元以下,甚至会降到0.6元;而对于惨烈的长度,李振国说过:“目前还说不太清楚”,老红以为它会比许多人想的时间还会很长。在这种背景下,减少风险系数才是最重要的。可是隆基、通威偏偏选了风险系数更大,他们觉得能够把控风险,这是自信。
“成功的人都是极度偏执的人”。我们在企业界、艺术界都看到一个现象,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极度偏执的人。企业界如乔布斯、马斯克,艺术界如梵高、毕加索。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还总结性的写过一本名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在当前惨烈的产业整合中,最少成本地选择确定性最大很重要,可隆基、通威偏要最大成本地选择确定性最大,非要走极端,这是偏执。
“狡猾”让人放心,“轴”让人不放心。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十几年从未有之大变,险象环生,此时企业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身段柔软而不是僵硬,应该是根据变化而变化而不应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高度重视隆基和通威,比较他们此时的选择,老红会觉得太“轴”会让人担心,太“狡猾”则让人放心。
其实做股票不也是这样吗,既是历史将证明隆基和通威都是智慧、选择正确的,但也不能否认在一轮长期大跌的股市中,太“狡猾”一定少亏钱,太“轴”一定多亏钱。
参考资料:
《通威最大的风险在哪里?会不会被ST?》
《765.18W! 全球组件最高功率纪录再次被刷新》
《专访李振国:BC电池三年后产能将达到100GW》
红炜
2024.6.6.
相关文章
光伏二代,你爸喊你们回家接班
Firstsolar打脸中国光伏产业
光伏圈 那个“疯狂投入”的人去了美国
隆基的思维没毛病
“做时间的朋友” 张磊是用来说的,光伏企业是用来做的
光伏企业终于开始不赚钱了
美国能否成功重建光伏本土加工的几个视角
当前光伏技术之争一定是你死我活吗?
为什么中国光伏成为世界第一?
光伏产业整合啥时见底呀?
阳光电源凭什么让资本偏爱?
阿特斯用5亿美元证明了什么?
《光伏下午茶》竟然2000期了
晶科“有两把刷子”
光伏股票和光伏产业走势反着,谁错了?
袁海洋:美国人两年后就不会再买进口组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