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股红利爆发:估值修复空间超25%,投资者应该如何布局?)
近期,银行板块延续向好行情,资金持续青睐国有大行,行业指数创下年内新高。尽管上周五出现回调,但市场对银行股的后续表现仍保持高度关注。在当前经济预期背景下,银行股估值有望继续修复,红利空间驱动估值上升成为市场共识。
红利属性凸显,资金持续青睐国有大行
自6月以来,银行板块的红利属性持续演绎,资金流向呈现明显偏好。特别是南下资金大幅增持国有大行,截至7月初,南下资金增持港股内银超过55亿股,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增持19.8亿股、14.7亿股和13.7亿股,合计占比高达86%。这一现象凸显了投资者对高股息率银行股的青睐,同时也反映出高股息扩散至港股银行板块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以来,银行(中信)指数日均成交额较6月提升8.5%至197.5亿元,成交活跃水平维持高位。这一数据表明,市场对银行股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红利驱动力不断增强。
估值修复空间可观,风险收益比再平衡
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银行股估值普遍低于1倍PB,反映了市场对债务风险的预期远高于实际财务数据。然而,随着经济预期的改善和金融产品风险收益比的再平衡,银行股的估值修复空间十分可观。
据统计,银行(中信)指数股息率(2023年)在5.3%左右,估值提升空间超过25%,PB估值有望修复至0.8倍左右。这意味着,债务风险预期修复对于估值提升的作用力远强于业绩增速,为估值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底层基础。
此外,二季度银行经营景气度稳定,扩表策略审慎,息差走势符合预期,信用风险格局保持稳定。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心,为估值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预期背景下,银行股的红利空间正在驱动估值持续修复。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银行板块的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股息率的国有大行。随着金融产品风险收益比的再平衡,低风险、高股息的银行股有望成为增量财富管理的主要选择。建议投资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增配银行股,把握红利驱动下的估值修复机遇。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