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市场监管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篇)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市场监管部门闻令而动,主动融入大局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切实把扎实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中国质量报推出“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市场监管力量”系列报道,充分展现市场监管部门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和担当作为。敬请关注。
从空中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国南部沿海。珠江口波澜壮阔,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般横跨海面,连结着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市的血脉。
夜幕降临时,大湾区的灯火汇成星河。环绕珠江口的城市群,仿佛天边的璀璨星轨,映照着湾区8600万人的辛勤与梦想。
这里,是中国经济活力的象征,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是“一国两制”下深化合作、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激励广大建设者聚力奋进。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5周年。在这个里程碑时刻,本报采访调研组走进大湾区,通过实地探访,聚焦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样本,记录湾区活力、小城故事,以及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平凡坚守,致敬伟大时代。
5年多来,年轻的大湾区牢记总书记嘱托,8600万人口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谱写区域发展“春天的故事”——
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在世界版图中,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
有人说,如果用一支笔在地图上将大湾区9市2地连起来,那是一个“门”字,恰如中国开放的南大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大湾区内“9﹢2”城市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茁壮生长。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成片的红树林枝叶茂盛,弯弯的深圳河绵延流淌,流过深圳湾,汇入伶仃洋。这里,是当下深圳最具开放性和现代化的黄金海岸线。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梦工场”)就位于此。
梦工场是圆梦的地方。这里,随处可见来自香港的青年创业者。曾经,平均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令世人惊叹;如今,制度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前海,诠释着“深圳速度”的新内涵。
从隔河相望,到携手共进,37公里的深圳河,如同一条脐带,连着深港两个超级大都市,见证了两座特区的阔步前行。矗立在蔚蓝海边的前海石,镌刻着“最美最好的图画”。
澳门企业可到横琴跨境办公,澳门居民可到横琴参保,澳门单牌车便利出入横琴……追梦路上,广东和澳门共同奋斗,创造了耀眼的“横琴奇迹”,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中,刻下了深深的“澳门特色”,为世界奉献了崭新的“湾区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前海、3次来到横琴,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掌舵定向、擘画未来。
随着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一系列便利措施落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港澳人士汇聚大湾区。数据显示,如今,有超过20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繁星璀璨,照亮整个大湾区科创版图,也照亮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梦想。
南国起银龙,浩渺变通途。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粤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同血脉中的活力因子,源源不断注入这片热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科技战略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守护智慧火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让这里成为多元文化共融的示范区、艺术与人文的灯塔。
港珠澳大桥口岸的100多台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见证了市场监管人辛勤检测的汗水。市场准入、业务许可、质量提升、知识产权、政务服务、合规竞争、安全监管,高科技、新产业、优服务“珠联璧合”,牵引湾区经济“大步快跑”,闪烁着市场监管人的创新与智慧……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港澳居民可以“一脚油门到广东”。叠加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加速建设,烟火里的大湾区,有甜头有奔头。无论是“朝饮深圳茶,午尝横琴蚝,夜临维港湾”,还是通过港珠澳大桥轻松实现的“双城生活”,都展现了大湾区生活的便捷与魅力。
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9时40分,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27.7%,较2023年提前4个月实现客流超千万人次目标。
珠江的水,香江的风,濠江的灯火,同港珠澳大桥相映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画卷。
“车畅人旺”的背后,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不断深化。
广东省以其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5年来,大湾区实现了粤港澳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质量认证规则衔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运行良好,“互换通”政策落地实施。“湾区标准”已覆盖32个领域的183项,“湾区认证”农食产品已进入连锁商超和餐饮店,并在粤港澳上市。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深度融合中的大湾区,汇聚起时代的巨浪,向着海阔天空的未来进发。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如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区域融合的宏伟蓝图。它们,不仅是规则对接的纽带,更是推进三地互联互通、共谋发展的桥梁。在这里,规则的统一,为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监管实践提供了新的范例,展现出标准之美与合作的卓越力量。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市场监管力量”采访调研记
上天、入地、下海,1.5万名建设者历经7年的打造,6月30日下午3时,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大道如虹,筑梦湾区。即日起,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之前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风从海上来,也从东岸来。作为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让“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
自此,广东中山、佛山、珠海、江门携手进入深圳“一小时经济圈”,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这三大珠三角都市圈连结更加密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加强湾区间的市场监管合作?如何协调湾区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监管标准,以确保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近日,本报采访调研组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实地领略和感受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市场监管力量。
助力重大合作平台成为创新“试验田”
绿意盎然的前海石公园内,矗立着一块宛如“扬帆启航”造型、镌刻有“前海”两个大字的巨石。
2012年12月,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并深情寄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前海是时代给予的机遇,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2023年12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规划》)正式发布,前海被赋予“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新定位。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前海,站在新的起飞点。
走进前海e站通政务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一栋特别的房子——“集装箱”办公楼。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前海管理局刚成立时,这里还是一片滩涂。最初是租楼办公,随着建设的提速,前海管理局决定把办公楼搬到一线去。
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333个长6米和12米的“退役”标准集装箱,就地被搭配组装成前海管理局综合办公楼。2013年7月2日,前海管理局整体搬迁至此。
“集装箱”飞出“新特区”。就是在这座巨大的“集装箱”里,几乎平均不到3天,就会有一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出。
“当时的前海,一半是海,一半是空地。”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前海监管组有关负责人感慨地说,昔日的滩涂,随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如今勃勃生机,200多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断改变着城市天际线……
距离前海石公园不远处,有8栋造型独特的建筑,从空中俯瞰,如同一个繁体的“梦”字,这里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梦工场”)——被众多香港青年称为“梦想开始的地方”。
走进梦工场,各类创客平台、人才驿站中,随处可见聚精会神研发项目的香港年轻人。招俊健就是其中的一位。
招俊健是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匠社”)创始人兼CEO。作为梦工场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工匠社成立以来,依托前海创新创业政策,研发出人机毫秒级姿态同步技术,将机器人产品在大众消费级领域落地。招俊健说,去年商用机器人的产量已经达到大约两万台,其中有部分销往海外。
问及怎样结缘前海,如何看待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环境,这位“和总书记握过手”的香港青年开心地说,选择入驻前海,是因为看重这里的研发优势和营商环境。
招俊健还记得,工匠社刚成立时,深圳鼓励创业,各级政府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给了他非常多的帮助。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工匠社从最初的3个人,到如今已有近80人的团队规模。
像招俊健这样的香港青年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在这片年轻的“改革试验田”里,青春筑梦,创赢未来。
目前,在前海工作生活的港人已经超过1万人,在前海注册的港企超过9000家,梦工场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场地等支持,已孵化企业近700家。
“港人港企”多汇于此的背后,是政策先行的利好加持。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助力前海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优势,该局与前海管理局积极对接,对梦工场、前海深港基金小镇进行调研,制定质量品牌提升举措,推进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推动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等。
今年以来,前海通过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推动港澳跨境电子证照、公证文书等跨境共享应用,打造全球一流营商环境,深化科技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改革项目等“一揽子”举措,将《前海规划》落到实处。
横琴地处广东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之隔。“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带着四大战略使命,扬帆起航,以更加有力的开放举措,统筹推进粤澳深度合作。
今年3月1日起,合作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封关运行,在合作区内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已增至2.06万人,澳企总量超过6100户,琴澳一体化格局加快建立。
河套深港合作起势良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不到一年,目前,深圳园区已建成13个专业园区,汇聚了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包括8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8个重大科研平台、香港高校10个重点科研项目等。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生机勃发,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需要灵光一闪,我在香港想到一个点子,马上能到这边的实验室里试一下。”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院长陈福荣曾道出河套合作区为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
南沙开发建设加力提速。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出台,南沙坚持以标准先行、场景开放、资本推动、产业汇聚、体系升级为原则优化市场环境,致力于在市场环境营造上“立新”,在监管体制改革上“破局”,彰显把南沙打造成为改革和创新高地的希冀。
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在这里,国家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赋予最宽松的制度环境。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各类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基建连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船行于辽阔的伶仃洋上,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港珠澳大桥,气势恢宏,蜿蜒绵亘。
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每天有数千艘各类船舶穿行其间;这里同样拥有一片繁忙的天空,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在大桥目视可及的香港国际机场起降。环顾大湾区,覆盖11个城市、辐射内陆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
穿梭忙碌的,还有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的技术人员。大桥口岸101台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安全,维系在他们身上。
在“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带动下,大桥口岸人流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设备的稳定运行和负荷量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保障设备安全,以及口岸两地“双向奔赴”,珠海检测院的技术人员靠前服务,专人对接、专人负责、专人跟进,设组进驻,定期对大桥口岸的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开展安全“体检”,保障特种设备可靠运行。
“硬联通”持续加速,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也在不断深化——
“湾区标准”不断拓展。近期,随着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的公布,“湾区标准”已覆盖食品、交通、养老等32个领域183项,推动实现“同一个湾区,同一个标准”。
标准是规则对接的重要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携手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以“标准”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什么是“湾区标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如何使用并推进“湾区标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张定康。
“过程非常艰辛。”谈起“湾区标准”,这位深耕标准化领域多年的质量人深有感触地说,“湾区标准”是指经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方共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的集合。
张定康告诉记者,“湾区标准”是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以清单形式公布。自2020年以来,在市场监管总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选择了易被三地人民接受和支持的重点民生领域为切入点、突破口,研制和实施“湾区标准”。让张定康自豪的是,“183项标准都是涉及民生的”。
湾区,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经济现象。张定康说,“湾区标准”汇聚粤港澳各方智慧,体现一流技术水平,它们不只局限在大湾区“9﹢2”城市,而是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紧贴发展所需,“湾区标准”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义重大——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三地共建共用共享“湾区标准”,用标准这个世界通用语言,推进规则对接、机制衔接,以标准的“软联通”推动实现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有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大湾区重要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湾区标准”,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积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以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湾区标准”,提升大湾区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
“湾区认证”协同推进。在市场监管总局和粤港澳相关部门指导下,内地和港澳认证机构等经营主体共同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认证联盟”,成立广东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湾区认证促进中心”),在装备制造、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等领域,共同开展“湾区认证”项目研制与实施,有力推动了粤港澳质量认证交流合作,有效促进了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大湾区流通。
为加强“湾区认证”实施政策协调,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香港创新科技署、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联合成立了共同推进“湾区认证”工作常态化联络机制协调小组。
2023年12月,粤港澳三方在深圳河套共同公布了“湾区认证”首批项目。目前,“湾区认证”已开发项目39项,签发“湾区认证”证书39张,包括电视机、空调、电线电缆等工业消费品,蔬菜、水果、淡水水产品、速冻食品、酱油等农食产品。
公信力是质量认证的生命力。“湾区认证”强化认证制度创新,引入产品质量信息公示、承诺赔付和销售商首负责任3项制度,有效解决了消费质量信息不对称和质量责任追溯问题,并以承诺高额赔付压实“湾区认证”产品各环节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彰显“湾区认证”的公信力。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一个湾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湾区通行”为目标,不断促进大湾区内各行业的融通。
广东携手港澳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
从深圳莲花山顶极目远眺,平安金融中心高耸入云。夜幕降临,绚烂的灯光秀打破沉寂,点亮城市星空。
“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来了都是深圳人。”这是记者在深圳街头见到最多的标语。
深圳福田。环湾城的不远处,是成片的红树林。它们,像一把钥匙,连接起了城市与海洋。人们在这里悠闲漫步,近处的海面海风涌动着波浪,一群海鸥上下翻飞。
站在海边,就能望见对面灯火璀璨的香港。在深圳前海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在广州南沙的创业工场进行项目路演、在珠海横琴的写字楼处理跨境业务……这些湾区创客的多城故事,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道缩影。
大湾区的政策创新,给企业带来众多机遇。沿深圳大沙河而下,腾讯、中兴、大疆等上百家高科技企业汇聚成“创新大道”,串联起粤海街道、大学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城市“创新名片”。
充满科技创新的梦想,每天在湾区不断萌发,并逐步成为现实。比亚迪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比亚迪集团总部展厅,一面巨大的“专利墙”引人注目。近10米高、数十米长的灰色墙体上,3000多块专利铭牌密集排布,簇拥着8个大字:“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这里展示的只是我们拥有的一部分专利,并不是全部。”比亚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2022年,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3.8万件、授权超过2.6万件。
“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作为在深圳诞生的中国品牌,比亚迪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风风雨雨。从电池业务起步,到深耕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推动“比亚迪速度”进化到“比亚迪质量”,在深圳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成就梦想”。
走进医疗器械龙头——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医疗”)总部,记者看到,一楼的展厅里,陈列着现代感十足的各种医疗仪器,大大小小近百块闪烁跳动的显示屏,还有全自动化的检测设备流水线等,向访客们展示着国内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和工业设计的超高水平。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迈瑞医疗自1991年成立以来,坚持依托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采访中,包括上述企业在内的多家企业均表示,在湾区成长壮大,主要得益于一流的营商环境。例如,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出台“民营经济20条”,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深圳和广州的街头,记者看到,右舵小汽车和各色车牌屡见不鲜,从黑色到黄色,再到白﹢黑、黄﹢黑、蓝﹢黑,各种组合令人眼花缭乱,时不时还能偶遇“粤Z”黑色牌的车辆。据悉,“粤Z”车牌主要用于往来粤港或粤澳两地的车辆,通常采用四位号码和后缀“港”或“澳”汉字的格式。
这些车牌的背后,实际上是“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相继落地后,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北上探亲、扫货、出游成为港澳居民生活新习惯。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广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十大新突破”之首,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经过5年努力,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力提速。截至目前,广东已创建生物制造、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国共11家),累计建设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138家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些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以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作为结合点,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作为主骨架,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集聚。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散裂中子源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布局,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先后落地运行,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其中,散裂中子源系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3年,广东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万家,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位于大湾区内的数量占比约95%。
共享机遇,同绘蓝图,广东携手港澳,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合理分工、形成合力;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重要节点城市错位发展、功能互补。
“9﹢2”,11个城市握指成拳,合力致远。大湾区正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采访调研组成员:刘佳、王惜纯、陆明、许创业、王越
本文主笔:王惜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