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友邦人寿净利大跳水78%:昔日辉煌,已成往事)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王美怡
友邦人寿,作为友邦保险在内地的巨头,2023年营收飙升近20%,保险业务更是紧跟步伐增长19%。然而,这辉煌的数据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利润的颓势。令人惊讶的是,连续两年净利润大跳水,从83.39亿元暴跌至41.16亿元。
进入2024年一季度,友邦人寿的业绩并未好转,净利润仅余3.48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5.97亿元,直接大跳水78%,友邦人寿的未来之路举步维艰。
友邦人寿增收不增利
过去,友邦人寿一直以稳健的经营模式和良好的业绩表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支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速让其在业内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挺进寿险市场的top10。然而,好景不长,在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显示,友邦人寿保险业务净利润大幅下降,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从往年公开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曾经风头无两的友邦人寿,自2021年起似乎陷入了困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8.37亿元和42.67亿元,同比下降30.33%和26.91%。
这不免让人唏嘘,曾经的保险界佼佼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市场环境的变迁,还是公司内部策略的调整?友邦人寿的未来之路,又将何去何从?
友邦人寿的前世今生
1919年,从军退伍的美国人史带在上海创立了美亚保险,也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前身;随后,1921年,史带先生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这是第一家向中国人民提供寿险产品及服务的外国企业;1992年,AIG在上海设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AIA分上海,友邦保险正式回归中国大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寿险公司;2012年12月18日,AIG出售持有的所有友邦AIA的股票,自此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2020年,友邦人寿正式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获得设立批复的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顺利完成“分改子”,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区域拓展限制。近年来,加速拓展市场,特别是中国内地的业务布局。
提到友邦保险,其背后的历史与格林伯格紧密相连。格林伯格并非AIG的创始人,但他却是这家金融帝国的核心构筑者。2005年格林伯格离职后,AIG陷入混乱,2008年金融危机中,AIG因担保责任遭受巨大损失,美国政府注入1823亿美元救市。为重组,AIG将亚太业务整合为友邦保险集团(AIA),并在香港上市以偿还债务。2010年10月29日,AIA上市创下多个纪录,成为保险业及香港史上最大IPO。至2012年,AIG完全出清了所持AIA的股份,标志着AIA彻底脱离AIG,成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专注于亚太区的人寿保险公司。
高管大换血,友邦人寿试图转型?
在友邦人寿净利润剧烈波动的时间节点上,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经历了重大的调整。尤其是2019年前后,友邦人寿以惊人的2亿“转会费”加上5000万的年薪,从平安集团成功挖来了李源祥。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彰显了友邦人寿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的决心。
高额的薪酬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外界对公司成本控制和管理效率的质疑。2023年,李源祥的薪酬总额达到了1342.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超过9000万元。这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涵盖了各种奖金和福利。这样的“天价”薪酬再次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有人认为,高薪能够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另一种声音认为,高薪酬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尤其在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情况下,更显得不合理。这场讨论让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薪酬问题,更是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虽然高薪挖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管理层的能力,但也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面对外界的质疑,如何平衡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成为友邦人寿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源祥在加入友邦人寿后,提出了100%聚焦亚洲市场,以数字化策略为核心的转型计划。他希望通过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来实现业务的稳步增长。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银行等商业伙伴的合作,目的是扩大客户覆盖范围。
这一战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亚洲市场经济增长迅速,保险需求旺盛,友邦人寿在这一市场的深耕细作有希望带来丰厚的硕果。数字化策略的实施还有助于公司降本增效,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不过这一战略能否在短期内显现成效,还是一个未知数。市场普遍认为,友邦人寿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这一战略的有效性。在此期间,公司需要平衡好成本与收益,避免因战略转型带来的短期财务压力影响整体业绩表现。
总的来看,自友邦保险从AIG拆分后,需要变,也在变,尤其是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保险市场环境下,友邦保险这一巨头,想要重回过去10年的高增长路线,或许要比想象中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