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资”变“外资”,华泰保险求变之路再起波澜)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新媒体中心 文/舒冰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保险)66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1641%)进行转让。这一公告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近一年来,华泰保险已有多家股东表达“离场”意愿,包括东北轻合金、东风资产、乐凯胶片、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在内的多家企业,为何股东们纷纷转让其持有的华泰保险股份,要离华泰而去?
华泰保险是一家集财险、寿险、资产管理、基金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40.22亿元,总部设在北京。近30岁的华泰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着“小而美”的雅称。
股东密集离场的举动让整个市场不免唏嘘,在快速成长的国内保险市场,华泰保险的经历正应了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不以保费论英雄”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体制内一批年轻官员纷纷“下海”欲做时代弄潮儿。华泰保险前董事长及公司创办人王梓木也是其中一人。
1994年,还在经贸委工作的王梓木心思异常“活络”,他琢磨用股份制形式下海创业。靠着经贸委这块金字招牌,王梓木拉来了13.33亿元的资本金,相比同期只筹到5元资本金的新华和泰康,华泰可谓出身豪横。递出橄榄枝的63家股东涵盖电力、冶金、石油、航空、建筑等24个行业,其中出资5000万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国”字头。
1996年秋天,华泰保险开业,第二年就开始盈利,顺风顺水的华泰在1999年筹谋上市。业界“专家”安达信咨询公司评估之后,给了华泰保险当头一棒: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华泰的主业——保险业严重亏损。安达信的“诊断结果”是:华泰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31%,保险业务三年亏了四个亿。这意味着,华泰保险自以为发展很好的业务,其承保质量却很差。也就是说,公司盈利皆来自于投资业务,保险业务本身没有利润。
面对严酷现实,这家公司清醒意识到,如果后续不弥补保险主业带来的亏损,继续按照原来的操作方式进行,那么公司终将会陷入困境。华泰保险在王梓木的极力主张下,提出“不以保费论英雄”,经营方向调整为:不盲目扩张,坚持高度重视品质与利润。
多年来,在王梓木的带领下,华泰保险摈弃“唯规模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坚持走“小而美”的稳健之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这在财险市场,尤其是中小财险公司中极为难得。
外资“卧薪尝胆”20年
华泰保险追求价值、品质与利润,或许正是这种谨慎风格更契合外资的经营风格,也才有了国际上有经验的大牌寿险公司安达(原ACE集团)的大举压上。
在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财险业务起家的华泰保险战略布局上采取“多点开花”,意欲成立寿险公司。当时苦于缺乏专业人员,华泰保险便“借他山之石”。为借鉴外资险企具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华泰保险引入安达,让外方来经营管理。
公开资料显示,安达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财产及责任保险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之一,长居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榜单。安达集团在54个国家和地区经营业务,向客户提供商业和个人财产责任保险、个人意外和补充健康保险、再保险以及人身保险和服务。
彼时的华泰保险不缺资本金,引入外资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所以采取部分股权转让而不是增资扩股的方式。与华泰保险的初衷不太一致的是,安达跨入华泰保险的最终目的是要“拿下”华泰,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安达“卧薪尝胆”了20年。
华泰保险2023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2002 年7月,安达天平再保险有限公司、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及安达美国控股公司受让部分股东转让的股权成为华泰股东,分别持有华泰13,330 万股、 8,170 万股及 8,000 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 10%,6.13%及 6%。至此,华泰保险成为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
在安达慢慢渗透的同时,几大国有股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2014至2015年相继退出华泰保险,国有股东占比从原来的近80%下降为不到30%。华泰保险坦言,“这一趋势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显然,资本市场的力量超出了华泰所能掌控的范围。
此后,“安达系”持续加速了对华泰保险的收购步伐。2019年3月,安达百慕大保险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安达系”在华泰保险的持股力量,使得持股主体增加至四家,且合计持股比例攀升至26.18%,这一关键性突破标志着华泰保险集团的性质由“中资”转变为“合资”。
蛰伏多年的安达集团并未止步,继续加大在华泰保险的股权收购力度。华泰保险年报披露,2023 年,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安达美国保险公司 2 家公司受让了其他8家股东所持公司股权,受让股权合计11.74 亿股,对应股权比例为 29.20%。此次股权受让后,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4 家合计持有华泰保险股权比例增至 76.54%。 至此,华泰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华泰最终变成一家外资控股公司,华泰保险也成为中国第一家从“中资”转为“外资”的保险集团。
或许安达的强势入驻,给华泰保险剩余小股东们带来了巨大压力,纷纷“清仓式”退出。
“小而美”的光环暗淡
真正跨入安达时代的华泰保险,总体表现还算平稳。
华泰保险官网年报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7.3亿、161.9亿、166.4亿、170.2亿、71.6亿,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04亿、14.71亿、13亿、9.08亿、11.91亿。从数据看出,华泰5年来营业收入有小幅上升,但是净利润在2022年和2023年却呈小幅下降态势。
5年间,核心偿付能力分别为330.02%、337.85%、345.32%、284.59%、306.00%,在2022年以及2023年核心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总体上稳健。
事实上,扯华泰保险后腿的是成立于2005年的华泰人寿。华泰保险2023年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原本连续8年实现盈利的华泰人寿,从2022到2023年,接连亏损,2022年亏损2.25亿,2023年亏损更是达到8.89亿元。这不仅令曾经“小而美”光环黯淡无光,对于保费规模有限的华泰而言,可谓重击。
数据能够很直观地反映一些问题,2022年到2023年,随着王梓木的谢幕,华泰保险出现一点波动。当然,相比蛰伏的20年,不能以5年数据质疑安达的能力。事实上,外资入驻会给国内保险市场带来更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
无论是国资还是外资,只要能够顺应市场,从客户角度出发,满足客户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谁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