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伟星光学对眼科医院客户毛利率超70% 近视管理镜片出厂均价不足百元)
暑假来临,又到了学生验光配镜的高峰期。在视光矫正需求下,眼镜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而近年来,近视管理镜片动辄千元起步,令人惊叹。那么,一片镜片的成本究竟有多高呢?
这在此前谋求创业板上市的浙江伟星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伟星光学”)披露的招股书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2023年上半年,公司常规镜片销售价格为6.75元/片,近视管理镜片单价则是96.66元/片;从成本来看,近视管理镜片成本为39.28元/片,其它类型镜片成本在5元/片左右。此外,伟星光学还透露了一项明月镜片招股书、年报中没有的数据——对眼科医院客户销售毛利率,达75%左右。
即便如此,伟星光学2023年上半年近44%的综合毛利率仍低于明月镜片同期毛利率近10个百分点。对此,伟星光学在招股书中直言不讳——明月镜片“品牌溢价较高”。
一片镜片平均出厂价不到10元
由于我国未将眼镜产品纳入医疗器械管制体系,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国内镜片生产企业呈现出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的格局。目前,国内眼用光学镜片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依视路、豪雅以及蔡司等国际知名厂商仍然占据明显优势和主要的市场份额,本土厂商近年来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不过销售规模、品牌影响力相比国际头部企业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国产镜片上市公司有明月镜片(301101)和康耐特光学(港股企业),自“镜片第一股”明月镜片于2021年登陆创业板后,A股镜片赛道一直未有新成员加入。
随着伟星集团控股的伟星光学去年加入到IPO队伍中,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令镜片行业产品价格、成本再次“曝光”:2023年上半年,常规镜片销售单价为6.75元/片,光致变色镜片、渐进镜片销售单价分别为9.87元/片、11.88元/片,近视管理镜片单价则远高于公司其它类型产品,为96.66元/片;从单位成本来看,常规镜片成本为4.64元/片,光致变色镜片、渐进镜片成本分别为4.68元/片、5.85元/片,近视管理镜片成本为39.28元/片。
作为从事眼用光学镜片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伟星光学主要产品为眼用光学树脂镜片,包括常规镜片和功能性镜片,其中,功能性镜片又包括光致变色镜片、近视管理镜片和渐进镜片等。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伟星光学镜片的总销量分别为3133.80万片、3756.67万片、3743.12万片和2088.33万片,镜片销售收入分别为25704.56万元、33629.88万元、35030.39万元和20355.74万元,平均每片镜片的价格不到10元。
而2021年上市的明月镜片招股书显示,2019年单片镜片销售均价已达到13.48元,2020年上半年则为15.97元/片。
伟星光学的镜片生产成本也不算高。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常规镜片单位成本分别为4.93元/片、5.04元/片、4.67元/片、4.64元/片;毛利率总体较为稳定,分别为25.44%、26.14%和27.29%。
公司功能性镜片成本较常规镜片高一些。其中,报告期内伟星光学生产的光致变色镜片成本分别为5.03元/片、5.38元/片、5.17元/片和4.68元/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毛利率分别为37.61%、35.97%、44.47%和52.62%。同期,渐进镜片单位成本分别为6.05元/片、6.45元/片、6.41元/片和5.85元/片,毛利率分别为42.03%、37.34%、45.29%和50.75%。
近视管理镜片是伟星光学成本最高的产品,但报告期内的成本也只有14.44元/片、22.64元/片、31.37元/片和39.28元/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公司招股书称,近视管理镜片具有延缓青少年等效球径度数和眼轴发展的功能。报告期内,近视管理镜片单价及单位成本均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但伟星光学为加强高端近视管理镜片的市场推广,近两年对相关产品采取了较为保守的产品定价策略,导致2021年和2022年近视管理镜片毛利率随高端产品销售占比的增加而下降,由2020年的67.16%降至2022年的57.38%。
毛利率、营收规模低于同行
综合估算,伟星光学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约为43.90%,这一数据与明月镜片等同行业可比公司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伟星光学在招股书中直言不讳——是明月镜片“品牌溢价较高”。
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伟星光学的毛利率分别为35.36%、35.38%、40.09%和43.90%,虽然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均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同期,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44.95%、44.31%、44.21%和46.97%;其中,明月镜片的毛利率分别为54.95%、54.69%、53.97%和56.68%,显著高于伟星光学。
“公司毛利率低于明月镜片,主要系明月镜片在品牌推广方面投入较多,导致品牌溢价较高。与之相比,公司对自有品牌宣传投入较少,产品以贴牌销售为主,更多是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精进光学产品技术成熟度,并以功能性差异化特征和产品品质建立竞争优势。”伟星光学在招股书中解释。
不过,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期间,伟星光学的研发费用仅在2022年超过了销售费用,其余年度研发费用均低于销售费用。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865.75万元、2132.77万元、1792.20万元和1241.88万元,而研发费用分别为1676.51万元、2040.35万元、2107.99万元和1100.05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6.49%、6.04%、5.97%和5.33%。
在营收规模上,伟星光学与明月镜片、康耐特光学不是一个量级。
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伟星光学营收分别约为2.59亿元、3.38亿元、3.53亿元和2.06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796.15万元、3994.10万元、6042.61万元和4094.96万元。
而2020年至2022年,明月镜片营收分别达到5.40亿元、5.76亿元、6.23亿元,康耐特光学营收更分别高达10.93亿元、13.56亿元、15.61亿元。
对眼科医院销售毛利率约为75%
引人关注的是,伟星光学在对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中还透露了一项明月镜片招股书、年报中没有披露的数据——对眼科医院客户销售毛利率。
从销售对象来看,虽然伟星光学存在部分自有品牌产品,但其产品主要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贴牌销售为主,品牌商客户以境外客户为主,此外的客户群体主要系眼镜零售商、镜片贸易商、眼科医院以及区域经销商。
报告期内各期,伟星光学自有品牌业务收入分别为4885.52万元、7898.53万元、6834.87万元及4578.40万元,期间有波动但整体增长。同期,自有品牌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1.31%、66.86%、63.18%及64.07%。公司主要自有品牌包括伟星、视必达、丽顿、贝芬、倩洁及星护视,其中有三款自有品牌涉及近视管理镜片,视必达、星护视两款在眼科医院渠道销售。
事实上,除了眼镜零售店之外,眼科医院是消费者购买眼镜及镜片的另一重要渠道。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眼科专科医院,尤其是民办眼科医院的数量迅速增长,眼科医院数量由2014年的403家攀升至2021年的1203家;2021年,眼科医院中95.10%为非公立医院,以各类镜片销售及验配服务为核心的视光服务业务是眼科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按照客户类型划分,伟星光学镜片业务毛利率最突出的要数对眼科医院客户销售毛利率——高达75%左右。报告期内各期,公司对眼科医院客户销售金额分别为1640.34万元、2598.34万元、2542.70万元及2307.70万元,占镜片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38%、7.73%、7.26%及11.34%,报告期内有所增长。同期,对眼科医院客户的毛利率分别为76.75%、76.95%、72.64%及75.34%。
伟星光学主要向眼科医院销售常规镜片及近视管理镜片,公司表示:“由于眼科医院的下游目标群体通常为中小学生,对于近视防控及验配精准度较为重视,因此,医院渠道的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低,更加关注产品质量、舒适度以及在延缓近视发展方面的功效。”
镜片抽检曾不合格
伟星光学还存在报告期内镜片抽检不合格的情形。
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陕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了近视眼镜镜片、镜架、读写作业台灯、校服、太阳镜等5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全省范围内137家企业生产的168批次产品,发现不合格产品15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8.93%。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及企业涉及伟星,且复检仍不合格。
在近视眼镜镜片方面,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在流通领域抽查了西安、咸阳等地区30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近视眼镜镜片产品,重点对顶焦度、光学中心和棱镜度、材料和表面质量、几何尺寸等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发现不合格产品4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10%。不合格项目涉及几何尺寸。
在公布的近视眼镜镜片等5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企业名单中,“伟星”上榜,浙江伟星光学有限公司作为生产企业于2020年12月26日生产的一款70mm镜片,几何尺寸不合格,复检仍不合格。
市场监管总局早在2018年12月发布了《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行动方案》,指出“严格监管验光配镜行业,不断加强眼视光产品监管和计量监管,整顿配镜行业秩序。加大对眼镜和眼镜片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执法检查力度,做好涉及眼镜和眼镜片的标准化、认证、计量、质量违法行为的执法。规范眼镜片市场,杜绝不合格眼镜片流入市场。加强眼镜镜片、灯具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
那么,监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伟星光学生产的不合格镜片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为何复检仍然不合格?公司产品质量如何保证,生产控制和品质检验流程制度如何?就上述疑问,《大众证券报》记者曾通过电邮致函伟星光学,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对于伟星光学其他值得注意的情形,本报将继续关注。 记者 何玉晓
伟星光学境内外不同销售模式的客户类型及对应品牌情况
伟星光学按照客户类型划分的镜片业务销售金额及毛利率情况
伟星光学主要自有品牌销售收入及毛利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