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花光330亿,负债率53%,顺丰二冲港交所)
编辑|大 风
顺丰招股书
除了盈利下滑之外,顺丰也在招股书中明确说明自己的未来计划,其中包括三个方向:
一:提升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物流服务及网络覆盖;二:有选择性地进行战略举措,包括并购、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或其他少数投资;三:升级洲际物流网络和基础设施。言下之意,就是快递出海,走向国际市场,寻找新增量。在当下,出海已经是每个快递巨头的必选项。国际快递的三巨头FedEx、UPS、DHL已经吃下大半国际市场,就连国内的友商们,都已经卷到了国外。目前,京东物流已经在全球拥有近90个海外仓、保税仓、直邮仓,物流供应链服务覆盖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菜鸟“全球5日达”业务已经覆盖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德国、美国、法国、沙特、日本等地区。“全球10日达”更是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顺丰来说,想要在国际市场寻求新增量,无疑是一场内卷严重的攻坚战。 花光330亿,双重IPO筹资金对于上市IPO,顺丰有着不少的“黑历史”。最出名的就是其创始人王卫,在2011年公开发表过拒绝上市的言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是不利的。”这番“反上市言论”虽然掷地有声,但是奈何友商们不配合。当时外号“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百世汇通、韵达)”的快递巨头们在2015年依次登陆资本市场:2015年12月,申通快递港股上市;2016年4月,圆通速递借壳A股上市;2016年10月,中通快递在纽交易所上市;2017年1月,韵达股份在A股上市;2017年9月,百世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眼看友商们或A股或港股或美股成功上市,王卫和顺丰开始坐不住了,通过收购A股公司鼎泰新材,进行一系列资本操作来借壳上市,最终2017年2月23日在深交所成功挂牌,由“鼎泰新材”变更为“顺丰控股”。上市后,顺丰控股发行多轮定增、可转债,融资超330亿元。拿到330亿资金之后,顺丰开始高举快打,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速运设备自动化升级、航材购置维修、陆路运力提升等项目。其中最大手笔的操作,就是湖北鄂州机场转运中心的建设。从2022年7月17日建成投运,现已开通货运航线73条。2023年,该机场已完成货邮量24.53万吨,2024年目标直指120万吨。 顺丰此前披露,依据持股比例,在整个鄂州机场工程的出资预计超200亿元。 除了修建机场之外,顺丰还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版图。2018年3月,顺丰斥资17亿元收购广东新邦物流71%的股份;2018年4月,顺丰斥资1亿美元入股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2018年10月,顺丰斥资55亿收购了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HL);2021年9月,顺丰斥资175.55亿港元收购在港股上市的嘉里物流51.5%的股份。一系列大手笔的操作下,顺丰330亿资金已然消耗殆尽,负债规模不断攀升。在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8-2023年,顺丰的负债规模已经从347亿元攀升至1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从48%上升到53%。现金流困难,负债规模激增,在如此压力下,选择港股二次上市来募集资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快递赛道增量不增利近日,国家邮政局发布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01.6亿件,同比增长23.1%,业务量再创新高;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530.0亿元,同比增长15.1%。从需求看,无论是节假日还是电商大促,都推动了快递业务量的增长。但是,在快递单量逐步攀升之际,快递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单价低。简单来说,就是增量不增利。顺丰在2021-2023年,控股毛利率分别为12.37%、12.49%、12.82%,销售净利率分别是1.89%、2.62%、3.06%。而在2017年,顺丰上市之初,毛利率高达20.07%、销售净利率为6.68%。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几近腰斩。毛利率的腰斩,也直接性的连累到顺丰的股价。顺丰在在2021年2月,股价一度达到阶段性高峰的121.07元,但到了现在,股价仅有35.65元。市值市值也大幅缩水,从2021年巅峰时期的5000多亿元缩水为目前的1717亿元。
来源:网络
种种因素叠加下,市场机构对顺丰的二级市场前景并不看好。
中银证券将顺丰控股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从111.70亿元下调至101.25亿元;华创证券也将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期由96.9亿元降至93.2亿元。对于顺丰来说,二重上市港股,是缓解营收不佳、负债率高涨的最优解的办法。只是太多的不利因素叠加,能否在股市上筹募到足够的资金,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