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安联集团“有进有退”耐心布局中国

来源:经理人杂志 2024-07-31 14:27:4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安联集团“有进有退”耐心布局中国)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保险巨头,安联深耕多年,目前已在寿险(包括养老行业)、财产险、信用保险和基金管理等金融核心业务进行了全面布局。安联人寿作为其寿险业务旗舰,“合转外”后随大势经营有所回落,但公司保持稳健的风控,偿付能力充足率稳中有升。在财险业务上,安联集团为了更好地本土化发展,引入京东集团将独资的安联财险改造成合资的“京东安联财险”,依托京东集团的互联网生态,打造新型的财险模式。

安联集团在中国再落一子

2024年6月24日,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民养老”)发布信息披露公告,根据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开征集投资人的结果,公司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有限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简称“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

根据公告,此次增资完成后,国民养老注册资本将增至113.78亿元人民币。安联投资将全额认购本次发行的新股,拟出资283,918,367元,其中注册资本部分为227,551,020元。交易完成后,安联投资将持有国民养老2%的股份,而现有股东将不参与此次增资。

根据业绩报告,2021年、2022年,安联集团的总收入分别为1485亿欧元、1527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5.7%、2.83%;2023年集团业务总量同比增长5.5%,达到1617亿欧元。

安联集团的其他经营指标也保持了良好态势。2021年-2023年,集团营业利润分别为134亿欧元、142亿欧元、147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24.6%、5.7%、6.7%。2023年,集团欧洲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212%,较2021年底的209%提升了3个百分点。

2023年,在已披露信息的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安联人寿的净利润排名为第8位,实现净利润3.3亿元,而作为安联在中国布局的财险板块之一,京东安联财险2023年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56.92亿元,净利润3008.29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不管是在2019年,安联集团引入京东集团战略投资,将旗下“安联财险”从外资独资变身合资财险公司“京东安联财险”,还是在2021年接手中信信托所持的中德安联人寿股份,将后者变身为外资独资的“安联人寿”,都充分体现了安联集团在中国灵活的、本土化的市场战略。

据公开信息,目前安联集团在华已经拥有了包括寿险、财产险、信用保险和基金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部金融核心业务,包括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安联人寿、京东安联财险、安联寰通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安联世合国际救援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及裕利安怡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多次表示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和信心。“一直以来,中国就是安联集团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是安联集团亚洲增长战略的核心。”“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机遇,将是安联持续发展的引擎,安联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

“合转外”的安联人寿稳扎稳打

2021年11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公告,公司外资股东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安联(中国)”)受让中信信托所持49%股权事宜获批。

2022年9月,该股权变更正式完成,安联(中国)100%控股中德安联人寿,中德安联人寿的企业类型从中外合资公司变更为外国法人独资公司,完成“合转外”,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商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及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2022年12月2日,中德安联人寿宣布已获上海银保监局批准,公司更名为“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安联人寿”)。

● 业务发展进入“瓶颈”

“合转外”之前的几年,安联人寿经历了一波高速增长。2017年-2019年,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0.42亿元、49.46亿元、57.3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3.79%、22.38%、15.88%。

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及行业周期的影响,安联人寿业务增长受挫。2020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59.74亿元,同比增长4.23%;2021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56.28亿元,同比下降5.79%。2018年-2020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65亿元、6.9亿元、5.28亿元,呈下降趋势。不过,2021年,公司净利润达6.28亿元,同比上升18.96%。

2022年,安联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63.02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行业保费收入增速9.2个百分点;年化新单保费9.81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行业3.4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19亿元,再度转入下滑通道,同比大幅下滑33.28%。

“合转独”之后首个完整年度的2023年,安联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3.87亿元,同比下滑14.52%。其他多项重要经营指标也表现不佳;公司实现净利润3.29亿元,同比下滑21.48%。

从保费收入构成来看,分红险是安联人寿每年保费收入贡献的主力军,2023年公司分红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了4.05%至34.62亿元,所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升至64.27%。除了分红险,其同期传统险种和万能险的收益也均同比有所滑落。

此外,被安联人寿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健康险增长情况也较为缓慢,2023年取得的收入为12.26亿元,增速仅为1.83%。2023年公司保费收入下滑幅度超过两位数,与行业保费收入9.13%的增速背道而驰。

导致安联人寿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更有来自于成本端的压力。

虽然2023年该公司营业支出同比微降7.12%至69亿元,但该指标下的退保金、赔付支出、保单红利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用等详细支出项却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挤压了盈利空间。

具体来看,2023年安联人寿的退保金为3.96亿元,同比增长6.74%;赔付支出为7.58亿元,同比增长15.73%;保单红利支出3.89亿元,同比2022年的仅为329.42万元可谓翻倍式激增;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为8.13亿元,同比上升2.65%。

历年年报数据还显示,近些年来安联人寿退保金一路走高,2018年-2022年分别为1.62亿元、2.02亿元、2.16亿元、2.71亿元和3.71亿元。而且,公司2023年退保金集中度也很高,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全部都为分红险,且总计退保金额达到了1.68亿元,占比42.42%。

●“先质后量”:保持偿付能力充足率

安联人寿从合资变为外资独资,无疑是安联集团加强在中国布局的关键一步。据公司披露,目前安联人寿已在中国境内约10个省份和直辖市设立多家营业机构,业务范围涵盖寿险、财产险、健康险、信用保险、资产管理、旅行救援等所有核心业务。

此外,从保费规模横向对比来看,诸如工银安盛人寿、中英人寿、中信保诚人寿、中意人寿、中宏人寿等这样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其保费收入均早已突破了百亿,但目前安联人寿的规模仍处于百亿元以下,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但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安联人寿保持着较为稳健的经营质量,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所提升,2024年一季度末分别为238%、247.35%,分别较上一个季度提升了23.18个百分点和13.99个百分点。

近年来,安联人寿在“进”的同时,着力保持着高质量经营的“稳”。如在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方面,2022年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9%,在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排名第8位;另据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安联人寿最近一次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AAA级。事实上,同期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仅有两家获得这一评级。

2023年,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继续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3.6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50%,分别较2022年上升1.49和1.58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经营成长性看,2022年安联人寿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0.8%,位列非上市寿险公司2017-2021年五年均值第1名。从投资端来看,2022年在资本市场震荡波动的环境下,安联人寿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02%,位列非上市寿险公司前5位。从业务品质看,安联人寿亦保持优异稳定发挥,2022年服务质量指数为89.8分,在外资公司中排名第一;13个月保费继续率92.2%,处于行业优秀水平。

● 对接海外资源“押注”健康管理

安联人寿在中国的布局目前基本已覆盖直保端、渠道端、服务端全链条,和很多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脉络相似,其在中国业务版图主要从分红寿险、传统寿险进一步扩大到健康险,而健康管理则被其认为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早在2022年,国家发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号召,安联人寿充分利用外资险企的优势,连接国际化的高端医疗资源,把欧洲最大的医疗集团德国赫利奥斯引入国内,进一步完善自身覆盖预防、诊断、就医到病后康复的全链式健康管理体系,满足中高收入家庭对便捷、优质海外就医服务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发力健康管理业务,近年来安联人寿在中国寿险市场的布局动作最大,在三大渠道协同发力,制定未来的行动路线图。即在营销员渠道全面打造3.0组织发展模式,构建精细化服务体系;在银保渠道坚持价值高于规模的理念,与合作银行深度经营、共同发力,满足中高收入人群“健康保障”“人身保障”“养老保障”等多元化的需求;在多元渠道不断丰富产品线,筛选优质保险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但安联人寿亦面临不少挑战。

近些年,外资保险经营成效不高,业绩也伴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下行趋势,回顾原因,既有经营水土不服,亦有战略定位不清等问题存在,外资机构的想法往往和中国市场存在差异,需要很长的磨合过程,这对于安联人寿而言也是如此。

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放眼目前整个亚太区,中国市场竞争环境最为激烈,行业“马太效应”明显。首先,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险企代理人团队比包括安联人寿在内的中小险企建得更好,更加稳定。其次,国内互联网线上保险新业务的冲击也会给安联人寿带来一定经营增长压力。

更复杂的国资、合资、外资股权结构的诸多险企持续发力,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和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安联人寿仍需在新的业务、渠道及转型模式上探寻差异化竞争之路。

“独转合”的京东安联渐入佳境

财险板块的布局上,安联集团持有京东安联财险50%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京东集团为第二大股东。而京东安联财险是安联集团旗下原100%控股的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安联财险中国”),通过引入京东集团等四家中资股东,从而变身为中外合资财险公司。

2018年7月24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了安联财险中国的增资方案,注册资本从8.05亿元人民币增至16.1亿元。其中,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4.83亿元,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1.9964亿元,深圳汇京通达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6874.7万元,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5361.3万元。

增资后,安联财险中国的股权结构变更为:安联集团持股50%,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持股30%,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2.4%,深圳汇京通达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27%,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3.33%。

引入京东集团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安联集团对中国互联网财险市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2019年,我们在合资第一个完整的年度就实现了全面盈利,这已经创造了一个不可能,一年前,这看似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时任京东安联财险CEO的徐春俊在发给全员的邮件中如是写道。

事实上,京东安联财险保费收入自201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公司保费收入分别为25.3亿元、37.65亿元、49.29亿元。

2023年,京东安联财险保险业务收入56.92亿元,同比增长8.28%,较2019年增长107.83%;净利润与综合收益均实现扭亏转盈,分别为3008.29万元、1620.78万元,2022年同期为-1703.89万元、-7004.87万元。截至2023年末,京东安联财险总资产规模77.91亿元,同比增长5.47%。

合资后京东安联财险的保费规模实现了大规模增长,与京东投入资源支持是分不开的。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同意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受让东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有的3%股权。转让后,京东持有京东安联财险股份比例升至33%。增持无疑意味着京东集团对公司未来的看好。

京东集团的增资投入与业务赋能使得京东安联财险的业务结构、经营表现发生较大变化。

自2022年以来,退货运费险成为京东安联财险第一大险种。数据显示,2023年,京东安联财险退货运费险业务收入12.84亿元,保费收入占比超过1/5。事实上,早在2019年京东入主的首个完整年里,京东安联财险退货运费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4.60亿元,较2018年度增长9581.44%。

我们注意到,京东生态体系中还有“京东健康”等板块,未来京东安联财险将在其中发挥哪些价值,的确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保诚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