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革新还是泡沫?

来源:投资者网 作者:王健凡 2024-08-05 18:01: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革新还是泡沫?)

《投资者网》王健凡

2023年6月13日,晶泰科技(股票代码:2228.HK)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作为“国产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还快过黑芝麻智能,成为港交所"特专科技"第一股。

此次公开发行中,晶泰科技引入了8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李兆基之子李家杰、天使投资人龚虹嘉、国盛资本、百奥赛图及法盛资本等。上述基石投资者共计认购3.377亿港元的发售股份,占新发行规模的34.12%,占上市后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1.88%。

融资方面,晶泰科技以每股5.28港元的价格发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净募集资金约8.96亿港元。截至2023年8月1日收盘,晶泰科技每股报5.5港元,对应市值约189亿港元。

从2021年搁置赴美计划到2023年成功上市,公司将此归功于港交所18C章的及时推出。然而,在当前资本市场趋冷的背景下,晶泰科技的上市能否成为AI制药行业投融资回暖的转折点,仍有待观察。

踩在风口上

2023年3月,英伟达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表达对AI医疗的重视,聚光灯再度聚焦到了"AI制药"这一新兴领域。

AlphaFold和ChatGPT等AI工具的问世,最早将"AI制药"的概念带入公众视野。此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药物、疾病、基因和蛋白质数据,而算法迭代和算力提升则为处理这些数据提供了必要条件。多项技术的进步融合,为AI驱动的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与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相比,AI+制药有望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投入,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制药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式。

成立于2015年的晶泰科技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生命科学和新材料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研究。公司声称基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实验机器人等技术,为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提供服务。

公司的人才结构也反映了其极强的科研属性。三位创始人温书豪、马健和赖力鹏均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在989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1.8%,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员工超过半数。

在AI的风口下,晶泰科技自成立起便受到众多投资者的积极关注。

公司在上市前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额高达7.32亿美元。2021年D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19.68亿美元。公司股东包括红杉资本、腾讯、国寿成达、五源资本和谷歌等机构。其中,腾讯自2015年参与A轮融资以来多次增持,累计持股13.66%,成为晶泰科技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

作为一家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公司,晶泰科技的估值被一些市场观察者认为偏高。目前来看,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也未能完全符合市场预期。除上市首日出现短暂上涨,如盘中涨幅一度高达25%外,股价随后迅速回落,并数次跌破发行价。

收入增长难掩亏损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0家AI制药公司上市,其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AI Biotech(自主研发产品管线)、AI SaaS(为药企提供AI辅助开发平台)和AI CRO(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先导化合物)。

按照这个分类,晶泰科技属于AI CRO类型,业务模式上更接近临床前CRO,主营业务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和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两项。

区别于AI Biotech企业需要亲自下场做药,晶泰科技主要承接下游客户的订单,完成约定的临床前研发环节,并据此确认收入。

这种模式相对安全,无需承担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也能避免研发阶段无收入的窘境。受益于此,晶泰科技近年来业绩增长较为稳健,2021至2023年分别实现年度收入628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66.7%。

业绩增长源于客户的稳定。公开资料显示,晶泰科技已为全球300多家机构提供服务,其中不乏全球顶尖的生物技术与制药巨头。2020-2023年,公司的客户留存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

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AI+CRO类企业承接订单的核心在于其研发能力得较强,得有能力赢得客户的信赖,而这需要有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支撑。

2021到2023年,公司的研发支出从2.13亿元激增至4.81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50%,,分别占经营开支约52.4%、53.5%及49.8%,占收入的比例维持在338.5%、269.2%、275.6%这样的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I制药赛道尚未诞生真正的商业化产品。据波士顿咨询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范围内仅有24个AI发现的药物分子完成了I期临床,10个完成了II期临床,至于最为关键的III期临床,则是一片空白。

在AI制药成果迟迟未能"撞线"的大背景下,制药企业的相关投入多半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外包给像晶泰科技这样的AI+CRO企业的订单金额可能还比较有限。

此背景下,晶泰科技目前的收入规模尚不足以覆盖高额的研发、销售等费用,仍处于亏损状态。2021到2023年,公司的净亏损分别高达21.37亿元、14.39亿元和19.06亿元。

目前看来,晶泰科技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药物及材料科学研发市场的景气度。

然而,在当前国内医药融资环境尚未明显改善的大背景下,公司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订单的获取易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市场空间可能相对有限,且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站在十字路口

纵观全球AI制药版图,不难发现,这个朝阳产业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正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

目前,制药界对AI技术能够交付的边界,已经形成了诸多共识。简单来说,新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但离彻底颠覆传统流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企业仍在亏损泥沼中挣扎。据统计,相关企业中,仅薛定谔在2023年实现上市以来的首次扭亏,实现净利润4070万美元。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2021年以来AI制药领域的热度有所降温,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资本都开始从过去的"讲故事"转向更加务实的"看成绩"。

根据"智药局"统计,在国内AI制药企业中,除已上市的晶泰科技和二次递表港交所、冲刺年内上市的英矽智能外,仅有药物牧场、深势科技、剂泰医药走到C轮融资。其余绝大多数公司都还处于天使轮到A+轮阶段,只有1家企业获得了B+轮融资,中后期融资案例十分罕见。

前路未卜,变局正酣。这场变革的峰回路转,还有待见证。(思维财经出品)■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黑芝麻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