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外资保险列队进入中国市场,从重“质”到重“量”

来源:经理人杂志 2024-08-06 11:40: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外资保险列队进入中国市场,从重“质”到重“量”)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文:李陵

随着中意财险“合转外”的落地,外资在中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独资、控股、合资、参股的经营矩阵。从发展路径看,大多中资险企通常先追求规模,然后再重“质”。相对而言,外资保险公司往往先质后量。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险企往往采取“小而美”的发展策略,更愿意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类客户进行创新。

而且将自己清晰地定位为综合的风险管理者而不是财富管理者的外资险企,更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国市场上的分红保单、外汇保险保单等创新型产品都是外资险企率先推出的,而外资险企在保险产品、服务模式以及科技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带来了中国保险市场的活力和进步,成为推动中国保险行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在中国保险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恒强的格局下,在保费规模上并未形成明显优势的外资险企,如何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和强化市场地位,值得关注。可以肯定的是,独资及外资险企的加入会提高市场竞争的烈度,对中资险企的市场份额构成挑战。同时,外资险企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及更加成熟的风控模式,必将推动保险业服务标准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市场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进入2024年,外资布局中国保险行业的步伐在加快和加深。

2024年5月,中国太平与比利时富杰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富杰拟向太平养老投资10.75亿元,获得太平养老10%的股权,双方将在养老金融领域进行战略合作。

2024年,美国保德信、意大利忠利集团、比利时富杰集团、安联集团等外资保险巨头也通过股权收购、“合转外”、战略投资等方式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业内专家表示,外资险企加速进入中国,不仅给国内保险市场带来更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长期保障理念,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同时,也将给中资险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合转外”继续

2024年5月15日,中意财险公告称,原股东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石油资本”)将持有的51%股权转让给忠利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忠利保险”)事项已获监管批复。

据透露,忠利保险以近99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中意财险51%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中油资本将退出公司股东名单,忠利保险持有中意财险100%股权。而中意财险将不再具备国企背景,成为国内第四家“合转独”的外资保险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4月,中意财险是经原保监会批准在京成立的全国性合资财险公司,也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财险公司,中方股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所属的中油财务公司,外方股东为意大利忠利保险集团。公司成立时初始注册资本为5亿元,合资双方股东各持有50%的股份。

2008年12 月,中油财务将其所持的50%的股权转让给中石油集团。2009年4月,忠利保险将其持有的1%股份转让给中石油集团,中石油集团、忠利保险分别持有中意财险 51%和49%的股权。2016年9月,中国石油集团将其持有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中油资本。

中油资本持有中油集团的相关保险资产,控股、参股专属保险公司、中意财险、中意人寿、昆仑保险经纪,分别经营保险业务、保险经纪业务。

而成立于1831年的忠利保险,作为世界几大著名保险集团之一,迄今已有190多年的保险经营经验,旗下的100多家保险及金融实体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

依托两大实力股东,中意财险的经营状况却一直平平无奇。

2013年,中石油专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专属保险”)成立后,中油集团资源更是明显向其倾斜,也逐渐分流了中意财险的部分业务。

从中石油专属保险经营数据来看,与中意财险可谓“同宗不同命”。由中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共同发起设立的中石油专属保险初始注册资本50亿元,为中石油集团及关联企业提供财险、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等保险保障业务。这与中意财险的业务范围存在一定重合。

自2014年至今,该险企始终保持盈利。2024年一季度中石油专属保险共实现净利润1.2亿元,保险业务收入7.65亿元,保费规模已达去年全年的67%。

与此同时,中石油集团对中意财险的业务支持几乎呈直线下滑。2013年中石油专属保险成立当年,该项占比为57%,仅仅3年后,即2016年已下滑至28%,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之后仍持续下滑(图表1)。



后者因此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据统计,2014年至今中石油专属保险已累计盈利36.08亿元。而中意财险的经营起色不大,2010年至今,中意财险共经历14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累计亏损3.18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盈利0.08亿元。

2020-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中意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6.75亿元、7.98亿元、9.19亿元、12.3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87.52万元、954.78万元、2816.30万元、2002.02万元。

拿下中意财险100%股权后,进入中国20余年的忠利保险表示,收购中油资本所持中意财险股权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由集团完全拥有和控制的产险业务,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在此之前,保险业发展40余年,一直只有友邦一家纯外资保险公司,直到2021年11月,中德安联人寿“合转外”转身外资获批,并于次年更名“安联人寿”。同年12月,汇丰保险(亚洲)受让国民信托50%股权获批,转让完成后,汇丰保险(亚洲)全资持股汇丰人寿,汇丰人寿由合资企业转为外资独资企业。

经过近十多二十年的合资之后,海外保险巨头纷纷抓住中国金融开放的关键时机,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变为独资公司,无疑是看中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潜力。

与之相类似的,更多的外资险企同样在持续增加中国市场投资,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增资、提升持股比例、新申请牌照等措施。甚至还通过不断收购中资股东所持股权,将中资保险公司变为外资保险公司的做法,“安达系”收购华泰保险就是典型案例。

“内转外”典型案例:华泰保险

华泰保险是一家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原华泰财险),注册资本金为40.22亿元,总部设在北京。

华泰保险由63家股东发起设立,从成立之初股权就处于分散状态。2002年7月,安达天平再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安达天平)、安达北美洲及安达美国受让部分股东转让的股权,成为华泰保险的股东,分别持有13330万股、8170万股及80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6.13%及6%。至此,“安达系”合计持有华泰保险22.13%股权,而后者也成为外资参股保险公司。

安达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财产及责任保险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之一,长居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之中。安达集团在54个国家和地区经营业务,向客户提供商业和个人财产责任保险、个人意外和补充健康保险、再保险以及人身保险和服务。

2019年3月,安达百慕大保险受让华泰保险原股东所持股权获批,由此安达系对华泰保险的持股主体增加为4家。这4家公司对华泰保险的合计持股提升至26.18%——突破了25%的关键股比,由此,华泰保险集团由“中资”变为“合资”性质。

其后,安达集团不断从其他股东手中收购华泰保险股权。

2019年11月,君正集团向安达天平再保险转让了华泰保险15.31%股份。转让完成后,“安达系”持有华泰保险约46.2%的股权,离控股一步之遥。

2022年11月18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批复,同意华泰保险变更股东,一次性批复安达系2家两家公司受让多家华泰保险股东所持股权,受让股份合计14.43亿股,对应股权比例为35.88%。

至此,“安达系”下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持有华泰保险13.44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33.4203%;安达美国保险公司持有华泰保险5.1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2.9110%;安达天平再保险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5.9576%,安达百慕大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0.9310%。

转让完成后,“安达系”4家公司持有的华泰保险股权比例为83.2199%,拥有绝对的控股权,而华泰保险也成为中国第一家从“中资”转为“外资”的保险集团。

对于不断增持华泰保险的原因,安达方面曾表示,“对中国以及中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巨大潜能满怀信心。”

在获取了公司控制权之后,安达集团开始对管理层进行“换血”。2022年,出身“安达系”的王俊建担任华泰财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银保监核准。曾就职过华泰保险后投身安达系的李存强,也再度回到华泰保险,出任华泰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首席战略官,华泰人寿公司董事长。

Wind数据显示,2017-2021年,华泰保险分别实现净利7.5亿元、5.24亿元、14.04亿元、14.71亿元、13亿元。



但真正跨入“安达时代”之后,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集团旗下华泰人寿的经营低迷不振。2021年-2023年的三年间,华泰人寿营业收入在83亿元一线原地踏步,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2.25亿元,较上年的2.82亿元大幅下滑,由盈转亏。

2023年,华泰人寿实现营业收入83.79亿元,同比微增0.28%。其中,保险业务收入为73.12亿元,同比增长2.82%;投资收益为12.08亿元,同比下降15.97%;归母净利润更是下滑至-8.93亿元,出现较大亏损,且亏损额较2022年扩大296.61%。

不过,从偿付能力指标看,华泰人寿在经营层面还是保持了相当的稳健性。偿付能力报告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延续亏损态势,季度末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23年四季度末上升2.81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微降0.70个百分点。

事实上,通过股权收购实现对中资或合资险企的控股,已经是外资巨头在中国的常规操作。

2014年2月,法国安盛集团(AXA)宣布完成对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0%的股权收购,成为安盛天平的最大控股方,安盛天平财险也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

2014年2月,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Starr Indemnity & Liability Company,简称史带)获得大众保险第一批39.19%的股份转让,加上此前史带已持有的20%股份,史带共持有大众保险59.19%股份,成为大众保险控股股东。

外资股东积极注资输血

2023年8月,德国安顾集团受让山东国投15%德华安顾人寿股份获批,股权变更后,德国安顾集团及其权属企业在德华安顾人寿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65%,成为德华安顾人寿控股股东。其中,德国安顾集团持有德华安顾人寿35%的股权,并通过其子公司德国安顾人寿保险股份公司持股30%,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5%。

德华安顾人寿由德国安顾集团及其权属公司与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于2013年成立,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山东省的全国性寿险法人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德华安顾人寿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为6亿元,成立之后到2021年经过三次增资,将注册资本逐步提升至20亿元。

2022年末,德华安顾人寿发布第四次增资公告称,拟增加资本金4亿元,其中2.4亿元计入注册资本,其余1.6亿元计入资本公积。该次股权转让和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20亿元增加至22.4亿元。

就整个行业来看,2021年以来,拥有外资背景的安盟财险(原名“中航安盟财险”)、爱和谊、同方全球人寿、瑞再企商、中荷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不同程度增加了注册资本金(图表3)。



安盟财险是中国唯一一家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航投资)和法国安盟农业相互再保险全国总公司(法国安盟)各持有50%的股份。

公司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较为缓慢。2012-2022年,公司净利分别为28.01万元、0.45亿元、-1.18亿元、0.15亿元、0.20亿元、0.47亿元、0.35亿元、0.17亿元、-1.34亿元、0.10亿元、0.18亿元。公司盈利水平不高且波动较大。两次亏损金额均超1亿元,10年间整体净利为小额亏损。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93亿元,净利润0.05亿元。分季度来看,前两季度净利均亏损,直至第三季度才扭亏为盈。

2021年9月,安盟财险(当时名为“中航安盟财险”)发布公告,提出增资计划,当时的中方股东中航投资和法国安盟均完成内部审批程序,同意各增资1.5亿元人民币,将公司注册资本从11亿元提升至14亿元。2022年2月,该增资事项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2023年12月,中航投资将安盟财险半数股权挂牌出让2个月后,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蜀道集团”)接手这部分股权,成为安盟财险的中方股东。

对于最新一轮增资,瑞再企商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潘韶辉表示,“瑞再企商获得集团的新一轮增资,体现了瑞士再保险集团保持对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长期植根中国的愿景和承诺”。并且他认为,此次增资也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积极影响,符合公司整体利益,促进公司持续稳健健康发展。

入股优质人身险公司:双向奔赴

养老险市场一直是外资亲睐的板块。

2024年5月20日,中国太平公告与比利时富杰集团订立增资协议。根据协议,富杰同意有条件认购,而太平养老同意有条件发行相当于太平养老扩大后的已发行股本约10%的认购股份,以人民币10.75亿元为对价。

此次增资完成后,太平养老的注册资本将从30亿元增至约33.33亿元。与此同时,根据股东协议,在股东协议签署日后三年内,富杰还可选择继续认购太平养老发行的股份,持股比例最高可增至24.99%。

成立于2004年的太平养老,是太平保险旗下专业经营养老金业务和员工福利保障业务的重要子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国有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据年报信息,太平养老目前分支机构共四级,其中二级机构28家,覆盖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

2024年第一季度末,太平养老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0.08%、239.87%,总资产314.4亿元,净资产34.75亿元;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31.15亿元,净利润476.5万元。2023年第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AA级。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市场对养老保险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大。2023年末,《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推动养老保险公司重塑定位,回归主业,有序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实现机构、队伍平稳转型。

2024年,太平养老提出要聚焦主业转型,做优做强养老属性主营业务,加快构建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核心能力,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风险控制有效性,平稳度过转型调整期。

在此转型调整期,引入“外援”的太平养老自然有多重打算。中国太平在公告中表示,引入富杰作为投资者有助于补充太平养老的资本金,为其做大养老保险业务提供资本保障,支持业务发展。

同时,“通过建立资本纽带,推进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太平养老将研究借鉴富杰在国际成熟市场上养老保险产品设计、销售管理、客户服务、投资运作等方面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经验,进一步巩固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在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作为欧洲较大型保险公司之一,富杰早已是太平集团的“合作伙伴”。截至目前,富杰分别直接及间接持有太平人寿24.9%股权,直接持有太平资产20%和太平再保险25%股权。

关于买入太平养老股权,富杰集团董事长巴特·德·斯梅特(Bart De Smet)表示,中国的养老金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养老金市场之一,增长潜力巨大。太平养老作为中国重要的养老保险公司之一,是富杰集团把握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机遇的理想平台。

● 友邦投资中邮:迄今最大增资引战 

2021年4月,已经开业11年的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人寿”)披露增资计划,着手推进混改。三个月后,公司增资计划出炉,拟引入友邦保险作为战略投资者。

根据增资方案,中邮人寿拟增发71.63亿股并由友邦保险出资120.34亿元认购全部增发股份。增资完成后,中邮人寿的注册资本将由215亿元增加至286.63亿元,股份总数增加至286.63亿股。友邦保险将持有中邮人寿24.99%股份,成为中邮人寿第二大股东,中国邮政集团的持股比例由增资前的50.92%稀释至38.2%,仍为中邮人寿第一大股东。其他股东中,中邮资管、中国集邮公司、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的持股比例将分别下降至15%、12.19%、9.62%。

2022年1月,该增资方案正式获得银保监会批复,成为中国保险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增资引战项目。增资完成后,中邮人寿的注册资本金超过了中国人寿,跃居寿险行业第三。而中邮人寿也由一家国有全资寿险公司变身为中外合资寿险公司

与其他寿险企业依靠的“代理人模式”明显不同,中邮人寿依托邮政集团独一无二的渠道资源,构建了以邮银渠道为主、多元渠道为辅的业务布局。通过与邮储银行的分销合作关系,中邮人寿可触达全国约4万个金融网点以及超过6亿名零售客户,在22个省份销售产品,覆盖邮储银行分销网络的80%。

而友邦人寿是有着“最强代理人”之称的国际保险巨头,双方强强联合,当时被市场解读为资源优势互补。友邦保险曾表示,对中邮人寿的投资将令其受益于拓宽的寿险市场机遇,“以及与我们现行的中国战略互补的分销渠道和客户群所带来的潜力。友邦保险将利用集团总部的资源为中邮人寿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议和支持,包括产品开发、科技、投资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就拓展和深化中邮人寿独有分销潜力方面的支持。”

2020年,中邮人寿实现营业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保费收入820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13.16亿元,同比减少22.01%。其保费收入已经跻身人身险公司第九位,成为当年保费收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

中诚信评级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邮人寿来自于邮银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比均超过99%。

2022年、2023年,中邮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914.34亿元、1098.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5%、20.16%。2021年、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4.03亿元、3.97亿元,2023年则巨亏120.14亿元。

对于2023年发生的巨额亏损,中邮人寿在年报中解释道,“主要是因750曲线波动影响以及投资收益未及预期所致。按照监管规定,传统险按照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折现,随着750曲线持续波动导致本公司2023年阶段性大幅增提准备金,影响公司会计利润112.1亿元。”

但“公司已于2024年执行新保险合同准则”,按照新准则要求,公司对2023年财务报表进行了重述,“重述后本公司2023年净利润为正。”为更好地评估及比较经营业绩表现及趋势,“公司使用营运利润指标予以衡量。2023年公司实现营运利润34.4亿元。”

引战之后,中邮人寿还致力于践行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在2023年年报中,公司明确表示,“以牵手友邦保险为契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度加强股东协同,探索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管理创新。”

● 再保险市场也是“香饽饽”

2024年6月4日,前海再保险发布公告称,腾邦国际持有的公司10%股权由买受人保德信国际竞得。2024年3月8日,保德信国际将上述股权转让给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简称“保德信保险”)。

前海再保险内部人士认为,保德信对公司的投资,表明其充分认可公司前期的经营成果以及对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的看好。

目前,中国共有14家再保险公司。其中,6家为中资再保险公司,分别为中再寿险、中再产险、前海再保险、太平再保险、人保再保险、中农再保险。8家为国际再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分别是瑞再北分、慕再北分、汉诺威再上分、法再北分、德国通用再上分、RGA美国再上分、大韩再上分、信利再保险。

再保险业务基于原保险合同展开,再保险业务覆盖直保公司人身险及财产险全险种业务,直保行业的发展对再保险行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截至2023年末,再保险公司资产规模达到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9%;2023年,再保险行业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318.42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较上年下降7.41个百分点。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再保险行业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仍保持高水平,头部险企排名稳定。截至2023年末,在国内全部14家再保险公司中,保费收入前5的再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保持在75%以上。其中前2大再保险公司——中再寿险与中再产险市场占比在50%左右,市场集中度高。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将扩大再保险市场空间,未来在再保险政策红利与需求红利释放下,再保险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2023年末,共有15家国内保险机构获批成立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并准予开业,达信(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批成立上海再保险分公司,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将促进国内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加速再保险业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成型。

保费规模稳步提升净利表现分化

2023年,外资险企中,作为唯一一家港股上市外资险企的友邦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规模最高,达到607.61亿元,且其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也达到可观的19.05%。

在《中国保险家》统计的非上市外资险企中,招商信诺人寿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规模最大,达到346.46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0.65%;其次是大都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规模达187.41亿元,同比增速15.33%;安盛天平保险业务收入达到65.35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7.57%。

总体而言,在我们统计的14家外资险企中,除了安联人寿和东京海上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下滑外,其他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均较2022年有所提升。其中,汇丰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增幅居首,较2022年提升96.27%达到73.11亿元。

从净利润情况来看,14家公司中,有10家2023年实现了盈利。其中,美亚保险、安盟财险、爱和谊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2.93亿元、3.30亿元、0.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03%、40.55%、48.54%。

而招商信诺人寿、大都会人寿、中英人寿2023年虽然也实现了盈利,但净利润大幅下降,下滑幅度分别为45.16%、50.69%、96.86%。

东京海上、同方全球人寿、安联人寿2023年净利润下滑约两成。瑞再企商、安盛天平、汇丰人寿则仍处于亏损中,不过汇丰人寿和安盛天平亏损规模均较2022年缩小(图表4)。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规模大小,不少外资险企已经保持了多年连续盈利。2023年净利润同比“腰斩”的大都会人寿已连续13年保持净利润为正,目前行业能做到这一点的寿险公司只有15家。

美亚保险2023年的保险业务收入仅为20.76亿元,较上年增长9.21%,但净利润同比增长四成,并已实现连续八年盈利。在2023年,美亚保险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由于较好的承保表现,公司本季度实现承保利润7598万元,税后利润7034万元,导致实际资本增加8112万元。”

● 业务表现整体优于中小险企 

据“十三精”的统计,从2022年及之前几年的数据看,71家寿险公司(其中,中资寿险公司45家,外资寿险公司26家),2022年26家外资寿险公司的原保费收入为3313亿元,保费占比提升了近一个百分点,达到了11.6%,保费增速12.3%,超过了中资公司10个百分点。

从盈利能力看,2022年26家外资寿险公司中15家盈利,11家亏损,亏损面略优于中资公司,但外资公司整体净利润63%的降幅,则远大于中资公司25%的降幅。

从ROE看,2022年中资公司的整体ROE达到了10.2%,外资公司整体只有5.5%,并且从过去10年的ROE来看,外资公司和中资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似乎也还存在着一段不小的差距。

不过,2022年之前的10年,外资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速一直高于中资公司,市场占比也从2012年的5%,提高到了2022年的11.6%。因此,从成长性来看,过去10年,外资公司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资公司。

如果考虑到中资公司利润主要由头部的“老七家”贡献,剔除“老七家”的盈利数据后,外资公司的整体盈利表现优于除了老七家之外的中资公司整体。

此外,从公司持续盈利情况来看,过去5年,能够持续实现盈利的中资公司有16家,占比36%,而持续盈利的外资公司则有14家,占比达到了54%,因此,从盈利的持续性来看,外资寿险公司确实整体优于中资寿险公司。

看中“长线”价值

不管是接手中资股东所持股份将公司“合转外”,还是积极注资扩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也或者是投资公司股权,无一不显示出外资机构对中国保险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安联集团近日发布的《2024年安联全球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保险市场表现优异,总保费收入增长9.1%,达到6540亿欧元,创下近几年的最快增长。预计中国保险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未来十年总保费将保持7.7%年均增长率,巩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

安联人寿总经理崔毳也表示:“中国是安联集团全球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也是安联亚洲增长战略的核心。安联一直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多家外资险企表露出要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份额,加速企业扩张的决心,并为达到该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和规划。

以单一财产业务进入中国多年的安盛天平,其首席执行官(CEO)左伟豪表示,“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保持比较稳定、高速的增长,因此安盛天平对于整体前景很有信心;其次,对比国外其他市场而言,国内保险的深度、密度还有很大的成长发展空间;从公司布局的角度来说,安盛天平从2019年开始产品多元发展,并且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将持续。”

刚刚在2023年完成增资的瑞再企商早在2010年就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并于201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主要开展非车险业务,包括财产险、意外与健康险、责任险、建工险、信用保函、全球保单等。

瑞再企商的CEO Jonathan Rake表示,“公司今年及未来五年发展计划中,并未包含过多扩张目标,而是聚焦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在长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寻找新的机遇。”

除了大型商业领域的核心业务外,瑞再企商还计划利用科技和渠道伙伴关系将业务扩展到目标中型市场,满足日益增长的风险减量需求。同时,瑞再企商也通过全球保单项目、保函业务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十大承包商国际业务中,瑞再企商目前已参与了其中七家公司的国际保函服务。

不唯规模论“英雄”

外资险企已在中国市场形成一股新生的力量,他们国际化的经营理念,无疑将为国内险企带来管理理念和风控理念的进阶,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中国部分保险公司经历了“唯规模论”的粗放式发展阶段,由此积累了种种问题,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而从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历程可以看出,大部分外资险企并不急于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而是会根据自身差异化特色优势,对经营范围、经营区域和渠道建设进行明确规划,力求客户精准、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并且会依托外资股东成熟的风险管控经验,持续优化产品业务结构,避免粗放发展。

这些都可为当下中国保险公司寻求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一种借鉴。

与此同时,外资主体的不断丰富,必将会对国内保险市场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外资险企通常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更广泛的国际网络和资源,不仅给国内保险市场带来更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长期保障理念,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

但外资的涌入也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给中资险企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意味着中资险企需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应对外资险企的挑战。

中泰证券策略分析师张文宇认为,“可以借助外资险企丰富的全球化管理经验和资源,在中国保险市场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油资本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