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追高的投资建议)
陈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本文原载于《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从投资的原理来说,一个资产有没有价值,和它之前的价格涨跌没有本质的关系:一个最终涨了100倍的股票,在它刚涨了10倍的时候仍然是好股票;而一个下跌了99%的股票,在它刚下跌了90%的时候,仍然是糟糕的投资。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在一种资产(不论股票、债券、房地产还是商品)的价格大涨以后,我们往往会听到铺天盖地的推荐建议。而我对这类追高的投资建议,总是抱有天生的警惕。
当我听到追高的投资建议时,在思考这份投资建议以前,我经常会问建议提供者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价格上涨以前,你没有推荐这个资产,而到现在才推荐?
面对这个刁钻的问题,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价格没涨的时候,没有留意到,价格涨上来才纳入研究标的,结果发现这个资产确实不错。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工作做得太懒了,之前的覆盖面有限。
对此,有些人会说,市场上那么多投资标的,怎么可能都看得过来呢?只要把手上的资产研究清楚就行了吧?其实,对于专业的投资者来说,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标的还真不算太多。
就以股票为例,在2024年,A股的股票大概五千来个,加上港股通、B股总计大概六千个,外加几千个基金,所有的标的大概一万多个。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但是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简单的筛选程序可以帮他过滤掉80%左右、所谓“一眼假”的标的,剩下2,000个标的,每天看十来个、一年能看几乎两遍。
当然,也许一上来每天看10个标的会有难度,但是当你在这个市场里沉浸多年以后,许多标的已经是反复看过许多遍,更新一下近况真的花不了多少时间。所以,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以“投资标的太多了我看不过来”当借口,实在是有些牵强。
第二种解释,是价格没涨的时候也曾经研究过,当时不觉得这个资产有多好。但是最近伴随着价格上涨,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一个“以前不好”的资产,现在变得“好”了。简单来说,这个研究者比较笨,没有前瞻性。
但是,投资的秘诀,并不在于利好出来以后再进行分析、好消息上了报纸以后才知道价值。利好出来才知道有价值,这种事情以前实习生就能做、现在甚至AI(人工智能)就能做,还要专业投资者干什么呢?专业投资者的专业性,就要体现在“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在好消息还没出现的时候就预判到它在将来必然到来、在坏消息还没产生时就预见到长期的危险(比如在2020年前几年就遇见到地产市场后来到来的危机),这才是投资的专业技巧所在。
最后一种解释,则往往不会被人主动承认,但却是很多“追高的投资建议”背后真正的产生原因:当价格处在低位时,市场热度不高,写文章推荐一种资产根本不会有流量、不会有人关注、出去路演也吸引不到眼球,这种推荐做了也白做。而当价格大涨、资产成为市场明星时,顺势推荐,容易博取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推荐者根本不是因为发现了投资价值而做出投资推荐,只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在进行投资推荐。不客气一点说,这种推荐有一点坏。
所以,当我们听到一种追高的投资建议时,如果这个投资建议的提供者在之前从未进行过类似的投资推荐、而只是在价格大涨以后才进行推荐,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份投资建议在“懒、笨、坏”这三个糟糕的因素中,至少占了一个。
既然不是懒、就是笨、要么就是坏,那么这种投资建议还能有多少参考价值,就得打一个折扣了。当然,这不是说“追高的投资建议都是错的”,只是说这种投资建议的含金量并不一定太高,投资者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但是且慢!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一份看起来在价格上涨以后才发出的、追高的投资建议出现在你的电脑屏幕上时,你研究了这位作者,发现在之前价格平平无奇时,他已经多次推荐过这个投资机会,这次只不过是在价格上涨以后补充了一些想法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恭喜你!你很可能遇到了一位真正有水平的投资研究者。现在,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确认,这位研究者的水平真的如这次推荐所反映出来的那么高,而不是只是一次运气爆棚的长期偏执、恰好又熬到了牛市而已,那么我们应该果断把这位研究者纳入自己的人才储备库中。
要知道,正如《管子》所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如果我们想取得长期的优秀投资回报,那么抓住一两次投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优秀的投资研究人才,方才是长期投资回报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