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人寿掌门生变,中期业绩喜忧参半)
又一家万亿保险巨头发生重大人事变动。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被免去集团党委书记职务,由集团原总裁蔡希良接任。这一任命下达,引发外界普遍猜测,集团一二把手恐将生变。按照惯例,央企党委书记和董事长经常是“一肩挑”。
2024上半年,龙头寿险一哥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表象一派“繁荣”,内里“喜忧参半”。喜的是营收、净利、新业务价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忧的是受改革、监管影响公司新单保费、银保渠道保费下滑明显。且作为利润来源的另一条腿,似乎“瘸了”。资本市场动荡下,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滑超8成。
值得注意的是,集团财险板块核心子公司——国寿财险,净利现两位数下滑,较财险老三家多有逊色。
一二把手或将生变
中国人寿发布2024中报前夕,集团突然宣布换帅,震动了整个保险圈。
8月28日上午,中央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出席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干部会议,宣布免去白涛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职务,同时任命蔡希良为新党委书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白涛被免原因尚不明确,然外界普遍猜测,中国人寿一把手要换。大型保险公司由党委书记出任董事长,似乎成了行业惯例。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6月27日,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刚选举了白涛为中国人寿第八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同日,召开的第八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白涛为董事长。
盘点白涛履历,其在投资和保险等金融领域多有涉猎。白涛自2022年1月起担任集团党委书记,同年3月任集团董事长,至今仅2年有余。曾任国家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等职。
继任者蔡希良同样出身金融圈。其2022年4月起任职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2022年7月起任集团副董事长、总裁。曾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等职。
中国人寿集团官网已更新,目前蔡希良仅一个党委书记头衔,这就意味着集团总裁一职空缺,接班人是谁,颇受市场瞩目。除蔡希良外,集团管理层还余王凯、杨丽平、利明光、林朝晖、黄本尧5名副总裁。
集团一二把手齐换,对于上市险企中国人寿影响几何,是否会发生大的战略调整是外界比较关注的。
新业务价值增速较慢
2024上半年,集团人身险上市公司中国人寿营收2342.16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3.27%;归母净利382.78亿元,同比增长10.58%。
利润增长,主要靠保险服务收入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双向拉动。期间,公司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97%,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445.76亿元。
2024上半年,得益于续期保费拉动,公司总保费4895.66亿元,同比增长4.14%。具体来看,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0.17%达329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或受银保渠道“报行合一”以及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人身险企新单保费普遍承压。作为寿险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人寿也不例外。2024上半年中国人寿新单保费1602.66亿元,同比下滑6.39%,整整减少109.47亿元。
其中,趸交保费腰斩,由2023年同期198.05亿元,降至49.2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5.12%。这种转变或与经济环境、监管政策及自身意识觉醒相关。“报行合一”政策实施,银保佣金费率下降,短期内对趸交保费影响重大的银保渠道业务规模收缩;趸交业务对险企的资金占用、收益率要求比较高,部分险企主动收缩。
从险种看,寿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保费分别同比增长4.14%和5.97%达4046.45亿元和774.23亿元;而占比较小的意外险业务保费则继续收窄,同比下滑11.78%,降至74.98亿元。
按渠道分,主流个险渠道保费占比近8成达3901.34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7.74%,除此之外,银保和团险渠道保费均下滑。银保渠道占比10.16%为497.30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滑19.88%;团险渠道保费同比下滑7.19%为147.78亿元。
上市险企代理人数量一直是业内比较关注的话题。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个险销售人力62.9万人,较2023年同期减少3.2万人。不过较2023年末减少0.5万人,有企稳之象。
新业务价值作为人身险公司核心指标,备受行业关注。2024上半年,公司创造新业务价值322.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61%。
2024上半年,A股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普遍呈现高增长局面,不过增速有较大差别。人保寿险同比增速最快达9成,新华保险同比增速超5成,太保寿险同比超2成。相较而言,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增速较慢,尤其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仅11%吊车尾。
投资收益大降超8成
投资收益作为中国人寿的重要利润来源,其波动直接影响业绩表现。尤其在经济下行,长端利率下滑影响下,中国人寿投资决策和资产配置备受投资者关注。
截至2024上半年,中国人寿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6万亿元,分别达6.22万亿元和6.09万亿元。按投资对象分类,公司债券配置占比57.36%,股票配置占比7.26%。
值得注意的是,8月下旬,中国人寿宣布“基于资产配置需要”,拟在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按市场价减持杭州银行(600926.SH)不超1.1亿股。据悉,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1.86%股权,对应持股数正是1.10亿股,此次或为清仓减持。以9月5日,杭州银行收盘价“12.33元”计算,中国人寿将套现13.56 亿元。
此外,中国人寿与暴雷的远洋集团关系匪浅。中国人寿持有远洋集团29.59%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2021年曾与其签订《金融产品交易框架协议》。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为期3年。约定中国人寿每年认购的金融产品金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或等值外币。
2023年末,公司对远洋集团减值达到58.62亿元,并在今年3月表示,已开展完对远洋集团的减值工作,未来不会产生新增不利影响。
然后遗症还在。今年6月,中国人寿联合太古地产斥资40亿元,接手了远洋集团北京颐堤港二期约64.8%的股权及相关债权。其中,中国人寿出资31亿元,太古地产出资9亿元,分别获得该项目49.90%和14.90%股权。
目前房地产行业尚处于修复期,曾经“银保地”不分家的局势大变。险企出于审慎态度,对房地产投资布局多有收敛。截至2024上半年末,中国人寿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余额126.20亿元,占比较2023年同期下滑,仅0.21%。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净投资收益0.57亿元,同比下滑8.06%。
2024上半年,公司总投资收益1223.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0.25%;净投资收益924.13亿元,同比微增1.78%。
不过从投资收益率来看,承压态势明显。上半年公司净投资收益率3.03%,与近3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4.05%,相去甚远;总投资收益率3.59%,略低于近3年平均总投资收益率3.87%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仅为152.69亿元,较2023年同期910.13亿元,大幅下滑83.22%。其中,寿险业务、健康险业务、意外险业务分别同比下滑83.73%、84.58%、85.92%。
2024上半年,受偿付能力准备金评估利率曲线下行、资本补充债券赎回、股利分配以及投资资产规模结构变动等综合影响,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5.2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1.90%,分别较2023年末同比下滑13.31个百分点和6.29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资本市场震荡,上市险企股价被反复磋磨。截至9月5日收盘,中国人寿A股报收 34.11元,总市值7882亿元。较2007年历史高位股价已下跌超40%,总市值蒸发超13000亿元。
为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国人寿首次参与中期分红。按已发行股份数量计算,拟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人民币0.20元(含税),共计约人民币56.53亿元。
财险净利现两位数下滑
单看中国人寿集团财险板块,上半年业绩难言乐观。
2024上半年,国寿财险“增收不增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77.84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3.37%;净利17.4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6.19%。
净利下滑,主要受赔付支出同比增长10%,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同比大增35.77%综合影响。
从行业来看,国寿财险在非上市险企中处于盈利龙头位置,是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净利润最高的公司。然与其他A股上市财险公司相比,就逊色多了。
相较占据市场头部的财险老三家而言,国寿财险还是“小弟弟”。2024上半年,人保财险净利润最高,为174.57亿元;平安财险净利润99.54亿元,同比增长7.2%;太保财险净利润47.92亿元,同比增长18.6%。
报告期,国寿财险实现签单保费556.00亿元。其中,代理渠道签单保费399.54亿元,占比达7成。车险和非车险业务并驾齐驱,车险业务签单保费占比55.56%。
2024上半年,国寿财险综合成本率较高,达99.42%。较2023年同期上升了1.06个百分点,逼近100%盈亏红线,这意味着承保盈利收窄。其中,综合费用率26.80%;主要是综合赔付率指标上升3.57个百分点,增至72.62%,拉高了综合成本率水平。
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上半年公司投资端收益略有下行。国寿财险投资收益18.78亿元,同比微降1.93%。同期,累计投资收益率1.88%,累计综合投资收益率1.55%。低于近3年平均投资收益率3.66%,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2.39%水平。
偿付能力方面,截至2024上半年末,国寿财险执行过渡期政策下,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82.1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3.71%。仍低于行业财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10.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7.9%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偿二代二期实施后,监管部门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严重影响的部分险企,给予其最长不超过3年(2022-2024)的过渡期,目前距离过渡期结束,仅剩4个月不到。过渡期政策结束,国寿财险偿付能力如何,值得进一步关注。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财说网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