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对“摩羯”等气候挑战,保险业构建高效防灾减灾新体系)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融媒体中心 文/舒冰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6日下午至傍晚以超强台风(17级或以上)的强度登陆我国。“摩羯”来势汹汹,多家保险公司闻“风”而动,迅速响应,科技赋能,根据台风“摩羯”行进路线细化工作部署,全面开展“防减救赔”专项行动,运用大灾指挥平台,实时开展数据监控、灾情分析、风险预判、在线预备队调度等工作,扎实做好各项救灾减灾工作。
财险公司盈亏看“天”吃饭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全球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万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飓风、台风等风暴灾害是保险业损失的主要来源之一。
有研究机构统计,过去十几年间,台风、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 36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约为 0.5%。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保险来分担。保险业内常说,财险公司的盈亏看“天”吃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气候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保险公司在应对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此类事件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短期内资金紧张,还可能影响其长期财务稳定性和偿付能力。例如,巨灾债券的发行需要设定触发条件,存在基差风险;保险公司在调整保费费率时,可能与客户产生摩擦,影响客户忠诚度。
与此同时,气候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也会从直保公司传递到再保险公司。近 3 年来,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保障缺口均超过了 1 万亿美元。再保险公司不得不大幅提高再保险费率以应对多变的风险。
积极应对,创新保障策略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保险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方式。
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积极强化“保险+服务+科技”模式,加强与气象、地理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防灾救灾中做好风险减量服务。比如在此次应对“摩羯”台风期间,鼎和保险提高科技赋能服务水平,联合优质第三方机构提供风险查勘服务。针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客户,鼎和保险积极引入无人机建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客户提供风险排查与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
还有中国平安也在积极行动,早在9月4日至5日,依靠自有鹰眼等系统,平安产险茂名中支通过线上预警和线下排查,有针对性地对三类客户开展不同形式的风险提示和隐患排查工作。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拓宽保障范围,多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专门针对气候相关风险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覆盖了传统的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干旱等造成的损失,还扩展到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次生风险,比如海平面上升导致的财产损害、农作物减产等。通过定制化保险方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精准的保障,帮助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负担。
此外,保险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机制。保险公司通过构建更为精细的气候模型,准确地评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气候风险,从而为保险产品制定合理的费率和赔付标准。同时,保险公司还在探索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传统保险产品的设计中,如调整财产保险的赔付条款,以更好地覆盖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损失。
由此可见,面对台风“摩羯”的威胁及更广泛的气候变化挑战,保险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力,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防灾减灾与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预警精度,通过产品创新拓宽保障边界,保险业不仅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与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也有相关专家建议,要全面提升保险业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未来,期待在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下,保险业能更加有效地应对气候风险,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共创一个更加安全、韧性、绿色的未来。
从长远视角审视,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挑战,保险行业仍面临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保险行业应加大创新步伐,汇聚更为丰富的风险数据与先进模型,拓展保险价值链条的深度与广度。唯有如此,方能更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