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瑞泰人寿换帅 不为还是不能?)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融媒体中心
瑞泰人寿的管理层,近期又迎来了一次重要调整。陈景东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吴德生接棒担任董事长。这是继公司原总经理ABDULLAH OMER(马富贵)在年初离职之后的又一个重大人事变动。
瑞泰人寿,成立于2004年1月,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获批成立的合资寿险公司之一,其由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和南非耆卫集团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合资设立。
瑞泰人寿,在外资险公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创立之初,瑞泰人寿专注于投连险的开发,恰逢中国股市在07年左右走向6000多点,伴随着投资市场的一路凯歌,瑞泰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吃着火锅唱着歌”,躺着就把钱赚了。彼时,瑞泰的产品不仅在代理人渠道和银保渠道颇为“畅销”,就连三方财富公司,也是沾了不少的光。现在三方财富管理领域大名鼎鼎的诺亚财富,早期销售的主力产品中,就包括瑞泰的产品。如今的世界500强泰康保险,其创立之初的信息技术平台,就是从台湾地区的瑞泰人寿引进的。
作为投连险当家的典型险企,瑞泰人寿在08年之后,受权益投资市场的影响,没有再接续之前的高歌猛进。与之相比,早期亦发力于投连险的金盛保险,“挂靠”宇宙行之后,实现了快速转型,并在渠道的加持下,保费规模从最初的10亿左右快速提升至500亿左右,而体量与之相当的瑞泰人寿,其保费规模还在10-20亿之间徘徊。数据显示,2021—2023年,瑞泰人寿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26亿元、18亿元、15.97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昔日的投连险王者,也不得不面临着转型议题,从投连险转向传统险,或许是瑞泰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而公司管理层的变动,亦或是公司高层战略变动的一个标志性信号。公开信息显示,吴德生1969年出生,是武汉大学保险学1986级毕业生,曾任中美大都会人寿总助、董秘和长江财险副总经理等职务。而在今年1月担任瑞泰人寿临时负责人一职的陶耀辉,曾任中英人寿财务本部助理总经理,现任瑞泰人寿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
此外,公司管理层人士还包括:副总经理施洪琦,曾任民生人寿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利安人寿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光大永明人寿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等职;副总经理、总精算师、临时财务负责人 邱欣欣,曾任恒安标准人寿精算部总经理、总精算师,和泰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助理、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孟琰,曾任光大永明人寿财务部经理;总经理助理、浙江分公司总经理严国超,曾任泰康保险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房黎,曾在安信农业保险计划财务部工作;审计责任人 张大治,曾任现代财险审计责任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审计责任人。
从经营业绩来看,目前瑞泰人寿已经进入了转折点。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04亿元、0.05亿元和-1.42亿元;2024年上半年,亏损0.3亿元。
从企业发展脉络来看,公司成立之初,专注于投连险,到08年股灾之后,开始加大传统险力度,到2015年下半年,产品策略又开始从投资型转向保障型产品。
从瑞泰的发展策略可以看出来,其发展之所以止步不前,无法突破的原因众多,其中就包括:其一,中资股东缺乏渠道优势,对险企的发展助力有限;其二,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误判,自身的投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其三,其在“保险+服务”方面的拓展,远远落后于中资险企。2010年以后,部分中资险企瞄准了“保险+服务”的方向,大力拓展养老产业,打造养老服务运营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投资的过度倚重,取得了很好的正外部性,同时也对保险相关的支付、医疗、财富管理等方面,产生的较强的带动作用。而瑞泰则局限于自己的传统优势,最后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丧失了竞争优势。
如果将视野再扩大一些,从外资保险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时,外资险市场份额不足1%,到2010年时,外资寿险市场份额达到5.63%,此后,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就几乎没有大的增幅,2016年时,外资寿险市场份额为5.19%,到2020年时,外资保险原保费收入3524.44亿元,市场份额仅为7.79%左右。
而在这些增量的份额中,大部分保费收入则被银行系保险公司揽入怀中,而对传统合资公司来说,正如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
正如泰康保险陈东升回顾所言,放开前几年(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对外资险企在某些领域放开限制),中资保险公司对外资的态度是谈外色变的话,但三年过渡期后,中资保险公司的恐惧感逐渐消退,表现出的是一种知已知彼的清醒。外资进来,不是我们机械的理解说今天外资进来了,明天就要拚肉搏战,实际上这一种竞争是细雨无声的这样一种过程,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入世”之初,外资曾被口口相传为“狼来了”,结果20年后,无论是体量还是影响力,“狼”却一直被中资险企压制着。
从渠道上来看,外资险资确实没有什么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外资险资从软实力建设方面入手,通过大力招聘组建高水平业务团队,通过高颜值、高学历队伍,来走服务化的轻转型之路,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如友邦和大都会等,那些没有在“保险+”方面觅得新优势的外资险资,则一步步没落了。
“入世”20年来,中国保险业,确实走过了不同寻常的一条路。展望未来,外资的“老师们”,也是时候转过头来,来向自己昔日的好学生来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