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浅谈中芯国际(略长))
$中芯国际(SH688981)$$中芯国际(00981)$
结论先行:个人看法是A股估值合理,港股估值偏低。
我知道有大量朋友对中芯国际A的估值不理解,在可预见的短期未来仍存在大量折旧压力的情况下,仍保持70+的超高PE,故将其归咎于“爱国情怀的作祟”。
不排除这种投资动机的投资者,但客观来说,2.34倍PB的中芯,虽谈不上极度低估,但应当算是在合理估值的范围内。
众所周知,重资产投入情况下,固定资产规模才是核心竞争力,再考虑到晶圆制造业的强周期性,用PE估值不如PB更具有合理性。
做出这个判断其实需要一些勇气,因为现金流贴现才是股票的第一性原理,当无法产生有效现金流时,所谓的净资产只是一堆等着被法拍的垃圾,具体案例可见港股的某些PB低到爆炸的股票。
因此,能否用PB代替PE估值,必须建立在对未来行业景气度的预判上,更本质的讲,是建立在投资者预期的预判上。投资者预期是否能回升尤为重要。
这里我认为问题不大,主要还是看你是否认同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逻辑。这个过程已经发生在各个制造业了,哪怕是无关于国家安全的制造业,我国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我个人没理由认为在更受重视一点的晶圆制造这里无法达成。
因此,再考虑到晶圆制造业的知识密集属性,2倍多PB的中芯不贵的,虽然PE看起来吓人,但是用相同的市值造不了另一个中芯。
讨论一只股票的估值是否在合理区间,我认为可以从“可能跌多少”和“可能涨多少” 两方面来分别看。
“可能跌多少”这个问题,我觉得PB跌到1.5-2倍之间的都是OK的,个人认为港股的破净是因为流动性问题而非公允定价。
带有知识密集属性的科技行业还搞破净,我觉得实在过分了点。
至于“可能涨多少”,这个要引入一个新问题:假设投资者预期真的回升了,赔率能有多大。
股票是一种超长久期资产,可以将其理解为“高风险波动永续债”。
估值短期大幅波动的原理就是:短期的行业景气度的扰动会改变投资者预期,而哪怕是对未来的一个较小的预期改变,在超长久期的“类杠杆效应”下,也会对股价的现值有巨大的冲击。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卖苹果的公司,去年卖了100个,今年卖了90个,投资者就要预期10年后是不是只能卖出去10个了。反之,去年100个,今年卖出去110个,那投资者就觉得,这是1-10的放量期,10年后公司能卖出去2w个苹果也是可能的。
这个,就叫线性外推。显然,仅20个苹果销量的差距,会撬动不可估量的投资者预期变化。最终可能导致当前股价的天壤之别。
这种预期大幅变化导致的短期股价大幅变化,在行业发展空间大、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或者处于行业追赶者地位的股票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中芯国际;而在业绩相对稳定的股票上则不太明显,比如长江电力。
中芯正面临这样的处境:今天好一点,就预期未来它是行业新龙头,脚踩台积电,咔咔给估值;今天坏一点,就预期由于马太效应,最终会嘎在台积电的淫威下,做永远的弟弟。
因此,站在当下预期相对萎靡的时点,未来的赔率并不低。因为只需要稍微有积极信号,中芯赔率还是可观的。
就这,我还没考虑降息周期下的重资产科技类的成长股所具备的估值提升。港中芯会直接受益于美联储降息,而那边降息,我们这边就有政策空间了,对A中芯也是间接利好的。
这里插个题外话,个人认为台积电7.5PB实在虚高,有人会拿PE说事,觉得它就值这么多钱,但即使不谈中芯这些后发者会抢到多少份额,光一个“不可说”的风险,就对其未来盈利产生巨大不确定了,7pb的台积电和2pb的中芯国际,我真心觉得后者更便宜。
加点主观的看法就是,在设备厂的国产替代逻辑不断演绎的当下,中芯国际是最直接的受益人,想判断中芯就不能只看中芯,你要看设备,要看零部件,要看材料,还要看终端的下游。
我个人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的看法就是无敌,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没有消失,2004年如果你在怀疑这种趋势,难道2024年还在怀疑?制造业向我们转移的大趋势不会因为某些微小扰动而消失,譬如脱钩、关税、逆全球化巴拉巴拉。
要知道,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快,我们的制造业强,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某人、某群体或者某国家的推动,而是因为,这种结果是提升生产力阻力最小的方向。换句话说,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你一定知道,生产力的提升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蒸汽机车并没有因为马车夫的抗议而消失。
因此,我们的制造业崛起,是不会被打断的,这是我个人做出的判断。
而半导体嘛,高端制造,也是制造。
至此,我论证完了为什么A股的中芯是是合理估值,至于港股,破净的中芯,哎,已经在尽力用盆接了。
最后回答中芯国际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京东方的问题。这里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不是我的一手观点,欢迎大家补充:不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晶圆制造的产线的折旧完还可以继续使用,且旧产能不会因为新产能的出现而彻底失去价值。这里与面板不同。面板需要大量的资本开支应对产品迭代,因为新产品的出现会让旧产品产线几乎失去价值,从而迫使厂商大量资本开支以更新产线,这才导致“富了和尚穷了庙”。
既然都看到这儿了,不管你认不认同,点个赞叭?
不构成投资建议,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