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阿里腾讯两大阵营破冰的意义

来源:雪球 作者:杜可君的理性投资 2024-09-19 10:19:2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阿里腾讯两大阵营破冰的意义)

两大阵营破冰的意义很大。

1、从大背景看,人口红利见顶,“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证伪

除了少数非适龄人,手机的覆盖率基本见顶。同时,经过10多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电商、本地生活、短视频等app的渗透率也基本见顶。通过大肆烧钱抢用户的时代结束。靠烧200元甚至更多钱获取客户,然后在其它地方收割用户的逻辑,已经行不通。

相反我们看到,从2022年开始 ,各大平台开始大量回购并注销股票,提升分红率和股息率,注重股东回报。不再轻易烧钱,不再扩大对外投资。这本身也是流量见顶后的理性选择。

2、从增量看,破冰是唯一出路

各大平台的基本盘稳定,从互相拆台,到互补

在平台经济野蛮生长的时代,互相抢地盘的情况很多。阿里想搞社交软件,腾讯想下场做电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目前双方定位都已经非常明确,只是业务上有交叉,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如腾讯也有小程序电商,但目前看都威胁不到对方的基本盘。

互补点:

微信支付的普及率高于支付宝,开放后,以前只有微信支付的用户,就可以去阿里系电商购物了,包括且不限于:通过微信对话转发,微信朋友圈,以及视频号链接,给阿里系带来客户流量。

阿里系有大量的商家,可以给腾讯带来广告增量,如朋友圈和视频号广告;同时,如果阿里的电商用户开启短视频的B端定制业务,腾讯会收取额外的服务费。

互联网生态属于比较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层级比较少,交互相对平等。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大循环体,会逐步吞并小循环体。所以,当阿里和腾讯系两个大循环体开始交互时,即便没有新的用户增量,但体系产生的交互流量也会明显增加。我相信未来可能还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3、互联网平台属于偏轻资产,破冰后的新增价值,不需要额外资本开支,有利于提升回报率。

4、以下,属于老杜的个人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1)微信的基本盘在社交,没有竞争。电商流水、广告等从阿里系收割的增量,有必然性,但阿里也没得选。参考拼多多,甚至小红书得到的微信社交流量的扶持,放开是阿里必然的选择。但是对腾讯没有伤害,只有加成。

(2)阿里生态放开后,微信支付有潜在拉开与支付宝差距的能力,反之,放开后,很少有微信不被使用的场景。长期看,在支付这块阵地,腾讯依旧步步为营(支付软件是货币流量的入口,潜在价值非常大,只是目前受管制不能充分发挥)。

(3)阿里虽然未来可以从腾讯获得社交流量,但没有改变和拼多多、京东甚至美团(饿了么)竞争的根本局面,中短期看,算利多,但长期依然看不清。本质上,阿里所谓的新零售,即使有了互联网+的扶持,但依然摆脱不了零售的本质,还是围绕“多快好省”进行供应链的整合。让我想起芒格曾经说过的那句经典的“该死的零售”。

我在2019年和很多同行交流互联网观点的时候,那时绝大多数一边倒认为阿里更具潜力,谈了阿里(包括云以及蚂蚁金服)的各种创新,包括马老板个人的高瞻远瞩。

我这个人比较愚钝,看不清那么多伟大企业家能看到的未来,我当时傻乎乎的说了得罪很多人的话:“我等着他们纠错”。但我坚持一点,企业的永续经营权多久,更多取决于商业模式,而不是领导层。甚至,因为只是领导层优秀的公司,但商业模式不行,反而会被我一票否决。因为领导层的优秀,往往已经pirce in在股价里,而商业模式的硬伤,需要周期慢慢才能体现出来,有潜在杀估值、杀业绩,甚至杀逻辑的三杀风险。

总结来说,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还是底层的商业模式不同。腾讯的全网络社交模型,天然护城河就高于电商的双边网络模型。除非社交模式脱离手机,进入新的平台,在这之前,只要腾讯的管理层不犯自杀式的错误,业务就会稳扎稳打。即使短期有战略错误,也能慢慢扭转。

例如短视频,腾讯就犯了大错,让抖音抢了那么大先机,可是5年左右的努力,腾讯的视频号,依旧还是做起来了。相反,阿里的电商业务,本质上还是零售,对管理层的考验要大得多,一步走错就可能走入困境。比如近几年就受到拼多多的挑战,我相信这种挑战永远不会消失,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迭代。

最后,我再整理下腾讯的逻辑,欢迎讨论交流:

(1)短视频的用户和时长继续增长,同时广告加载率从4%提升到8%(对比抖音的10%)。

(2)游戏的基本盘稳定。考虑今年DNF有超过100亿的递延收入可以调节到未来的3-4个季度,加上政策暖风,以及新游戏版本号放开,游戏基本盘大幅下滑的概率非常低。

(3)金融支付、云等维持稳定。

注:以上内容,更多是对自己逻辑的记录,但绝不用于股票推荐,请各位读者自行斟酌,风险自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