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些年,买股票,犯过的错)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投资没有绝对的神,难免都会犯错,连股神巴菲特也犯过不少错。
他现在的公司,68万美元一股的伯克希尔,就曾经是巴菲特最大的错误。
进入股市十几年了,我也犯了很多错,还有几次惨痛的教训。
我列出了一些印象比较深的,还能够找到记录的错误。
这些错误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中:银行、保险、地产、中药、消费。
知错就好,咱尽量以后不犯了。
银行、保险和地产,俗称银保地,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明显受益的行业,经历过快速增长期。
所以,10年以上的股民,很多买过银保地的吧。
大概是从2010年到2021年,这10年间吧,我也买过一些银保地,其中有的赚了钱,有的亏得很惨。
先说银行吧。
我买过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也翻到了当时记录的公司特点。
招商银行:优秀的股份制银行,零售业龙头(类似富国银行)。
兴业银行:优秀的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龙头,还有银银平台。
民生银行:优秀的股份制银行,H股特别低估50%。
当然,现在看起来,那时候还是挺嫩的。
从2010年到2021年这个时间段,中国的经济依然在飞速地发展,所以银行一样发展得不错。
因为买得便宜,并且不随意买卖,拿个几年,时间久一点,所以普遍是赚钱的。
比如招商银行,以前是著名的白马股,大众情人。
如果你在一个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入,并且赶上了快速的发展期,拿得久一点,基本上都赚得可以。
前些年银行普遍还是不错的,那时候招兴民浦都还行。民生银行的董事长还曾经说,赚钱赚得不好意思了。
但是最近几年呢,银行有了明显的分化。
招商银行算是比较优秀的,兴业银行勉强凑合吧,民生和浦发银行越来越烂。
买入银行的错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
所以几年前,在民生银行上,亏了一些。
银行属于复杂的金融业,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大多没有判断银行未来好坏的能力,我也没有。
巴菲特曾经爱过的富国银行,都不行了,我没这判断能力。
所以当时买入银行,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的,这是一个新手常犯的错误。
认清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再来说地产吧。
我买过万科和融创中国,当时也总结过公司情况。
万科:房地产龙头,管理层极为优秀,公司发展稳健。
融创中国:房地产龙头,公司产品很好,管理层很专业。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想法,也是很幼稚的。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去几十年房价有了迅猛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公司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所以在曾经的2015年至2018年,恒大和融创都有过短短几年暴涨数十倍的经历。
那些年,恒碧万融是地产的F4组合,没有争议的扛把子。
但是,地产的野蛮发展,也为之后埋下祸根。地产公司普遍杠杆比较高,尤其是恒大著名的永续债,被人诟病较多。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地产到顶了,房价开始下跌。
而由于地产公司的杠杆比较高,收入也开始断崖式下跌。浓眉大眼的万科也不行了,碧桂园和融创半死不活,恒大更是破产嗝屁了。
老股民应该还记得,有个恒大的大V,人称军长,曾经在恒大上赚了不少钱,还写了本书。
最近几年,随着恒大的破产,销声匿迹了。
我早几年在万科上赚过钱,大概是宝万之争的时候,后来二进宫又亏了。
在融创身上亏得最惨,融创是亏损比例最大的个股,到现在为止,亏了97%。
我还没卖,留着给自己提个醒。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也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地产行业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地产市场复杂多变。
作为一个小散户,很难去把握这种行业的情况,也很难看懂公司的未来。
然后说说保险吧。
我以前买过中国平安,中国太平和新华保险。
中国平安:优秀的企业,低估行业龙头。
中国太平:人称小平安,非常低估。
新华保险:H股估值较低买入。
之所以买保险,是因为那时候觉得保险太便宜了,无论PB、PE、还是从NBV、PEV的角度看,都很便宜。
而且也赚到了钱。比如中国平安,大约在30多买的,60多卖掉了。
但在中国太平上却亏了钱。太平看上去太便宜了,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它可以长达10几年的便宜。
当然,中间也涨过,但没有涨到心里的价位,后来又跌下来了,就这样长达10几年,依然便宜。
所以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现在回头看看,中国平安和七八年前的价格差不多,中国太平和十几年前的价格差不多。
后来,我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卖掉了,因为我意识到保险公司要更复杂。
负债端是复杂的金融产品,资产端是更加复杂的各种投资品。
理论上,保险公司比银行和地产还要复杂得多,毕竟银行和地产可能只是保险公司的其中一种投资产品。
总结来看,银保地都太复杂了,作为一个小散,很难搞清楚的。
而且又是高杠杆的行业,不是太好的生意。
再说一下中药吧。
我买过同仁堂和东阿阿胶,当时总结过他们的特点。
同仁堂:中医药著名品牌,有强大的品牌资源。问题:产品太多,据投资朋友统计有800多个,在产的有400多个,多而不强。
东阿阿胶:阿胶业龙头,滋补国宝,保健业有良好的长远发展前景。
买同仁堂的股票是很早的事了,记得是赚了钱的,但过程记不太清楚了。
东阿阿胶是我老家的企业,当初买是因为阿胶行业的龙头,我了解得也比较多。
后来为啥卖掉了呢,也是了解得太多,知道很多黑事,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那个总经理秦玉峰贪腐被抓。
总结来看,买过的中药公司,基本上都赚了钱,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但最终卖掉了,是因为中药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纠葛的东西,对它的未来搞不清楚。
而且,最近这五六年的时间里,我有了更多的科学思维,不再相信中药这些东西了。
这个转变很难的,因为你从小就相信和被教育的东西,信了三十多年了。
突然有人告诉你,这玩意是不靠谱的,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价值观直接崩了。
我也是经过了艰难的学习和认知改变,才转变过来的。
就好比是原来的脑子里长了锈,我一点点地用砂纸打磨掉,让大脑焕新了,重新找回了科学的思维。
这真的很难很难的,我能感受到,很多人可能这辈子也改不过来了。
没办法,人的认知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领悟,而不是别人教了什么,别人是改变不了你的认知的。
所以,高手大多是自学成才的,从来不是教出来的。
最后说一下消费吧。
消费行业犯错的有两个,一个是周黑鸭,另一个是承德露露。
周黑鸭:鸭脖龙头,产品不错。
承德露露:杏仁露龙头,老品牌有众多忠实的老粉丝,现金奶牛,杏仁露占有率90%。
这是当时总结的公司特点,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周黑鸭我以前常吃,吃着挺不错的,在上市之前就知道了。但是忽略了一点,企业的经营和产品的好坏并不一定成正比。
承德露露,有人说它有点类似于巴菲特买过的喜事糖果。
记得在承德露露上赚了点钱,但在周黑鸭上是亏了的。
这两个消费品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行业太小了,没有太多的研究资料,对于小散来说太难研究了。
其次,像这种相对较小的消费品行业,你很难确定它的竞争优势。
比如,周黑鸭的竞争对手有绝味鸭脖,但其实可能是所有卤味,比如卤牛肉、卤鸡爪鸡腿、卤猪蹄等,甚至三只松鼠都是它的竞争对手。
再比如,承德露露是细分行业的龙头,但其竞争对手是所有饮料,大股东也可能是个雷。
它们似乎是细分行业里的龙头,但是又似乎到处都是对手,你很难确定他的竞争优势及未来。
这个事,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清楚,所以还是卖掉了,放弃啦。
总结一下错误。
第一个错误,投资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自己没有搞明白公司。
这应该是新手常犯的错误吧,毕竟不太可能一上来就会深入研究公司,所以很多人早期都是抄作业。
但抄作业的话,其实就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公司有点波动,自己心里就没底了。
银保地的话太复杂了,中药是在一个利益博弈的漩涡里,那两只消费股我也没有太搞明白。
不管买啥股票,买之前,问问自己到底搞明白了吗?
第二个错误,买入的公司不是好生意。
我也是经过10多年的挣扎与学习之后,才逐渐认知到好生意的重要性。
现在回过头去看,银保地不是好生意,复杂难懂杠杆高,某个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中药以及两只消费股,翻过来到过去地看,我觉得也不是好生意,当然或许是我眼拙。
伯克希尔原本是个纺织厂,不是啥好生意。巴菲特也是图便宜,最后还是砸手里了,这是巴菲特早期的最大错误。
但人家巴菲特牛逼呀,后来把它改造成了投资公司。
我当时买中国太平,也是觉得太便宜了,但特么十几年过去了,还是那么便宜。
多年以后,我才逐渐认知到巴菲特那句话“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道理也简单,也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认知,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三个错误,心存侥幸,死性不改。
以地产来说吧,几年前地产下跌的时候,有的人觉得调整是暂时的,有的人觉得是拐点来临了。
那时候地产还有很多争议,听上去也各有道理。
万科向来是优等生,很多人会以为万科会相对安全,或者以为至少不会那么惨。
但现实的情况,超出了你的期望,尤其是股价,跌到了7块。
这在几年前,恐怕是不能想象的。
在这个过程中,心存侥幸,死不认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
因为要改变以前固有的认知,所以有些高手也常犯这种错误。
犯了这么多错,为啥还能赚钱呢?
因为我也做对了一些事,做对了一些投资决策。
以后有机会,再整理一下投资成功的股票。
好,就是这些了。
我是小贝,欢迎交流,共同提高。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我理想中的投资组合》
分享给朋友,投资不孤独~~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