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写在茅台1427,谈每个人的认知差异)
9月19日美联储降息,9月24日咱们也推出了降准和降低房贷利率的政策,市场反应很快,上午出政策下午就暴涨。不仅仅是茅台涨了8.8%,大盘也涨了4%以上了。总体上就是大家都在涨,包括港股腾讯等也在涨。
9月19日美联储降息的时候,写了《写在茅台1278,在美联储三年首次降息时》。这仅仅是记录一下当时的一些观点和思路。
近期我连续遇到两次有人主动跟我问茅台的事,而且这两次每次都是自以为是专业从业者的情况。这两次都是对方主动找我,但是我其实并没有想要从对方那获取什么的意思。
但是,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这两次对方都是渴望我认可其投资判断和投资能力,比如说认可其对茅台的判断——年轻人不喝茅台了,茅台不行了这样的判断。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写篇文章记录下来这件事很有趣。
第一,其实我没有主动想要说服对方认可我观点的意思。我只是陈述我个人的观点。而且,探讨问题的前提应该是先了解对方在说什么。
第二,其实两次沟通都是对方主动找我,目的我猜想是想从我这获得一些有关茅台的信息,或者是想了解有没有其他什么可以交流和推荐的。
但在沟通过程中会发现,实际交流过程中,对方并不是真的想了解茅台,只是想了解结论。比如说茅台应该买还是应该卖,或者是说有没有别的什么可以买的,你觉得好的。
其实,有这种想法我是很理解的,因为这样的需求天天都有。但是,可惜,我觉得我无法回答,更无法给出这种建议。
无法回答和给出建议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不愿意交流和分享,恰恰相反,我很愿意交流和分享,但实际上交流和分享一家公司的前提,并不是交流一个结论。而是应该先建立在类似的认知之上。
比如,我认为交流这家公司能不能买或者能不能卖应该有个前提和依据,或者说哪家公司好应该有个前提和依据。什么都没有直接说结论,其实没有探讨的意义。
为什么我会写《茅台产销量预估数据更新》,因为这个内容是涉及到茅台业务的,是基于茅台的产销量数据,对茅台未来利润的一个预测的思路。
有很多的结论,都是建立在以财报数据为主,以业务理解和调研尤其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调研基础上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对行业和企业本质逻辑的理解。
比如,以前投过一家公司单纯看营收和利润增速100%以上,但是应收账款却奇高,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应收账款收回来的概率并不是很高。这里面,财报数据是依据,调研也是依据,同时里面还有一些过往对应收账款以及对他业务模式的理解形成的判断。
总体上来说,投资研究是个综合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依据某一个单一的数据、调研、或者别人的某个观点就能得出投资结论,即使能得出,也很难重仓或取得好的投资收益。
基金行业作为基金经理,或者从事证券类业务的服务,也经常面对认知不同的问题。尤其是,业绩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
简单说,如果一个人买入以后盈利比另外一个人高,单纯看结果可能大家会觉得盈利高得好。但是,拉长时间看,这个盈利高的人其实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他半年后亏损超过70%。但是,往往基金市场和投资者更喜欢短期盈利高的,毕竟这个更有吸引力。这种情况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了。
我个人认为,这些就是认知差问题,认知差这件事没有对错和好坏。还是需要前提,如果想在投资这件事中一直赚钱,或者不亏钱,那可能需要对投资更深入的认知。
但是,如果不想做这件事,其实也没有不好,不投资不亏钱对有些人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人我也见过很多。
我觉得最难沟通的是一类人,就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实际上却不是很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也应该送给自己,尤其是在盈利比较好的时候,应该反思是不是自认为自己投资能力很强了。
因为,投资这件事,只要你过度自信,前面就是巨大的风险和亏损等着你。
投资这件事,如果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一味地觉得是市场和别人的错误,那投资风险就来了。
做其他工作或生意,包括做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道理,但是我确信做投资这件事,没有永恒正确的东西,唯一正确的东西就是得不断去改正不对的东西,实事求是,直面自己的问题。
认可自己,认知自己,修正自己,这个事其他人其实帮不了太多忙。所以,读书、走路、经历这些东西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所以,生命、健康、你爱的人其实比钱重要太多了。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