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想做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中国金融机构还缺什么?)
上交所公告显示,国产存储芯片明星企业长江存储的子公司新芯股份的科创板IPO项目,已于9月30日获得受理。这仅仅是今年以来,科创板乃至整个上交所受理的第二个IPO项目。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行情的低迷和企业自身的业绩下滑,导致IPO步入冰冻期。今年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截止到前9个月,A股正式上市发行的企业数量仅为69家,而2023年同期则共有264家新股上市。
IPO的封冻尽管有利于稳定股市行情,但也导致不少早期投资机构“退出难”的问题,极大制约着市场资金对初创企业的投资热情。对于被投企业来说,如果无法按照当初约定顺利实现IPO,也可能触发对投资机构的补偿机制,导致自身生存的严重危机。
在此背景下,国内市场过于依赖IPO退出的现状日益引起反思。不少从业者指出,想让金融机构更好地成为科创企业的“耐心资本”,与国际上更发达的市场相比,中国金融体系还需要更多机制创新。
并购和S基金,堵点在哪?
近年来,A股尤其是科创板已经成为国内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也是早期支持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最好的退出渠道之一。9月末以来,在A股长期低迷后骤然爆发的大行情里,一些上市公司股东的集中减持引发舆论关注,甚至受到很多非议。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曾提到,对于股东减持的动机不应一概而论,事实上,部分投资机构在此前低迷的行情中,纷纷选择延长持有期限,对市场稳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般而言,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退出周期,即使“国家队”也不例外。例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在2014年成立时,就制定了为期15年的投资计划,投资期、回收期、延展期各五年。今年是“大基金一期”回收期的最后一年,近期不少上市公司都公告了其减持计划。
因此,畅通的退出渠道也是金融机构能够作为“耐心资本”的前提。不过,IPO并不应该成为退出的主要渠道。
“从国际惯例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大约三分之二是靠并购,剩下接近三分之一靠S基金,只有5%是靠独立IPO退出。但是在中国,大家却要更多依赖IPO。”近日举行的2024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上,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直言。
所谓S基金,也就是二手份额转让基金,是专注于私募股权市场二手转让的基金。通过从传统基金手中收购被投企业股权份额,S基金为传统基金提供了另一条退出通道。
在IPO退出不畅的情况下,中国官方开始加强对并购和S基金的支持。
不少地方政府正亲自下场推动S交易。例如今年5月,江苏省七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等多项创新业务。官方数据显示,在2019-2023年间,江苏省私募基金私募退出案例数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退出方式仍以IPO为主,为破解IPO退出难的现状,江苏省于8月份成立了S基金联盟。
而在并购方面,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上月的发布会上公开提出,将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以及有助于补链强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
不过在市场人士看来,并购重组和S交易在实操层面,仍然面临着买卖双方对估值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尤其在当下的“买方市场”中,买方的出价很难达到卖方的心理底线。
李丰指出,上述问题的核心矛盾,在于买卖双方的估值逻辑并不统一。
“(二级市场)传统的估值逻辑,是看净资产和市值,是以企业有多少资产、能赚多少钱来评价的。但是我们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在做科技创新投资时,更多是以企业的成长性来估值。”李丰认为,如果能够发挥科创板的引领作用,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多展开以成长性为估值的并购,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此外,由于并购和S基金交易过程复杂,信息不对称,更加需要通过平台手段来降低成本。华泰联合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张雷介绍,华泰在业内最先把底稿系统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控制风险。
国资成主力,考核机制也需更加耐心
在国内创投机构的资金来源中,国有资本占比正在显著上升。尽管国有资本往往有更高的站位,有意愿去成为长期陪伴科创企业的“耐心资本”,但是实际运行中,国资也往往受到更多的考核约束,导致更大的退出压力。
“保险资金原本是最有条件做耐心资本的,因为保险资金的特点是期限比较长,对回报的要求也并不是特别高”,中保投资公司副总裁陈子昊指出,“但是保险资金也面临着一些限制性因素,因为保险和银行都属于强监管行业,对风险控制非常严格,因此对于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就会比较保守。”
陈子昊认为,当下保险行业面临一年一考核的状况,考核周期较短使得保险成为风险厌恶型资金。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往往偏后期,如C轮、Pre-IPO、IPO,要确保自己能够退出,很难在早期去参与科创企业的融资。
在陈子昊看来,近期各部委表态要加强对保险资金的全生命周期考核,对考核激励机制进行一定调整,改善容错机制等等,对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一些国有投资基金也在主动调整自己的退出周期,拉长投资年限。
上海科创投集团是上海国有独资的投资平台,其前身自1992年起就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上海科创投集团总裁朱民指出,32年来众多被投企业的成长和衰败,也让科创投集团更能理解金融是助力企业成长的关键,一直呼唤长期资本。
朱民提到,上海近期成立的100亿规模未来产业基金,把投资周期延长到18年,成为全国投资期限最长的母基金,这也是上海地方财政主动作为,打造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重要成果。
朱民也指出,金融助力科技,还需要股权和债权融资的共同配合,形成小微企业全产业周期的闭环。
而在债权市场上,作为最重要参与者的银行也仍然需要机制创新。
中国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赵楠指出,科技型企业的资产往往来自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占比更大,缺少传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给传统的银行信贷评估体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科技型企业又具有高成长性、高效率以及高风险的一系列特性,又要求银行在服务流程、风险评估体系、风险管理方面要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与之相匹配。
为此,中国银行加大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目前知识产权贷款存量余额达到300亿元左右。
赵楠还提到,美国硅谷银行尽管在特殊情况下一度遭遇流动性危机,但是其对科创企业的服务,如资本过桥贷款、工商企业贷款、杠杆收购贷款、私人银行贷款、商业不动产贷款等等,仍然值得学习。
李丰指出,“耐心资本”已经成为国内经济领域最高级别会议上的高频词,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指导意见,来优化金融机构的考核周期、容错范围,这是对创业者最大的利好,最终也会让资本市场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