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璞泰来(603659.SH)以平台化迎接新技术突破 构筑全球竞争新优势)
本文来源:时代商学院 作者:雨辰
文/雨辰
中国锂电企业在产业链横纵向一体化布局持续深化,璞泰来(603659.SH)是其中的非典型平台化布局代表。
根据璞泰来公告,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09亿元,同比下降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1亿元,同比增长17.31%,数据显示单季归母净利润已同比改善。现金流方面,璞泰来1-9月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6亿元,同比增长67.8%;公告显示,璞泰来经营活动相关的票据流量净额为13.68亿,经营活动相关的票据流量净额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24.43亿,延续充裕的现金流水平。
在当前锂电上游产业链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平台化企业的发展韧劲。
新能源“多面手” 平台化纵横发展
璞泰来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的综合解决方案商,通俗来讲,璞泰来既是“淘金者”,也是“卖铲人”。
璞泰来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料、涂覆隔膜、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材料,同时为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提供自动化工艺装备及智能制造体系的服务。
Choice数据显示,璞泰来2023年负极材料及石墨化、膜产品及涂覆加工、锂电设备、PVDF营收占比分别为43.09%、31.39%、23.41%、6.66%(合并项未抵消)。
新能源平台化发展,一体化纵深布局,是璞泰来的鲜明标签。通过负极材料、膜材料及涂覆、自动化装备三大事业部间的资源共享及产业协同,璞泰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及专业化的产品组合与集成服务。
作为负极材料头部企业之一,公司一体化优势明显。璞泰来已形成年产15万吨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四川年产28万吨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持续推进,其中一期10万吨产能预计2024年底逐步投产。
膜材料及涂覆事业部协同发展下,璞泰来率先实现了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材料、粘结剂和锂电设备一体化协同发展,具备显著的产业链协同优势。2024 年上半年,公司涂覆隔膜加工量(销量)达到 29.13 亿㎡,占同期国内湿法隔膜出货量(71 亿㎡)的 41.03%,市场份额继续领先。
事实上,设备是影响锂电隔离膜材料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锂电池隔膜生产设备大部分依赖国外。璞泰来则抓住基膜生产设备更新迭代的机遇,通过自主集成的方式逐步实现新一代基膜生产设备的高效投运,突破了先进基膜产线依赖海外集成的行业瓶颈;设备单线拉伸宽度8米,成品有效幅宽超过6米,设计速度90m/min。
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已经形成年产7亿m2基膜、2万吨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1.5万吨PVDF及60亿m2涂覆隔膜加工的有效产能。
展望未来,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行业关注点仍是成本控制能力。各公司正在探索通过一体化流程、技术更新和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降本。随着市场的不断演变,负极材料行业仍然具有增长空间。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到2030年,中国负极材料的出货量有望达到580万吨。
迎接新技术突破 做好充足准备
新能源车市场对于下一代电池的需求可以总结为,超高比能、超高安全、超快充、超长续航、超长寿命。要达到上述要求,“下一代”电池材料方向和产业化布局的把握,对于锂电行业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新能源的技术迭代趋势,璞泰来已在快充石墨负极、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半)固态电池材料和设备进行新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在竞逐快充倍率需求的现在,公司快充负极新品已满足6C的性能要求,快充类产品已通过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逐步开始规模化供应。
在竞逐高比能电池的未来,硅基负极的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相比传统石墨负极(理论最大值372mAh/g)有显著提升,被认为是下一代负极材料主流技术方向。璞泰来在硅碳负极领域已经具备量产能力,产品获得下游头部企业认可,目前已实现小批量出货。为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璞泰来于2023年7月设立安徽紫宸,在芜湖启动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单体)的项目建设,贴近重要原材料供应地,计划2025年开始逐步分期投产。
在固态电池领域,璞泰来于6月19日与北京恩力动力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璞泰来将在现有固态电解质复合膜、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成型设备,硅碳负极和锂金属负极等方面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双方的战略合作提供最直接、最充分的先进材料、设备、工艺技术及研发力量支持。双方将共同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在国内外的落地,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该战略合作进一步体现了璞泰来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产品和技术积累已有体系化趋势,其协同研发能力的强大可见一斑。
在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与降本的复合集流体上,璞泰来自2017年起便已逐步开展对复合集流体业务的研发布局,在复合铝箔与复合铜箔均有布局,同时复合集流体设备在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公司复合集流体已实现嘉拓复合设备、卓立复合集流体、高远超薄铜箔的产业协同。
目前,公司第一代复合铝箔已在消费类客户中有小批量出货,公司第二代复合铝箔产品正在加速研发和验证过程中。
复合铜箔量产进度更加明确,已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约,公司此前披露,与宁德时代合作中PET线路与PP线路都在进行。公司复合集流体项目目前已完成部分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初步具备量产能力,预计后续将根据客户需求逐步投产。
与此同时,璞泰来的3μm超薄铜箔产品也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与复合铜箔产品同步推进。
在新兴设备赛道方向,公司也积极施行前瞻性研发与赛道布局,包括干法电极生产设备、水电解制氢PEM膜电极生产设备、钙钛矿量产涂布设备、锂电基膜生产设备、正负极粉体材料生产设备以及光伏、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相关设备等。
以材料+设备 “破局”出海
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欧美等海外市场订单需求日益明确,加之欧美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本地产业链的政策,如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中国企业正通过独资建厂、合资合作和技术授权等多种方式,积极构建海外产能。
同时,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锂电材料企业纷纷扬帆出海,寻求新的增长引擎。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已有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十家锂电池企业前往海外布局,规划产能超500GWh,与此同时,2023年锂电池材料企业出海步伐也加快,不少锂电材料厂商亦宣布出海建厂计划。
有机构统计显示,2025年、2026年,海外市场动力电池产能缺口大约为400GWh,这亦带来海外市场锂电设备和关键材料的需求放量。
在海外电池产能规划增加的背景下,璞泰来自动化装备事业部积极布局国际市场,以欧洲嘉拓为中心开拓欧洲市场,增加北美市场、东南亚市场的销售团队,组建并完善工厂内部的海外对接团队,目前已成立了海外方案设计团队、海外市场对接销售团队、海外交付团队,预计未来海外订单将进一步增长。
海外市场对中国锂电材料产业链对依赖亦带来公司布局窗口期。有业内人士评价,美方对中国石墨的关税推迟到2026年才开始实施,可以看出海外电动化发展对中国负极材料还是有依赖的。
作为锂电上游材料头部企业,璞泰来海外布局早已明确。瑞典紫宸年产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项目目前已开展前期规划工作,进展较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