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未来30年能源装备投资需求超100万亿元丨1.5℃ Talk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未来30年能源装备投资需求超100万亿元丨1.5℃ Talk)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 实习生马榕麟 巴库、北京报道

“全球气候行动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实际行动与《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和承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纷争严重冲击应对气候变化多边合作体系。”11月15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中国代表团随团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吕文斌向记者介绍,《巴黎协定》生效以来,全球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行动、支持和合作不断增加,并朝着协定目标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已广泛融入各国国内政策和战略以及国际合作之中,全球向低碳至净零碳、具有气候韧性的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吕文斌认为,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各方应积极捍卫和坚持多边主义和多边进程,坚持公正、有序、公平的理念,继续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开展气候治理和合作,同时加强交流磋商,避免采取拖慢转型进程的单边贸易措施,并确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和调动资金,以支持更有力度的气候行动。

吕文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当前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近年来在加快自身能源转型的同时,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转型领域国际合作,是推进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稳定器。”吕文斌向记者强调。

具体来看,中国在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方面有许多举措和成效。一是含“绿”量提升。过去十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10.2%增加到2023年的17.9%。发电总装机增加了1.3倍,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增长达5倍、30倍。202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3.9%,特别是截至今年9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6.5%。目前中国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二是含“新”量增加。中国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风电和光伏产业链,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显著增强。量产的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8兆瓦。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加速创新应用,虚拟电厂模式不断探索。

三是全球化加速。中国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合作关系,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产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

“关于下一步工作,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明确要求。”吕文斌向记者表示。

一是将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破解资源约束、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根本路径,如提出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的量化工作目标。

二是将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支撑,如提出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的目标。

三是将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作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积极鼓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如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在80%以上。加快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关键举措。”吕文斌向记者表示。

在“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的边会上,《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正式发布,吕文斌向记者强调了四点主要研究结论。

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转型的前提,持续的电气化是迈向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如果不能有效节约能源,则能源转型对绿色能源的需求量更大,实现能源转型难度更大、速度更慢。因此,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按当量热值计算,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先增加后下降,到2060年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峰值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二是建设风光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能源供应低碳化是能源供应侧转型的主要途径,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是核心要务。2023年,中国发电装机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53.9%。到206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在电力总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0%以上。

三是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是新型电力系统建立的核心要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举措,需要统筹好“源-网-荷-储-氢”各类资源的发展,形成“大互联、小平衡”电网形态。研究提出,到2060年,绿氢将进入规模应用,电制氢和电制合成燃料将成为支撑电网负荷平衡、促进电网跨季节调节的重要补充手段。电化学储能能力达到2.5亿千瓦左右,还有车网互动能力等将为电力系统提供即时响应能力。

四是科技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动力来源,能源新质生产力孕育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鲜明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遇。以能源装备需求为例,2060年中国风电光伏等设备的资金需求将从2023年2万亿元/年左右增长到2060年6万亿元/年左右,未来三十多年投资需求累计超过100万亿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