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特色道路实现共同愿景,中法学者共聚畅谈现代化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法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中法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共性与差异?围绕这些话题,中法学者们在第五届中法学者高端论坛上展开热烈讨论。
11月25日,第五届中法学者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中山大学与法国加布里埃·佩里基金会联合主办,主题为“现代化:共同愿景和特色道路”。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表示,实现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共同愿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关键是要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分享中法现代化经验是本届中法学者高端论坛的重点之一。“中法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两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在会上表示,本届论坛对于增进中法两国学者对彼此现代化进程的理解与认识,剖析两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共性与差异,为两国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启迪了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加布里埃·佩里基金会主席纪尧姆·鲁博-卡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法国和中国在很多方面是有共同点的,比如在理念上,都认为要践行多边主义,“这些我们为之争取的理念,都以相同或不同的方式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践行,这也成为了连接中法两国的纽带。”
(第五届中法学者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决定了中国推进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且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党组成员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李正华在发言中分享,中国式现代化5个鲜明特点,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上有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显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中国开放的市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路径参考,有力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李正华说道。
在采访中,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授、原副校长斯蒂芬·雷金纳德·洛南表示,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印象深刻。斯蒂芬·雷金纳德·洛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中山大学的实践为例,学校会派驻团队到中国偏远的农村地区创建教育课程;另外,中国还会派驻一些年轻医生到农村进行医疗援助,通过实践了解当地的生活,并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是西方国家做不到的一点。
“当你在法国行走,你会发现一些富裕城市仍有很多穷人,其实从中可以看出,法国的现代化并没有深入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纪尧姆·鲁博-卡希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考虑到更多人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带动每个人的发展。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搞‘小院高墙’、零和博弈,也不是独善其身、一花独秀,更不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而是开放包容、兼济天下,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是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魏海生说道。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都不约而同提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纪尧姆·鲁博-卡希表示,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排外心理重新兴起的今天,我们必须提倡走对话、理性与合作的道路。他表示,这也正是加布里埃·佩里基金会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提议定期举办中法学者高端论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初衷。
纪尧姆·鲁博-卡希进一步表示,关于现代化,我们不把法国作为中国模仿的对象,也不会在法国照搬中国的做法,而是要摆脱历史和现实偏见,摒弃国际舆论误导和谎言,从而实现真正的了解和真诚的理解。各国应始终坚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不能陷在竞争与对抗的逻辑中,不能只考虑少数国家少数人的利益。包容互鉴与合作共赢才是通往世界美好未来的正确道路。他表示,中法两国可以在农业和太空等领域寻求更多合作,“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合作方式,促使我们两国走得更快更远。”
加强中法各界国际合作的前提,是要推动双方青年的国际友好交流。2023年,在法国约40万名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人数近2.8万人,是法国第三大留学生群体。然而,到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仍不及疫情前。对此,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教授斯蒂芬·雷金纳德·洛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是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其次是,中法教育界缺乏关于中国留学生要如何适应法国教育环境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