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观察丨在西丽湖畔看科研“无界之城”的南山探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951年,硅谷前身、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诞生,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140栋建筑里孕育瓦里安、惠普、特斯拉等150多家科技公司,美国“R&D Park”自此闻名。
在中国,如何借鉴硅谷经验、实现更有效的创新,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共同探索的命题。
11月,2024西丽湖论坛在深圳开幕,首次转由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简称“X9联盟”)主办,实现从政府主办到科学共同体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全新办会模式。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深圳多年来大手笔投入高等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显现。
从四十多年前“零高校”起步,如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拥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多所高校,汇聚全市一半以上全职院士。X9联盟作为极具深圳特色的教育联合体与科学共同体,也更积极地推动议程设置,用科学探讨、科研进步反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一“反哺”当然不止于论坛。近年来,科教城范围内南山智园、南山智谷、南山智城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中兴、大疆、深信服等一批领军企业与超1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呈星罗密布之势,科教城R&D投入强度达到6.5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
校区、园区、城区愈发“无界”,一座大湾区版“R&D Park”正崛起于塘朗山下、西丽湖畔。
(2024西丽湖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11月15日,2024西丽湖论坛在深圳开幕。论坛首次由X9联盟主办,会期持续一个月,采取“1+X+4”形式,即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29场专业论坛、4场配套活动,打造“西丽湖论坛学术月”。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作为X9轮值理事长单位、本届论坛承办方,院长欧阳证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论坛确定“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城市与新质生产力”为年度主题,一方面因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有深厚的布局积累,另一方面,“深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科技发展主战场、新型工业引擎,AI能否在深圳找到其与产业的结合点与原生应用,这对未来AI产业发展有很大参考意义。”
深圳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化“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去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增长超20%。其中,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所在的南山区,截至去年底有近900家AI企业、占全市近四成,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达207亿元。
本届西丽湖论坛聚焦AI恰逢其时。也可看出,由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议程设置,西丽湖论坛正回归学术,走向更加专业、更趋前沿、更重实效、更可持续。
“今天其他讲者可能有非常漂亮的图表,但在数学领域,我们看到的都是比较枯燥的公式。”开幕式主论坛上,199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谈到,AI源于数学,尤其向量和矩阵作为神经网络的构建模块,需从向量和矩阵出发做更多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则探讨了AI重塑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创新路径。“目前材料研究面临数据标准性和研究思维有局限性的困境。而AI擅长处理高维度、多尺度数据,对材料科学而言,AI不单是一个物理工具,还可以扩展思维、提升理解,不断突破我们认知的边界。”张锦说。
整场开幕式主论坛,可以视为一场对AI的层层拆解,从其基础——数学,到其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应用:AI+新材料、AI+城市管理、AI+医疗、AI+教育……
而在整个11月,29场专业论坛广泛分布于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等会场,充分发挥各高校学科优势,话题覆盖具身智能、AI+生命健康、AI+深地深海及空天等,既是学术前沿,亦紧贴深圳的产业发展需求。
“部省市共建”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一大标签。
早在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就联合出台专项文件,提出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创新生态样板”,举措之一即是举办西丽湖论坛。过去三年,西丽湖论坛均由科技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而今年,论坛主导者发生了变化。比起让“部省市”站在聚光灯下,初出茅庐的X9联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这一架构调整的隐含之意是:科学共同体正在更多走向台前。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对话与协作尤为重要。
X9联盟成立于2022年11月,由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的高校、科研机构组成,初期成员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
一直以来,人们熟知美国常青藤盟校,亦了解国内由“清北复交”领衔的C9高校联盟。作为“后起之秀”的X9联盟,“X”既代表西丽湖英文的首字母,更寓意“无限”。
深圳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更显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两年来,X9“盟友”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目前已有159名教师参与互聘跨校授课,814名硕博研究生实现校际联合培养,开展了83项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5508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共享共用。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图源:创新南山)
“深圳的科研产出一直在快速增长。”科睿唯安全球副总裁、亚太区负责人欧夏·格林斯基观察到,深圳近10年论文刊发量超过20万篇,尤其在材料与化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纳米科学等领域,以深大、南科大、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术成就愈发显著。
论坛期间,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评估”结果也显示,在全球30个主要创新城市(都市圈)中,深圳高技术影响力专利的增长率、科研人才增速、跨区域合作多样性指数增幅、研究机构数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均居首位。
一直以来,企业是深圳的创新主体。2023年,深圳科研(R&D)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占GDP比重达6.46%,一举超过上海,总量与强度首次跻身全国第二。其中,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3.3%,居全国第一。
一面是高校与科研机构站在了西丽湖论坛的聚光灯下,另一面是深圳持续强化企业的科创主体地位,人们不免好奇:在深圳的科创链条中,科学共同体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深圳高技术产业发达,任何高校来到深圳都能与产业紧密结合,就像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高校的科研会得益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学科的发展也会催生、引领、促进新的产业。”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谈到。
上世纪50年代,斯坦福研究园成为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依托斯坦福大学雄厚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源,该产业园成功孵化出惠普、特斯拉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这座园区即是后来的硅谷,它的崛起与腾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搭建了高校实验室成果向园区公司转移、转化的良好途径。
如今在深圳,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一条打通校区、园区、社区的创新路径同样清晰可见。
近年来,南山区通过政府建设、收购、旧改返还等方式,在科教城范围内推出“智系”创新型产业用房,包括南山智园、南山智谷、南山智城等,目前已建成超10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计划推出的创新型产业用房面积也超过100万平方米。
以坐落于南方科技大学东南角的南山智园为例,其与大学城仅隔着一条学苑大道和大沙河,已布局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机器人、军工、大数据分析、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园区。
刚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元化智能,就选址南山智园。公司首席科学家孟庆虎,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主任、讲席教授。
一路之隔,孟庆虎在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得以近距离为元化智能提供技术指导。今年8月,元化智能自主研发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成为国内首个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髋、膝、单髁三位一体、可进行多适应症的全关节骨科手术机器人。
“高校的教育与科研资源可为产业园区提供上游人才与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下游产业发展可为上游人才培养、科研方向等提供直接的诉求反馈,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分析道。
业界常将科技成果转化形象比喻为“从书架走向货架”。物理意义上打破界限、融合“三区”可让产学研合作更加频密,但最终“上货架”与否,取决于能否顺利走完从基础研究到概念验证,到样品开发、中试熟化,最终到大规模量产的漫长征途。
在首届西丽湖论坛上,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正式启动,这是深圳第一个由政府发起的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可为早期优质科创项目提供政策、空间、产业、基金等全方位支持。
同时,南山区引导基金、南山创投联合力合创投共同发起设立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系列基金,首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3只配套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截至目前,系列基金已对接300余个项目,大部分来自深圳高校及科研机构。
“科教产金”四方之外,今年的西丽湖论坛首设“Open Day”,科教城内的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难得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通过拉近公众与学界、业界的距离,科教城也在潜移默化地助力全社会科学兴趣的培育、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传播。
由此,一座开放、创新、共享的“无界之城”崛起于西丽湖畔,正在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