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魏建国:创新的中国金融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护卫舰”)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鹏
金融是经济的“源头活水”,对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
11月22日下午,广东时代传媒集团主办的“2024 影响力·时代”峰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金融聚力,智造向新”为主题,大会聚焦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资本市场、金融科技驱动下的企业创新与转型以及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议题。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魏建国发表题为《创新的中国金融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护卫舰”》的主旨演讲,引发业界热烈反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时代周报/摄
演讲中,魏建国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全球对外投资中的一匹黑马。据联合国统计,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达1772.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荷兰,在全球位居第三;在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上,则超过前二者。未来5-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出海潮”。
魏建国表示,和过往相比,中国企业“出海”存在三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更注重“抱团”,注重保持中国制造在海外产业链的完整性;更注重提升效益和防范风险,尤其是注重出海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维护品牌和履行当地社会责任。
金融是经济血液,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魏建国认为,在中国金融支持和努力下,中国出海企业更加成熟、更加国际化。同时,面对出海新形势,出海企业越来越需要中国金融行业的保驾护航。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金融行业需要努力做到理念、合作模式以及“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方面的转变。
其中,理念转变需要新的探索和顶层设计的开拓,重新定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关系。以日本企业出海非洲为例,在三菱、三井、伊藤忠、丸红等日本国内大型商社开启海外项目的时候,必定有一家日本银行或金融机构为其作核心支撑,两者优势互补。特别是立项的可行性报告由银行来承担,这样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效益测算、项目可继续发展都能很好的预测并有金融保障。
而合作模式转变方面,把企业“走出去”项目的全流程看成是中国金融业合作的全流程。金融机构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制造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的合作模式,都要从过去传统的保姆式、钟点式转变为提供全生长周期的贴身服务。在中国体制优势下,合作模式创新大概率会走通,并走至世界前列。
关于“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的转变,魏建国认为,这是当今中国制造“走出去”最为重要的一个转变,需要大力宣传并要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加速低碳转型。我国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持,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物流都离不开中国金融体系。通过合作建设绿色项目,树立一面旗帜,形成示范带动效益,中国企业要严格遵守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中国金融行业要和制造行业共建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的产业链、供应链。可先在东南亚和亚太地区建立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基金,优先鼓励中国制造业,并布局5G网络、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产业链建设。
中国金融要支持数字基础建设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组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适度超前布局的区域绿色数字基础设施的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不仅需要科技的创新、结构的创新、金融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体制的创新。
第三,加强国际低碳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的数字贸易创新合作框架建设。比如,可以由中国金融机构和“走出去”制造企业共同发起创立“一带一路”绿色、低碳的数字贸易大会,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合作框架建设,优化“低碳”的绿色经济合作关键基础,加强国际合作。